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相关论述研究

2020-03-04穆惠涛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贫困地区同志

穆惠涛

(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32)

当前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5年6月,习近平同志主持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乡村教师队伍困境的解决做了全方位、细致的周密设计。此外,他还在多种场合提到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指出:必须推动乡村“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重要路径之一,而乡村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要求“加大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2017年4月,他到广西南宁视察时再次强调,“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有更加有力的措施”。习近平同志在历史与现实的多重考量下,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

一、多重考量:习近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相关论述的形成基础

(一)当代消除贫困历史责任的现实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并且提出更高的减贫目标:到2020年,要使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目标时间紧、形势严峻。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就包括“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教育脱贫的关键是乡村教师的引领和支撑,习近平提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必须加大。然而我国现有乡村教师队伍的状况却是:从量的维度看,乡村教师数量短缺且流失严重,直接导致乡村教育发展乏力。在 2010年至2013年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人降至330多万人,乡村教师流失率高达30%。2018年,乡村教师数量继续下降至290多万人,这个数量只占全国教师总量的1/4。从质的维度看,乡村教师弱质化,导致乡村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不能满足乡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乡村脱贫需要。这些严峻的现实都促使习近平总书记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相关论述的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往届领导人乡村教师思想的延续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将乡村教师群体置于教师整体中进行关注,他强调,对教师的劳动,应该在精神层面给予充分的尊重与肯定,并且在物质层面也给予有力的扶持和保障,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江泽民同志关注乡村教师群体,专门表达了对乡村教师的赞赏与期待。他强调,边远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的精神是平凡的,但也是伟大与崇高的,值得全社会的学习与发扬。胡锦涛同志则提出一些进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与措施的具体思路:如制定积极政策吸引优秀的人才到贫困地区做教师,并用有效的激励方法将他们留下来;对于那些长期工作在边远、农村地区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习近平总书记延续了前辈领导人尊师重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贯理念,并加以发扬。在我国当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教育大背景下,形成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

二、两重维度:习近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相关论述的具体思路

(一)国家战略维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极端重要”

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往届领导人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继承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同时,又将这一思想加以深化、细化。他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优先发展的关键,习近平同志将其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乡村教师是全国教师队伍中重要的一部分,乡村教师的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

从乡村振兴战略来看,农村贫困地区能否达到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与难点。为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习近平同志强调“扶贫必扶智”“扶贫先扶智”。这里的“智”是指科学知识、技术技能。只有人有了“智”,摆脱贫困、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彻底实现,否则只能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如何能做到有“智”?习近平同志的答案是发展乡村教育。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最为核心的要素、最为宝贵的资源就是乡村教师。乡村教师如此重要的地位决定着乡村教师队伍力量是否强大、其素质与水平是否能够满足乡村振兴的紧迫需求。因而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二)教师主体维度:乡村教师要“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1. 乡村教师要成为“教育改革的奋进者”

乡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处于末梢位置,与城市教育水平差距很大,是中国教育持续发展的短板,因此必须将对乡村教育进行改革。“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同志在写给“国培计划(2014)”参培教师的回信中就充分肯定了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们的工作。乡村教师扎根基层,奋斗在乡村教育第一线,是乡村教育改革的践行者,是撬动乡村教育改革的关键支点。同时,乡村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习近平同志在著作《摆脱贫困》内文“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中指出,摆脱贫困就要发展起“泥土味十足”的教育。这“泥土味十足”就是乡村教育的特色,要能够满足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需要。目前,我国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卷化情况不容乐观,改革这些,就要依靠乡村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所以,乡村教师必须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

2. 乡村教师要成为“教育扶贫的先行者”

教育扶贫的科学内涵在于教育既是扶贫目标,同时更是扶贫的手段。后者作为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习近平同志相关论述的重要精髓。对于脱贫的真正含义,在《摆脱贫困》中被阐释为“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第一方面是脱物质生活之贫;第二方面是脱精神文化之贫。后者最为首要,“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摆脱精神文化方面的贫困是脱贫的重要目标和手段。因此,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教育扶贫的标准模式,即扶志与扶智相结合。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扶贫先扶志”和“扶贫先扶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更指出脱贫攻坚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实现扶志与扶智的重要途径就是发展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贫教育。何为先行者?现代汉语对先行者的释义是走在前面的人。在发展教育实现扶智与扶志进程中,走在前面的关键的人就应该是乡村教师,因为他们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因而,乡村教师应努力成为“教育扶贫的先行者”。

3. 乡村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是实现从根本上脱贫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状况决定着脱贫的速度与效果。学生成长的复杂过程中需要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协同发挥作用。教师肩负着学校教育的主体责任,既有专业责任也具有道德责任,“教师的工作是涤荡灵魂、塑造生命、修养人生的工作”。教师对其主体责任的意识与担当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对学生成长产生必然影响。贫困地区能否真正地、彻底地脱贫,关键在于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们是否拥有脱贫的“智”与“志”,孩子的成长是他们的未来,教师的教育教学承载着孩子们、众多家庭、贫困地区的未来。因此,乡村教师必须在工作中引导、引领学生们的成长。

三、多维驱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目标驱动:明确建设方向

《大学》中的著名语句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即做事情有目标才能有志向,才能镇定心安、进行详尽细致的思考,才能够有收获。习近平同志对教师队伍建设指出了战略性宏观目标以及操作性的微观目标,这些目标虽然是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要求,同时也是对乡村教师队伍的要求。宏观目标包括大大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及其创新能力等。微观目标包括“四心”“三感”。“四心”目标有“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三感”目标是“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明晰的目标指明了建设实践努力的方向及落脚点,也是检验建设质量的最终评判标准。

(二)制度驱动:提供有效保障

著名学者莱蒙特曾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实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个艰巨的过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乡村教师等的协同配合。科学合理的制度指导相关教育部门及学校贯彻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有效规范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运作,规范一线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促进乡村教师提升自身能力与水平的主动性及自觉性,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注意激发两种动力,促进内外联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必然依靠“内生动力”与“外在动力”两种动力的合力作用。内生动力是本土在岗乡村教师自身提高素质与能力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外在动力是引入外部优质资源。习近平提出各级党委政府要重点关心与关注偏远、贫困、落后地区的乡村教师,同时“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第二个方面,注意围绕“两个核心”。一是为乡村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在脱贫攻坚工程中的根本作用服务;另一个是从根本上提升乡村教育质量。通过制定各项政策制度,实现乡村教师队伍高效建设的目标,除了为乡村教师自身实现职业理想、谋求职业发展外,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乡村整体教育服务,是实现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需要。

(三)问题驱动:有的放矢落实具体举措

问题是实践的起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当前,乡村教师群体存在数量不足、流失严重的问题,“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比较严重,原因在于乡村教师的“贫困”导致其职业吸引力较低。这种贫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物质生活方面,由于薪酬待遇较低导致生活状况的窘迫;另一方面体现在精神追求方面,由于荣誉评比、职称评定等遭遇不公平导致缺乏职业尊严。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就要以解决这些问题为起点,采取符合实际的具体措施与办法,解决好乡村教师两方面的贫困,增强职业的吸引力。首先,要解决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增加教师的薪金待遇,改善物质生活状况,提高生活水平。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求,探求并利用多个途径“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其次,要解决精神追求方面的问题,为满足乡村教师对道德理想、职业尊严、教育公平的追求,建构有效的激励机制。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同时“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使乡村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职业成就感以及职业荣誉感。习近平同志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论述为农村贫困地区早日脱贫,促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贫困地区同志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OVER THE RAINBOW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