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西北宋代傀儡戏文物述论*

2020-03-04冯青林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瓷枕傀儡济源

冯青林

(1.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音乐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2.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覃怀文化研究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宋代是我国市民阶层娱乐技艺空前繁荣的时代,见诸史料的嘌唱、杂剧、小曲、鼓板、说话、货郎儿、傀儡、弄影戏、打金斗、叫果子等娱乐技艺种类繁多,它们是宋代人们重要的娱乐消遣方式。这些娱乐技艺中傀儡戏最为特别,宋代达到了其艺术发展的顶峰,上至皇室贵族,下到黎民百姓,对其均有所偏爱。傀儡戏的史料主要载于宋人笔记小说和以图画、瓷枕、铜镜、砖雕等类为主的文物,而传世的图画类傀儡戏文物是目前学界所研究的热点。豫西北即现今河南省西北部的焦作、济源地区。宋代隶属河北西路、京西北路所辖,与宋都汴京所属的京畿路紧邻。此地遗存宋代傀儡戏文物两类三件:一为济源勋掌宋三彩傀儡戏瓷枕两件,二为焦作博爱月山肉傀儡戏铜镜一件。这两类傀儡戏文物,目前均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瓷枕和铜镜是宋时重要的生活用具,人们在上面彩塑、铸造傀儡戏人物画像是真实生活的艺术化反映,能够说明普通百姓对傀儡戏的喜爱以及傀儡戏在宋代较为繁盛的史实。本文试图通过傀儡戏文物来窥探宋代豫西北傀儡戏的形态、内涵及其繁荣发展的原因。

一、豫西北宋代傀儡戏文物简述

豫西北地区出土有两类三件傀儡戏文物。

(一)济源勋掌悬丝傀儡瓷枕、杖头傀儡瓷枕

1976年7月,济源克井公社勋掌小学师生在镇安寺前翻土时发现这两件文物,均属于宋代民窑八大窑系之一磁州窑中的勋掌窑遗址(1)按: 勋掌窑为宋代中州名窑,位于济水之滨、太行之阳的勋掌村。周晋采邑,商埠称谓苗地,东魏筑城,曰勋掌城。勋掌因地形似掌而得名。境内现存勋掌窑遗址。,两件瓷枕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勋掌悬丝傀儡瓷枕又名宋三彩童戏图瓷枕,为箱式枕,模制,呈不规则长方体形状,高9.8~11厘米,面长48.5~48.8厘米,面宽17~18厘米,底长47.6厘米,底宽13.9厘米,枕中空,未留气孔。胎呈浅红色,表面施绿、黄、红、黑、白诸釉,以绿色为主调。枕面图案左右绘白牡丹,中间画傀儡戏图,表现三童子在池边树下嬉戏玩闹情景:右边童子头绾双髻,身着绿褂白裤,坐于绣墩上,左手按膝,探腰向前,右手执一提线木偶;左边两童子一个绿衣黄裤,倚鱼池栏杆而坐,左手持锣,右手执槌敲锣,另一个黑衣白裤,吹笛舞蹈。三人配合协调,整幅画面色调和谐,形象可爱,栩栩如生。枕四个侧面则以莲花瓣图案刻画填色,下部裸胎,未施彩釉。

勋掌杖头傀儡瓷枕又名宋三彩听琴图瓷枕,为箱式枕,模制,呈不规则长方体形状,高14~16厘米,面长63厘米,面宽23~25厘米,底长60.5厘米,底宽18厘米,枕中空,内侧面两端各留有一个直径1.5厘米的气孔。这件瓷枕形体之大,为国内罕见。胎呈浅红色,坚硬细密,表面施绿、黄、红、黑、白诸釉,同样以绿色为主调。枕面中部阴刻菱形画面中绘高士听琴图一幅,图中共四人:前面年长者二人,端坐于毡毯之上。右一人双手抚琴,身着绿袍,头系绿巾,其身后侍童身着交领袍,腰束黑带,头梳双髻,左手持杯,右手置壶于火炉上烹茶;左一人身着绿袍,头系黄巾,腰束黑带,脚蹬皂靴,双手拊掌听乐,怡然自得,其身后侍童身着绿衣白裤,腰束黑带,脚穿黑色布鞋,拱手而立,恭候待命。四人周围庭院环境优雅,芭蕉、牡丹、梧桐、雕栏、怪石、碧草、石桌、假山等物共同构成一幅私家园林景色,柳浪闻莺,别有天地。枕的四角圆形小画面上刻绘四童子,衣着相似,均头绾小髻,上身红色肚兜,下身绿裙,脚穿黑色布鞋,肤色娇嫩洁白,憨态可掬,天真烂漫。其中右侧两童子一人站立,一人坐地,均肩负莲叶;左侧上方童子肩扛钓竿,立于池边,下方童子席地而坐,左手扶地,右手持一杖头傀儡玩具,傀儡着黄衣,无下身,童子身前置一“狗撵鸡”(鬼推磨)玩具。枕内外侧面刻绘荷叶托荷花纹饰图案,两端刻绘白色牡丹。

(二)博爱月山肉傀儡铜镜

博爱月山肉傀儡铜镜,1976年出土于博爱月山车站铁路机砖厂宋墓,现藏于博爱县文化馆。古代铜镜是我国古时人们生活妆奁用具。月山铜镜整体长20厘米,镜面宽9.5厘米,长11厘米,厚1厘米,握柄长9厘米,厚2厘米,镜面呈桃形。正面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背面铸有一幅浮雕肉傀儡戏人物图(“乘肩小女”乐舞图)(2)按:此铜镜是否为傀儡戏表演学界存有争议。廖奔先生据乘肩表演、“以小儿后生辈为之”及伴奏人数、乐器等断言此即为肉傀儡戏演出的形象;而叶明生、刘琳琳等学者不予认同;《中国曲学大辞典》释其为宋代乐舞文物,“所反映之表演形式可能是宋代有关文献中记载的‘肉傀儡’或‘乘肩小女鼓吹舞绾’”。因史载文献资料匮乏,各等说法也均是推论得之,本文从廖奔先生说。:上半部有曲折围栏,内有盛开的鲜花、茂草、树木,下半部有正在表演的七个人。中心人物男子肩负一女童,女童作舞蹈状,后随一人手持曲柄荷叶形伞盖,前有一人敲锣,一人击拍板,边奏边舞,余二人似为舞蹈或围观。此图形态美观、造型精致、图纹华丽、铸造精细,是宋代仅见的展现肉傀儡戏形态的戏曲文物瑰宝。

二、宋代傀儡戏文物所见豫西北傀儡戏种类

傀儡戏属歌舞之乐,最先用于丧乐,后进入娱乐性更强的宴饮嘉会。“宋之傀儡戏,乃承唐之后,由酝酿到成熟,为中国傀儡戏之黄金时期。”[1]22据文献记载,宋代傀儡戏分五种类型:悬丝傀儡(提线傀儡)、杖头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肉傀儡(3)按:这五种类型的傀儡戏除去药发傀儡和肉傀儡的具体形态学界尚存争议外,其余三种学界在其渊源、表演、伴奏、音乐、艺人、故事、脚色等形态方面已经有了共识。。宋代,傀儡戏“敷衍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2]116,风靡城市和乡村,盛大聚会、瓦子勾栏、路岐作场以及社火舞队等活动中常见傀儡戏的演出景象。

豫西北宋代傀儡戏文物所展示的表演形态有三种:悬丝傀儡、杖头傀儡、肉傀儡。多样的傀儡戏艺术形态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宋代傀儡戏在豫西北的流行与发展有很大帮助。

悬丝傀儡,也称提线傀儡(木偶),即以机线连接木偶身体各处关节,提线悬吊,操纵者牵动不同的线绳,木偶就做出相应的动作。“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是这种傀儡形态的真实描绘。济源勋掌宋三彩童戏图即表现此种傀儡戏艺术形态,只不过婴戏悬丝傀儡形式较为简单,其手执傀儡可能仅是玩具而非正式演出用品,小锣、笛子的伴奏也应该是儿童在模仿正式演出的场景。“济源勋掌村北宋傀儡戏瓷枕表现的儿童游戏图,展示出宋代木偶戏的盛行,不仅于民间广为流行,还成为了儿童们的一种游戏。”[3]

杖头傀儡,类似于撑杆木偶,即以木杖操纵动作的傀儡。“一人头上又安人,脚踏空虚舞弄春”,其演出需设帷帐一幅,傀儡无相应的手脚动作,操纵者将傀儡举于帷帐之上表演。济源勋掌宋三彩听琴图中的婴戏傀儡表现的就是这一傀儡戏形态。

肉傀儡,即以真人扮演傀儡。其具体形态史料记载文字甚简,仅有《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所云八字:“肉傀儡,以小儿后生辈为之”。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儿童乘、骑于成人肩上,“乐人三五为队,擎一、二女童舞旋,唱小词”,“乘肩小女,鼓吹舞绾”即是它的演出形式,乘肩女童只舞不唱,演唱由擎举之人或身旁之人进行。“河南省博爱县月山出土的宋代长柄铜镜,镜背所铸乘肩表演图画,即为肉傀儡演出的形象”[4]80-81,这也是迄今所见肉傀儡唯一的图像资料。

这些文物可以从侧面说明宋时傀儡戏在豫西北地区的流行。

三、豫西北傀儡戏文物的图像文化内涵

所谓民俗图像符号是指创作者在器物上针对题材内容、画面构图、人物设计以及道具安排等方面所形成的习惯定式,这些定式以图像符号的形式展现出来,最终成为具有特定民俗寓意与文化内涵的事象,以表达普通百姓某种共同的心理诉求。对于每一件宋代傀儡戏文物本身所展示的民俗图像符号,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宋代傀儡戏之所以流行的文化内涵。

豫西北宋代两组三件傀儡戏文物因其中人物都有儿童存在,在某种意义上也都属于《婴戏图》的范畴。宋代是《婴戏图》创作的高峰,呈现出程式化的特征,民俗图像符号的使用已经被习惯定式来表达特定的民俗内涵以及心理诉求。传统《婴戏图》中民俗图像符号可分为四类:一是动物类,如猫、狗、麒麟、蝙蝠、狮子、羊、蟋蟀、鸡、喜鹊、象、鱼等;二是玩具类,如面具、木偶、傀儡、灯笼、鞭炮、锣鼓、风筝等,三是植物、果品类,如牡丹、芙蓉、枣、荷花、荷叶、芭蕉、葡萄、石榴、莲蓬、竹子、萱草、葫芦等;四是建筑、装饰类,如墙壁、屋面、栏杆、池塘、帷幔、火炉、琴棋书画、奇石、假山、书桌等。古人多以这些民俗图像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追求美好生活的寓意。当然,传统《婴戏图》本身以儿童入画也是最重要的民俗图像符号。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国家运作发展所需几乎全部依赖农业的产出。因此,古代社会对于人口的增长也就较为重视。这势必会刺激人们对于繁衍子孙的渴望,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普遍渴求“生子宜男、多子多福、香火旺盛、开枝散叶”。这也是古时人们喜爱儿童图画的根本原因。济源勋掌宋三彩瓷枕上的儿童均体态圆润、肤嫩洁白、长相骏雅,展示出儿童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表现出宋时人们对于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在动物类民俗图像符号方面,济源勋掌宋三彩童戏图池塘中有鱼嬉戏;听琴图有池鱼、“狗撵鸡”玩具。古人池塘养鱼多为锦鲤,有“转运生财”之意;猫、狗入画有富贵之意,民间至今尚有“狗来福、猫来贵”的俗语;鸡,谐音“吉”,寓意“吉祥如意、大吉大利”。

在玩具类民俗图像符号方面,童戏图上有小锣、笛子、悬丝傀儡;听琴图上有鱼竿、杖头傀儡;铜镜上有小锣、拍板、肉傀儡;以玩具入画多表现儿童嬉戏玩耍、天性活泼、憨态可掬的形象,寓意儿童禳灾少病、趋吉辟邪、平安吉祥、健康成长。

在植物、果品类民俗图像符号方面:济源勋掌宋三彩听琴图、博爱月山宋肉傀儡铜镜上有芭蕉、荷叶。以牡丹入画有“花开富贵”之意,寓意“富贵招财、身份高贵”;芭蕉、荷叶叶片硕大、茂盛,古人多植于庭院,与假山、鱼池组合,寓意家族兴旺发达、家大业(叶)大。

宋三彩本身具有民俗寓意。济源勋掌两件宋三彩瓷枕以红绿釉取景是其最大特色。宋代三彩器画面往往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表现宋人生活多姿多彩以及向往美好生活的涵义。

四、结语

豫西北地区宋代傀儡戏文物瓷枕与铜镜具体表现出悬丝傀儡、杖头傀儡、肉傀儡三种艺术形态。这三种傀儡戏形态出现在普通民众的生活器物上本身就是傀儡戏在该地区发展、流行的一种体现。宋时人们对于生活器物上的民俗图像符号往往赋予一定的文化涵义,瓷枕、铜镜上的三种傀儡戏民俗图像符号有着美好的生活寓意,市井百姓争相好之。因而,对于审视豫西北地区宋代傀儡戏文物具有重要的民俗图像意义。

猜你喜欢

瓷枕傀儡济源
水傀儡考论
瓷枕,透心凉
瓷枕,透心凉
东汉
东汉———皇帝成为受人摆布的傀儡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济源
瓷枕·凉殿·蒲扇·夏衣
瓷枕的门道真不少
河南济源:产业扶贫大格局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