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与校本课应共融

2020-03-08白晓龙

陕西教育·教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本思政案例

白晓龙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面向学校思政教师的中央级会议给予广大思政教师精神鼓舞,更明确了思政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上好思政课的使命担当。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努力立足思政课堂,拓宽育人渠道,丰富育人内涵。

校本课程立足学生实际、教师实际和学校实际,是对国标课程的有机补充,是丰富课堂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学科价值的有效工具。因此,可以利用思政校本课来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进而活化思政课,提升思政课品质,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笔者以我校思政校本课程《法律在我身边》为例,结合授课实践,探索思政课与校本课的共融之道。

一、在法治知识学习中融知

初中生要先知法才能懂法、守法、用法、护法。《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七年级到九年级一脉相承,但也因为法治知识分布零散、法治知识体系建构不完整而使学生在学习中举步维艰。因此,《法律在我身边》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课堂体验中构建起完整的法治知识体系。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法治知识主要包括“宪法与法律”“权利与义务”“规则与秩序”“公平与正义”四个主要方面。核心素养之一的法治意识主要包括“法治知识”“法治认同”“法治思维”和“法治参与”四个主要方面。以导向法治意识核心素养为目标,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情调研和经验整合,我们确立了《法律在我身边》校本课程的知识脉络:以“我”的认知为前提,以“法律基础篇”为开篇,再通过“家庭篇”“学校篇”“社会篇”,最后再回归以“我”为主的“自我篇”,构建起认知基础上的完整法律体系。整个课程共5章,12节,24课时。

在此基础上,我们精选精编了青少年违法犯罪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8例,阐述了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类型,并配有法律评析和结语。青少年犯罪原因部分主要揭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宏观社会原因和微观社会原因、青少年犯罪的个人原因以及影响青少年犯罪的条件和相关因素。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方面,主要阐述了青少年维权的现况、维权的法律依据、维权的途径等内容。通过系统整合,不断完善,整个《法律在我身边》校本课程内容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的法治知识相互对应,相得益彰,进而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对法治知识融会贯通。

二、在法治思想感悟中融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法治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学生情感的感悟和认同。为了避免学生课堂上“画圈圈”“背条条”,我们在充分调研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做了大胆尝试:通过法治名言感悟、法治情境体验和法治活动参与,努力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实现法治思想的情感共融。

1.在法治名言中感悟

法治思想的感悟离不开法治名言的解读。笔者在课堂上选取了诸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等名言,介绍了我国的“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强者则国强,奉法弱者则国弱”,分析了《大秦帝国》影视作品中商鞅在变法过程中的名句等。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和教师的解读,建立起法治意识的信仰和精神认同。

2.在法治情境中体验

赫尔巴特说过:“对于儿童的教学,真正感觉的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良好的法治情境对于学生法治认知发展、法治感情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自我篇”教学时,笔者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法律依据,设置了情境:在网上购买的班级演出服装出现质量问题,和商家协商无果。以此为契机,设置了“遇到这种事情你的态度是什么?作为消费者,你打算怎么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是什么?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流程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法治生活情境中认知法治思想。

3.在法治活动中参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的任务就是鼓励个人把现实组织到行动与思想中去,而不仅仅是描摹现实。法治情感的获得离不开法治活动的参与。为此,笔者在课堂中设置了法治演讲、法治辩论、模拟法庭、法治话剧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观点的表达碰撞中、知识的搜集和整理中、故事的演绎和体验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丰富情感。

三、在法治案例分析中融意

杜威曾說过:“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个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通过典型案例,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现场,提升认识,获取能力。案例要基于社会热点、本地实际、学生切身利益。

1.社会热点案例

思政课应该立足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社会热点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最新状态,具有时代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曾在讲授“社会篇”过程中选取了“2017年5月2日,郑州的杨某因在电梯内阻止段某抽烟发生冲突,而致段某死亡”的事件,向学生呈现案例、法院判罚结果,然后设置问题:杨某是否应承担责任?你怎么看待法院初审的判罚结果?对二审判罚结果你怎么看?假如你是杨某,你会怎么做?由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

2.本地周边案例

思政课应该根植乡土风情,引导学生关注乡情乡貌。乡情乡貌能够增加学生的自我归属感,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比如,在讲授“自我篇”过程中,笔者选取了宝鸡南站发生的一个事件——一女子与丈夫在车上吵架,其丈夫在列车停靠宝鸡南站时突然下车,女子想让丈夫回到车上,所以拦在车厢门口。以此发生在当地的事件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该女子的行为?如果导致高铁延误,该女子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如果你也是此次列车上的乘客,你会怎么做?以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自觉维护法治权威,做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3.学生切身案例

思政课应该落脚学生本身,引导学生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在实践中培养法治意识。比如,在讲授“自我篇”时,笔者以学生中真实发生的案例为切入点——初中生王某在某作文比赛中获奖,随后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其作品被出版,王某是否可以联系出版社索要稿费?如果可以,如何维权?这样融入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将法治意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从而促进法治意识素养的形成。

四、在法治实践参与中融行

体验,能够以学生主体的亲历,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感形成。杜威曾说:“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指出:要注重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道德践行能力。实践体验是知、情、意、行融合的过程,是培育和完善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法治意识培养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法治实践参与。

1.在模拟法庭活动中体验法治尊严

授课前,笔者请学校出面,邀请当地法院工作人员进入课堂,向学生讲述法庭审判的一般流程和注意事项。接着,引导学生大胆提问。课后,根据课堂上法院人员讲授的内容,设计思路、搜集模拟法庭一般流程,然后明确人员分工、道具准备和案例选择等工作,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自主参与、自我规划、自我感悟,从而体验法院审判的严谨,加深对法律尊严的认识。

2.在宪法宣传活动中培养法治情怀

借助宪法宣传日活动,引导学生自行组成小组,设计方案,办法治宣传板报,演出法治情景剧,开展法治知识竞赛,走进全校师生中宣传法律,在活动实践中培养担当意识,提升法治综合素养。

3.在法治观点辩论中启迪法治思维

在课堂中,可以结合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法治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开展辩论赛。课前对辩论的流程、主持人的选拔、一辩到四辩的发言要求做出指导,然后引導学生观看国际辩论赛中的经典案例,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磨合团队,开展辩论。比如,我们开展了类似“教育要不要惩戒”的社会热点辩论活动。学生在辩论中提升思想认识,加深对法治知识的学习,启迪法治思维。

总之,在中学生的“拔节孕穗”关键时刻上好思政课,讲好思政故事,培育思政品格,需要一线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思想站位,提升理论知识,更新方法,创新课程设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评价中,不断丰富评价方式,导向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思政课的内涵更丰富,思政课的韵味更深厚。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校本思政案例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样板案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