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习实训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

2020-03-04赵聪琼文丽云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培育

唐 洁 赵聪琼 文丽云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2016 年 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指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1]。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的经济浪潮下,具有工匠精神素养的职业人得到重视,技术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工匠精神”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节点,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了有效环境,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实践参与为,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在实习实训中的具体表现,使工匠精神培育成效显著。然而不少中等职业院校在实习实训等方面忽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或者在实习实训等各方面工匠精神的融入并不深入只停留在表面,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大多数学生缺失“工匠精神”中的品质。为了在实习实训中深入融入“工匠精神”,要改变传统的虚拟项目教学,坚持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把强化生产性实训体现在实习实训中[3]。

一、实训教学中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缺乏真实性

以莱芙为代表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需要一个社会性与实践性的资源为中介的过程,其把焦点放在了实践共同体中完整个体的建构[2],学习情境的实质是让学生回归到真实的状态。由于设施设备、师资等种种条件的限制,在中职院校课堂上,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及进度从企业获取真实且符合实际需要的案例,往往采用的是虚拟建构的项目或者是落后老旧的案例。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在缺乏真实性的课堂上学生难以构建真实情境,师生互动也不够真实,导致在课堂中工匠精神融入效果不佳,学生对教授的知识点理解不透。

(二)教师团队重理论轻实践

教师团队里绝大部分教师有很好的理论知识基础,但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及技术技能,真正具有“双师”能力的教师并不多。教师由于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缺失,使用案例不够真实准确,不符合在现实工作情景中的情况,忽视了学生今后在职场上面临问题的具体情形。在成绩考核中对于技能方面的考核并不严谨,着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不利于学生实习实训的开展以及今后工作岗位上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团队、协作、创新”等需要在实践中培育的工匠精神渗透不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不佳。

(三)实习岗位不对口,学生实习满意度低

专业实习是锻炼中职学生最好的机会,是培育工匠精神最真实的平台,是中职院校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学习,能够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实践知识进一步加深。然而部分学校疏忽了专业实习调查,实习时间过长,以及实习薪资太低等原因导致学生实习满意度低。在专业实习方面一些职业院校并没有认真落实,部分学校合作企业并不符合学校专业或者与学校合作企业提供的岗位与学生专业不对口,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去工厂加工零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洗衣服折叠衣物,学生每天重复这些简单的机械性动作,在技能训练、沟通交流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能力在专业实习中没有得到锻炼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偏离轨道,专业实习的教育目的偏离。

(四)实践育人体系单一

大部分职业院校培训学生专业技能的方式主要以实训和专业实习为主。有部分院校会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但参加比赛的学生只有少数,教师也主要培训参加比赛的学生,因此学生在校的实践机会非常少。学生往往在一节实训课后,就没有机会再去练习这些技能,导致刚学会的技能没熟练的情况下就开始学习新技能。长此以往,在毕业之际,学生能掌握的操作技能屈指可数,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二、实训教学中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实习实训是一种直观体验式教学方式,将“工匠精神”具体到每一个技能操作中,在实践中体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与现实意义。学生在通过现场观看技术人员操作以及在实践中动手参与生产,把实习实训中所遇到的问题反馈于课堂,在反复作用下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融合更加密切,有利于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真实项目”实训课程开发

要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的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获得为主要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课程的功能[3]。因此,学校应尽可能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进行教学,构建真实化的工作环境,体会真实情景中工人的工作态度与职业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了解岗位任务与职责。以学生的实践参与为主,在真实项目与案例中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在项目与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将内化的“工匠精神”外化为实际行动。经过多次长久的训练,降低学生在专业实习中的不适感,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双导师制”实习教师团队建设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即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习教师[4],在实习期间指导实习学生的技能训练等实操上的工作,学生在实习岗位上跟随技术骨干职工学习技术技能,在工作中渗透“工匠精神”,感受这些职工对工作的态度与情感,影响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校内的教师则主要负责相关专业实习对应的注意事项、管理知识以及企业精神等理论指导,在生活中与理论知识中渗透“工匠精神”,解决学生在专业实习时遇到除操作技能以外的困难,为学生实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实习保驾护航。两类教师相互协作,加强沟通与交流,在不同方面渗透“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将“工匠精神”渗透至校园生活每一节课以及专业实习之中,借以感染、激励、引导学生。

(三)实现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

由于课堂教学与岗位工作任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不能适应企业岗位工作要求,而多数企业只关注企业利益与效益,实习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培训造成了企业利益损失。因此多数企业对人才培养不感兴趣,实习生所在岗位技术含量低,导致学生对工作岗位、工资薪酬及工作环境等不满意,对本行业职业认同感低,“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差。因此,学校要选择同学生专业关联性高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岗位也必须与专业相关联,并且在实习期间能在多个岗位任职,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育,提高学生实习兴趣,职业精神的养成,做到人才培养针对性高,实现“高对口率、高集中率、高满意率”。同时在平常教学中以及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创新创意”的品质。

(四)“多样化”实践育人方式构建

大多数中职院校实践育人方式以顶岗实习为主,方式单一,育人效果不明显。学校应构建“工匠精神”建贯穿于所有课堂中,除了课堂外,融“工匠精神”于职业技能大赛、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实践活动中。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指导学生技术技能,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中通过探讨与沟通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的实践教育方式,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及交往技巧等,还加强“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育,不断增强实践育人成效。

中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实习实训是培育学生各方面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实践中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对学生影响效果更佳且持续时间更长,其过程加强“工匠精神”的融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形成敬业、创新、刻苦耐劳等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具体落实到每一步,并监控“工匠精神”融入实习实训,评估实习实训中培养“工匠精神”的效果,从而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