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盈余管理动机与手段的研究综述

2020-03-04合肥工业大学盛冉冉

绿色财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盈余动机管理

○合肥工业大学 盛冉冉

一、 引言

盈余管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学术界存在诸多不同意见。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对披露财务报告的过程进行干预,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Scott(1997)、秦荣生(2001)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为了使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而对会计政策做出选择的行为。孙铮、王跃堂(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制度的弹性来对会计数据进行操作的合法行为。Paul M.healy 和James M.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人员编造财务报告抑或“构造”交易事项来改变财务报告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误导少数股东对公司潜在经营业绩的理解和影响基于会计数据契约的结果,对此,魏明海(2000)从“经济效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做了进一步验证。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应是指公司管理层在合法的框架下,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或利用非会计手段,人为调整公司财务收益和成本信息,进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等目的。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上市公司采取盈余管理的动机不尽相同,有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合理避税动机、政治动机等。这些动机并不一定单独存在,一家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可能会同时存在多种动机。

(一)资本市场动机

上市公司有动机通过操控盈余、美化报表来获得上市资格或较高的股票发行价格。根据信号传递理论,股价的上升提升了公司在股票市场的形象,向市场传递出积极的信号,从而吸引投资者,提升公司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

1.股票发行动机

(1)IPO动机

IPO,即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之前,企业市场价值尚未确定,企业公开发布的财务报表等相关信息成为投资者判断企业价值与可投资性的主要参考。此外,公司上市前几年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也是发审委重点关注内容,所以,为了能够顺利上市,公司存在着利用盈余管理来调高企业会计盈余的动机。

Teoh,Wong,Rao(1998)选择美国1980—1990年间1682个IPO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发现这些公司具有较高的发行年正收益、异常应计利润,以及较差的长期收益和负的异常应计利润,非预期的IPO年度异常应计利润解释了发行后收益和股票回报的横截面变化。张宗益、黄新建(2003)选取了1991-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IPO当年和前后一年均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其中,IPO当年的盈余管理程度最大,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大于0,而在IPO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没有发现盈余管理的证据。蔡春、李明、何辉(2013)利用2007-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IPO企业实施了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并进一步表明,IPO企业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是在发行价最大化原则下均衡的结果。

(2)配股及增发股票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配股可以在短时间内低成本融入大量资金,提高每股收益水平,树立公司的形象。但与此同时,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申请配股的上市公司需满足一定的盈利指标。因此,上市公司存在调高盈余的动机。陆宇建(2003)考察了1996—2001年间的配股政策对上市公司应计利润总额的影响,验证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伴随着配股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政策诱致属性。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盈余管理行为。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对象主要为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当向大股东定向增发时,由于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的目的主要是资产注入、维持控股地位等,为了能以同样的资产换取更多的股份,获取更多的定向增发折价,从而获得更大的超额收益,上市公司大股东在定向增发前有调低公司盈余从而降低发行价格的动机。当向机构投资者增发时,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或获得利益输送,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前存在调高盈余提高股票发行价格的动机。Teoh,Welch & Wong(1998)利用美国增发企业发行前两个年度和发行后两个年度的数据对比发现,增发前企业有较高的净收入,增发后企业表现出负向的异常应计利润。王克敏(2012)选取1998-2010年沪深两市公开增发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公司公开增发前通过可操控应计盈余管理提高业绩,并且随着对企业公开增发业绩门槛的提高,公司间经营业绩差异缩小,公司不再愿意采取低质量的盈余管理对策,反推出结论:高业绩门槛有助于筛选出高质量的公开增发公司。

2.企业并购动机

上市公司在并购行为中存在盈余管理调控股价的动机。Erickson and Wang(1999)认为,收购方以股份支付的方式来实现对被收购方的兼并,对于收购方而言,在并购前股票价格越高,支付的股份越少,从而获得较高的并购收益。Louis(2004)研究了企业并购期间盈余管理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发现收购方在并购公告前一年向上调整报告盈余,结果导致并购企业短期和长期股票收益出现显著下降。不同于国外观点,国内多数学者(何燎原和王平心,2005;段克润,2008)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并购企业在并购公告前一年存在显著的向下盈余管理。

3.避免处罚动机

根据我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两年亏损,股票将被特别处理,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公司可能“摘牌退市”,如果公司实现扭亏为盈,则会避免受到终止上市的惩罚,从而保住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因此,为了继续维持上市资格,避免被“ST”或退市,一些亏损企业存在运用盈余管理调高盈余避免处罚的动机(陆建桥,1999)。陈晓、戴翠玉(2004)发现连续亏损的公司相比初次亏损的公司表现出了更为强烈的扭亏为盈的倾向。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2007)以1998—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论表明上市公司较非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向上盈余管理,并且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随着时间推移而扩大。

(二)契约动机

管理层利用契约的不完善性、监督成本较高等特性,存在为了谋取私利的盈余管理行为。

1.债务契约动机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最常用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为了满足银行借款合同中对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特别要求,具有较差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公司有动机采用盈余管理手段,操控企业会计盈余,修饰和美化企业会计报表,从而符合债务契约中的相关规定。Watts 和 Zimmerman (1986) 创新地提出了债务契约假设,研究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为避免违约成本,越接近违反债务契约条款的公司,越可能选择将未来的盈余前置到现在的会计程序。

2.管理者报酬动机

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公司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通常会为管理者制定股权激励或与业绩挂钩的报酬政策。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当公司业绩达不到要求或无法实现预期业绩时,管理层为保护自身薪酬不受经营波动影响(刘斌,2003),有较大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操控(Healy,1985;Guidry Flora、Andrew Leone和 Steve Rock,1998)。王克敏、王志超(2007)基于代理理论分析框架,利用LISREL模型,分析了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性,并探讨了高管控制权对高管报酬诱发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管控制权的增加提高了高管报酬水平,降低了高管报酬诱发盈余管理的程度。

(三)合理避税动机

避税是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常见动机之一。王跃堂、王亮亮、贡彩萍(2003)综合考察税率变化所引起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其经济后果,研究发现税率降低的公司存在显著的避税盈余管理行为,税率提高的公司则不明显,原因可能是税收优惠存在过渡期或担心市场对避税公司给予了正面的反应。李增福、董志强、连玉君(2011)建立了避税动机的盈余方式选择模型,以2007年所得税改革为背景,研究表明预期税率上升使得公司更倾向于实施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预期税率下降则会使公司更倾向于实施应计项目操控的盈余管理。

(四)政治动机

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是国有控股企业,实际控制权掌握在政府任命的经理人手中,形成了内部人控制的治理结构,经理人存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和政治动机。同时,国有控股企业的经营业绩往往与政府的政绩密切相关,为了追求政绩,政府往往通过盈余管理将企业包装上市或提高企业业绩表现。陈晓、李静(2001)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为了帮助上市公司取得配股资格或保留上市资格,主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返还等方式积极参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对于一些经营业绩较好的民营上市公司,政府部门可能会增加新税负或赋予其更多的社会责任,如慈善、捐赠等公益性项目。为了减少这类政治成本,民营上市公司可能进行盈余管理来降低利润(Watts & Zimmerman,1986;Han & Wang 1998)。此外,刘永泽、张多蕾、唐大鹏(2013)考察了2009-2011年深圳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发现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要显著高于无政治关联的民营上市公司,进一步发现,民营上市公司在政治关联的“庇护”下,更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融资便利、税收优惠等好处或者规避诉讼、管制等风险。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上市公司调节盈余的手段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通过会计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关联方交易行为,并购重组行为,债务重组,非经常性损益来调节会计盈余。

(一)利用会计方法

1.调整收入和成本确认

收入作为会计盈余的主要构成部分,一直被视为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重要对象。主要手段包括虚构和夸大收入、提前确认收入以及隐瞒和推迟、缩小收入。同时为了与当期收入的增加进行配比,公司通过提前确认费用或递延当期费用来推迟费用的确认,增加企业在本会计期间的利润。为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选择适当减少本期的研发支出、宣传费用等可操控性费用项目,从而相应的降低公司的费用支出。吴克平(2012)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通过调整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科目进行盈余管理。

2.选择和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对于同一个经济交易或事项可能存在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此外,会计估计变动的主观性相较会计政策更强,因而,这给管理层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化进行盈余管理留了一定的空间。Teoh、Wong和Rao(1998)深入探讨了公司股票初始发行时的折旧估计和坏账准备计提政策,他们发现,公司在首次股票发行当年及以后的几个年度内,更倾向通过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和坏账准备提取的比率来增加公司盈余。陈秧秧(2016)以2014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新政为线索研究,发现变更会计折旧政策(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或其他)已经成为公司管理层为管理与平滑各期业绩的便利工具。

3.利用公允价值计量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仍不完善、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复杂且中介评估机构公信力较差,而涉及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允许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事项存在主观可操作性,公允价值计量已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如会计准则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允许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可不再计提折旧,且确认公允价值变动的损益。叶建芳等(2009)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降低公允价值变动对营业利润影响的程度,在持有较大比例的金融资产时,倾向于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根据利润变化情况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进行处置以增加报表收益。

(二)利用关联方交易

上市公司为了增加会计盈余存在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产生资源交易的行为,主要手段包括控制关联交易量、托管经营以及转移和置换资产等。陈晓、戴翠玉(2004)对1998-200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扭亏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亏损上市公司主要通过关联交易和重组两种手段实现业绩扭亏。孟焰、张秀梅(2006)以2001-2004年147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实证研究关联交易盈余与关联方利益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关联方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是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并且资产规模越大关联方利益转移的程度越高。

(三)并购重组

并购重组是指公司基于经营战略考虑对资产、负债、股权进行的收购、出售、分立、合并和置换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资产或债务的收购与兼并、资产或债权出售、债转股与股转债等。上市公司利用并购重组调节会计盈余的行为可归纳为通过直接转移资金或资产、随意调整合并投资范围和规模以及采取异常交易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例如将亏损子公司剥离的资产重组行为,能够迅速增加收益;通过将劣质资产置换为优质资产,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带有明显的盈余管理目的。黄新建、段克润(2007)选取2003年我国发生并购行为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基于修正的DeAngelo模型,研究发现在并购前一年,上市公司存在着明显的调减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并购当年存在调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效果不显著。

(四)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债务人采取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一方面是将债权人豁免的债务计入债务人的营业外收入,另一方面是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既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又确认转让损益。夏裕、彭珏、徐莹(2008)系统考察了五家ST公司债务重组前和重组后财务状况的变化,验证了ST上市公司为了防止被退市,存在利用债务重组调增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五)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对于企业来说,当经营业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可采取出售、置换固定资产,处置金融资产、子公司,获得政府补助等方式获得非经常性损益,增加公司利润,达到扭亏为盈目的。Paul Walsh 等(1991)发现澳大利亚上市公司通常采用非经常损益实施“大洗澡”,为以后年度储备利润。Russell Craig等(1989)研究发现,企业倾向用非经常性损益来平滑收益,且在规模较大或利润持续上升的公司中更为明显。魏涛、陆正飞、单宏伟(2007)以2003年和2004年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通过操纵非经常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广泛存在的行为,主要手段包括处置资产、政府补贴、其他营业外收支、计提减值准备及其转回。

四、结论与启示

在对国内外有关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的文献做了一个全面详细的阐述后,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盈余管理在国内外企业中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复杂多变,动机和手段并不一定单独存在,同一家公司在不同发展时期,可能存在多种动机或采取多种手段。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几点:第一,有必要丰富实证样本的来源和容量,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但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沪深两市主板,未来可以重点研究中小板、创业板以及科创板市场上企业的盈余管理;第二,在现有单一计量模型基础上,引入更多切合我国实际且制约盈余管理的其他因素,提高计量的准确性和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总之,研究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完善证券市场、优化公司内部治理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盈余动机管理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动机不纯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