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卫生”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2020-03-04张兰君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职业卫生专业课程卫生

张兰君 姜 琴 李 娜

(江苏海洋大学,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互联网、自媒体等信息渠道日益广泛,社会转型出现的各种矛盾也日益突出,人们物质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但社会上一些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私欲膨胀等不良思想也日益抬头和滋长,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当代大学生塑造成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责任担当、健康向上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一个值得思考且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1]。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主要通过专业课程来实施,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完全由思想政治类课程承担,由此带来了“德”“能”教育两张皮的问题[2]。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强、思想独立且富于创新精神,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在一篇针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现状的相关研究中,其对样本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1.72%的学生对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非常满意,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有待创新[1]。“课程思政”就是在这样的迫切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学科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育人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实施和推进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

一、实施现状

“课堂思政”是指建设和形成大思政教育体系,使品德教育与能力教育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总书记这番话是对“课堂思政”的深层剖析和科学概括,同时也为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3]。

目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正在全国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诸多专家学者都在从事“课堂思政”相关课题研究,试图找出“课堂思政”与专业课程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径。高德毅等认为专业课程改革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4];高巍以“安全专业英语”课程为例,通过“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改革,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实践[5];贾新磊等人结合“安全工程专业导论”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德育”“智育”深度融合,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2];吕东灿等人结合“化工原理”教育教学过程,提出从奉献精神、抗挫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6]。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以“德育”和“智育”为课程目标,实现全课程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研究发展的新方向。但目前江苏海洋大学安全工程本科课程现状与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目标不相适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缺乏“课程思政”要素,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创新性发展。

二、所面临的问题

“职业卫生”是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以卫生学方法来研究劳动条件和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一门课程。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卫生、职业病防治观念,掌握职业病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当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时能够有意识地维护自身权益,自觉抵御职业病侵害,因此该课程具有一定的社会指导意义。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技术的革新给职业卫生工作不断地带来挑战,同时也对本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课程内容也要不断与时俱进。上述“职业卫生”内容及特点表明将“课程思政”融入其课程教学的是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好专业、思政教育二者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当前江苏海洋大学的“职业卫生”教学过程几乎不涉及思政元素,迫切地需要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目前该校“职业卫生”课程思政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一)“职业卫生”课程教学大纲、目标中缺乏“思政”内容。在该校“职业卫生”教学大纲和目标中重点关注的是对学生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而“思政”方面则只是泛泛而谈,缺乏具体要求和标准。

(二)“职业卫生”教材和教学内容中缺乏“思政元素”。目前使用的教材内容缺乏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除此之外,教学内容设计中也缺乏思政元素。

(三)“职业卫生”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课程思政”开展。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往往不利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学生容易对其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

(四)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和意识不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强,德、能教育难以有效融合。此外,专业教师一贯存在“只教书不育人”“重智轻德”的思想,普遍缺乏育德意识,这是妨碍“课程思政”教育改革顺利实施和开展的重要因素。

三、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现状本文提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开展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改革要求的“职业卫生”课程体系。

(一)对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进行更新和完善,将“课程思政”内容渗入到职业卫生教学中。推动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协作作用。

(二)将职业卫生发展现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思政资源相结合,凝练出本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要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完成“育德育智”课程目标。推进特色教材建设,编制符合课程改革教学要求的教材,从课程内容上有机融合德、能教育。

(三)结合实际,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导入法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涵,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四)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专业教师的德育能力、德育意识。把“课程思政”作为考核评价要素之一,通过学生评价、学校督导评课、教师相互听课等方法,最终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循环。

作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改革迫在眉睫,该校 “职业卫生”教学过程缺乏“课程思政”要素,不利于该课程的发展与创新。针对上述现状,本文提出要从体系和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进行“职业卫生”“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本文研究成果将为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和思路。

猜你喜欢

职业卫生专业课程卫生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浅谈应如何提升职业卫生管理水平
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工作若干问题思考与探讨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卫生歌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讲卫生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