APP下载

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博物馆展览文本翻译研究

2020-03-08杨天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4期
关键词:彼得

杨天丽

摘 要:博物馆的英译展览文本,是对外传递信息的桥梁,对介绍馆藏文物及其历史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南越王宫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文本为例,从交际翻译理论视角对展览文本中的冗余信息、专有名词、华丽辞藻及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探讨译者如何灵活运用省译和增译策略,提高展览英译文本的质量,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转播。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文本;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省译;增译

广州,一座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中国革命策源地以及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具有多元丰富的文化魅力。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有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等考古遗址,也有光孝寺、六榕寺、怀圣寺等宗教遗迹,还有五仙观、镇海楼、陈家祠、余荫山房等风景名胜,每年有数以亿计的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各类博物馆作为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精神的家园、知识的殿堂、城市的客厅、文明的窗口,是外国友人认识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中心的南越王宫博物馆,是一座以南越国宫署遗址为依托的大型考古遗址类博物馆,遗址以南越宫殿与御苑遗迹为核心,由下至上叠压着从秦汉至民国共12个历史时期的考古遗迹,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也是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的历史见证。2012年由南越国宫署遗址等6处史迹组成的“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随着博物馆全球化发展的加速和外国观众人数的日益增加,南越王宫博物馆的外宣翻译尤为重要。

博物馆的展览文本是对外传递信息的桥梁,对介绍馆藏文物及其历史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翻译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游客的参观体验和文化传播的顺利与否,决定着博物馆对外宣传的成败,不容小觑。

1 交際翻译理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交际翻译理论开始在英国兴起,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行为需忠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惑和晦涩难懂之处。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他的专著《翻译研究途径》(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年)中首次提出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两大概念。他认为语义翻译是指在符合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语境意义。交际翻译则是要求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可能地等同于原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两者的区别显而易见,语义翻译侧重于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意图,仅仅帮助读者理解源语的语义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译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而交际翻译更加关注译文受众的反应,希望向读者准确地传递原文的交际信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当传递信息内容和效果两者出现冲突时,交际翻译更加强调传递信息的“力度”和“效果”,而非信息内容的本身。

彼得·纽马克提出,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力图使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因此,他根据布勒(Buhler)的语言功能理论将所有文本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三大类型。

表达型文本多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为目的,包括文学、科学题材以及其他重视原文语言和内容的文体。信息型文本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语境的现实性,包括非文学作品、报纸杂志文章、学术论文和教科书等。号召型文本强调以读者为中心,目的是号召读者去感受、去思考、去行动,常见于广告、通知、宣传手册等。在实践中,交际翻译一般多用于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语义翻译多用于表达型文本,当然这两种方法并非相互排斥,译者往往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使用。

从文本功能上看,博物馆的展览文本主要属于信息型文本,其内容以传递文物的历史背景、功能形态、价值意义等信息为主,同时还有对外传播历史文化的功能。

2 博物馆展览文本的特点

博物馆展览文本是对特定的文物文化特征的高度概括性描述,涉及考古、历史、文化等知识,专业性较强,信息量丰富。一般包括各级展板说明文字、文物说明牌、数字媒体中的隐性信息文字等。目前,我国博物馆在展览中多使用中英双语说明,英译展览文本的服务对象是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观众,目的是传播当地的特色文化,促进国际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由于中西方在语言文字、思维方式、历史传统以及审美情趣上的文化差异,对博物馆展览文本中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进行翻译时,应当从目标受众的角度出发,灵活运用交际翻译策略,在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对文本进行针对性的省译或增译,从而帮助外国观众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内了解文物,激发他们对当地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的兴趣,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实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交际目的。本文将以南越王宫博物馆的英译展览文本为例,从交际翻译理论角度分析,研究博物馆展览文本翻译中的省译和增译现象。

3 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博物馆展览文本翻译中的省译和增译

3.1 省译

3.1.1 冗余信息的省译

在语言学范畴中,冗余信息是指不增加信息内容的总量,却有助于语言构建和理解,是人类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汉语中,出于结构平衡、修辞需要、语法完整、讲求韵律等目的,往往会产生大量冗余语言信息。然而,如果在翻译实践中把源语(Source Language)的冗余成分原封不动地搬到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中,这些冗余信息往往会呈现过度、难以契合受众的理解能力。从交际翻译的角度来看,译者的任务之一便是调整变换源语的冗余成分,使其适应目标语受众的理解能力,在新载体中达到冗余平衡,保证交际信息的成功传递。

例1:广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南越国宫署遗址是这座名城的核心记忆,这里是南越国、五代南汉国时期两朝帝宫所在,又是秦汉郡治、六朝衙署、隋唐都会、宋元督府、明清布政司的所在地。

The site of the Nanyue Kingdom Palace is a monu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a city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It is not only the locus of palaces, but also of government offices from the Qin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历史沿革,突出其从秦汉至明清以来一直是地方行政中心所在地的历史地位。因此文中使用了多達五个并列的近义四字词组来强调该信息,气势恢宏,铿锵有力。

纵观博物馆展览文本,不难发现四字词组是中文中使用最为频繁的短语结构,一般由结构对称的四个汉字组成,意思往往互相重复,读起来工整对仗,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此冗余现象在汉语中自然得体,倘若被逐字译成英文,则显拖沓琐碎,让外国观众不知所云。因此,译者应采用词义融合的手段进行省译,分析提炼其核心含义,将较为零散重复的若干汉语词组融会、综合、归纳,突出重点,实现交际信息的高效传递。

3.1.2 专有名词的省译

博物馆展览解说文本涉及历史、考古、文物等概念,经常会出现大量关于古朝代、古地名及各类品名等专有名词,单从瓷器的窑口、器形、纹饰、工艺几个维度看,就能各自细分出数百种专门的类型。这些专有名词对中文使用者而言,通常不难理解,但对没有相关文化背景的外国观众而言则是极大的认知空白。展览文本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传递文化信息,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因此这些晦涩深奥的专业词汇应适当省译。

例2:唐王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长达半个世纪的大分裂时期。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小王朝,中原以外的地区分裂为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和北汉十个小国,史称五代十国。

Upon the demise of the Tang Dynasty, China was ravaged by half a century of political disunity. There appeared five small dynasties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en small kingdoms in other regions during the period,which is called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in history writings.

例3:南汉王宫位于都城北部,坐落在今北京路一带,筑有乾和殿、玉堂铢殿、昭阳殿、文德殿、万政殿等多座宫殿。

The Palace of the Nanhan Kingdom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the capital city,an area around todays Beijinglu.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the palace consists of a number of halls.

例2要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同时存在着多个政权。显然,此段中的五个王朝与十个国家的具体名称属于次要信息,若逐个音译罗列则显生硬难懂,且无法起到交际的目的,省略不译是最优的处理方式。

例3介绍南汉王宫的地理位置和建筑规模,主要强调宫殿数量之多。同理,此处应删繁就简,对一些赘余或无实际意义的宫殿名称等信息进行省译,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3.1.3 华丽辞藻的省译

辞藻华丽是中文的语言特点,与英文表达的简洁明快和严谨逻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归根于两种语言背后隐含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在思维方式上,东方人倾向于综合性、主观性、整体化与直观化,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分析性、客观性、个体化和概念化。若体现在中英展览文本的语言上,中文文本注重意合,以意统形,词句之间往往以意联结,比较松散,善用华丽言辞等描述性语言,且包含隐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英文文本则注重形合,以形显意,词句之间有一定的联结关系,比较严谨,用词朴素实用,表达直观明了,较少使用修辞,在审美情趣上亦是如此。中文审美以意境为核心,喜爱堆砌辞藻,营造氛围,讲求意与境混,物我合一;而英文以明晰为美,追求简约直观、客主分离、逻辑严谨的自然之美。

例4:南越王的宫苑,是由一个大型石构水池和一条长约160米的曲流石渠组合构成园林景观,景区内有蕃池楼宇、蜿蜒石渠、小桥流水、龟鳖爬行、锦鳞洄游、芳林成片。

The royal garden of the Nanyue Kingdom consists of a large stone pond and a 160m long crooked stone brook. It used to have splendid buildings,graceful bridges, crawling turtles,gold fish,lush trees and beautiful flowers.

例5:兴王府面积不大,但殿阁楼台、离宫别苑遍布城内外。

Though Xingwangfu covered a relatively small area,sumptuous palaces and gardens were scattered all over its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例6:据《南汉书》记载,南汉宫殿“以金为仰阳,银为地面,榱桷皆饰以银;下设水渠,浸以真珠;琢水晶、琥珀为日月,分列东西楼上”。

Within the palace,there are numerous halls which are large and built with fine materials.

例4中用了6组四字组合来描述当年南越国御花园内的秀丽景致,辞藻优美且对仗,讲求意境美。而此处的英文表达无须亦无法做到完全一样,所以用同样对仗却又简明客观的6组“形容词+名词”组合,最大化体现原文的意思及修辞手法。

同样的,例5的“殿阁楼台”中每个字实质上都在重复表达同一个意思,即宫殿类建筑,因此用“palace”一词指代即可。

例6中为了突出强调南汉国建筑的奢华豪迈,使用3组长句具体描述宫殿各处的装饰材料,手法夸张,较为主观,译文用概括性词语“fine materials”实现表达的目的,易于理解,简洁明了。

3.2 增译

博物馆展览文本中涉及大量与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的文物和概念,它们本身蕴含独特的审美价值,英译展览文本应该将其独特的文化审美情趣传递给目标读者,利用增译法实现文物视觉美和文化美的语言转换,进一步促进文化传播。

以展览文本中最常见的文物名称为例,其名称的表层文化信息反映了对文物基本表象的直接认知,是文物命名的落足点。比如器物类文物,依材料、质地,可分为石器、陶瓷器、青铜器等;依据器形,又可分为瓶、壶、盘、碟等大类,这些文化信息就是文物的基本概念意义,属于表层文化信息。表层文化界定了文物“是什么”,这是翻译中首先需要直接传递的信息。

深层文化信息也称暗含文化信息,是指文物名称的“词外之意”,即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传统观念、社会习俗、风土人情、宗教意识等所产生的心理联想。如牡丹寓意荣华富贵,麒麟代表祥瑞兴旺,鸳鸯象征美满良缘等。领会这种暗含文化信息方面,汉语读者毫不困难,但英语读者却常不得其要领。因此,翻译时必须采取适宜的方法和技巧来揭示这种深层文化信息。

例7:龙首形鸱吻

鸱吻,古代大型建筑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

Dragon-Headed Chiwen

Chiwen,ornament on roof ridge,in the shape of a legendary animal.

鸱吻(图1),是中国古代大型建筑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鸱吻又叫螭吻,所谓龙生九子,鸱吻是其中之一,而龙生于水、飞于天,人们将它放在屋脊上既是装饰又有兴雨防火的寓意。由于这类建筑构件名称是东方特有的概念,在英语中并不存在一个与之对等的单词,故此处采用其汉语拼音名称Chiwen,让文物保持其民族特色,传递东方审美情趣。然而,对于参观展览的外国游客而言,汉语拼音这一套符号体系本身并不承载任何意义,甚至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灵活运用交际翻译策略,以“音译名称+增译”的模式对原文进行处理,在文物名称下方对其起源、功能等内在涵义加以补充,既能凸显文化特性,又能填补文化空白。

例8:“中共厨”铭款器盖

“中共厨”為“中府供厨”的省称,是南越国负责王室宗庙祭祀用品的机构。

Pottery Lid with the Inscription中共厨(Zhonggongchu)

Zhonggongchu is the abbreviation of zhongfugongchu which was an office in charge of supplying utensils and food for sacrificial rites held by the royal family of the Nanyue Kingdom.

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内出土有一件带有“中共厨”铭款的器盖(图2),其中“共”即“供”的意思,推测是当时负责王室宗庙祭祀用品的机构。单看“中共厨”一词,即便是中国本土观众也会觉得陌生,一时读不懂其含义,更不用说完全没有中文基础的外国观众了。根据交际翻译理论,应在中心词Zhonggongchu下方对其性质和功能加注说明,全面准确地传达文物内涵。

总而言之,音译加上解释性翻译策略弥补了完全直译造成的信息传递性不全、可理解性差的缺点,并且兼顾了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是翻译中国特色词汇较为理想的策略。

4 结语

通过分析研究以上大量的翻译实例,可以看出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展览文本能够最大化地贴近目标受众,在短时间内获取关键信息,减少沟通障碍,激发外国友人对中华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的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实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Newmark,Peter.ATextbook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文晓华.城市旅游翻译中的信息传递与省译[J].大学教育,2018(4):13-16.

[4]赵刚.汉语中的冗余信息及其翻译[J].国外外语教学,2004(4):55-60.

[5]李开荣.试论文物名称英译文化信息的处理[J].中国科技翻译,2001(4):10-13.

[6]丁宁.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博物馆展览文本[J].文博学刊,2018(2):66-72.

[7]程欣欣.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外宣英译研究—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为例[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2015.

[8]苏义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博物馆文物说明牌的英译—以云南省博物馆青铜文化展为例[J].文博,2020(1):97-103.

猜你喜欢

彼得
探寻彼得兔的故乡
《彼得兔》大电影:菜园争夺战
篮球鞋找朋友
彼得,彼得,吃南瓜
彼得潘
彼得潘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
Part 2 理财有道烦恼少
遮掩
最后的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