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诊断学教学的思政课程改革的探讨▲

2020-03-03陈俊健李文涛麻秋娜柳广南

广西医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诊断学人文医学

陈俊健 李文涛 麻秋娜 柳广南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南宁市 530007,电子邮箱:ch_chen@yeah.net)

【提要】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铺开,高校医学教育正进行新一轮改革。医学诊断学作为临床医学中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开展“课程思政”需认清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的关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诊断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开展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诊断学教学改革新探索与实践,从而实现教书育人、教学相长、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医学后备人才。

2014年上海高校逐步进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探索,积累了很有价值的经验,并在全国推广[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提出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2]。在早些年,我国医学类院校已深入开展和加强在专业课中的医学人文教育,获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果,在如今“大思政”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浪潮中,这些经验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将医学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然而目前医学诊断学的思政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仍相对滞后。因此,探讨医学诊断学的思政教育改革显得尤为紧迫。

1 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础支撑,医学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与拓展,两者高度统一于医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对实践“课程思政”理念的医学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储著源等[3]分别从学科背景、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层次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进行比较,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高于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文教育服务和服从于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人文教育是思政教育转向实践、融入实践和增强实效性的一个重要路径和桥梁,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和领域。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有机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以医学人文教育为支撑对医学生进行培养,才能更好地提高医学教育教学效果,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培育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人道主义情怀。

2 诊断学教学特点和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该课程在整个临床医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医学生迈出从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第一步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医生素质培养方面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刚开始接触患者时,就应该在学会运用“诊断学”工具的同时,学习如何以病人为中心,尊重和关爱患者,如何进行有效沟通、规范的体格检查,如何形成具有逻辑性、人性化的临床思维。而当今社会,尽管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医患关系却日益紧张,医疗纠纷不断,其主要原因与医师的人文精神不足密切相关[4],因此,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素养有重要意义。

3 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案

在“课程思政”思想指导下,以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诊断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完善“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激发教师的思政意识,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立足本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文达理,如何教授和培养学生的人道、仁爱、尊重等思想政治内容,从而实现“思政”与专业知识教学的“基因式”融合[5]。基于此教学定位,在具体教学方面有以下几点思考。

3.1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文化底蕴 教师作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教授本专业课程的教师均为临床医生,具备高尚人文修养、科学严谨品质、尽心尽责是医生这一职业的自身要求。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思想文化底蕴,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及重要举措。

鼓励教师主动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精神、人文医学。在学期前培训和课前集体备课中,增加思想政治学习内容,互相讨论交流,并邀请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参与其中,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充分认识,树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前只顾传授专业医学知识、培养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的做法。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和制度,积极开展教学评估,查找不足,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竞赛活动,评选优秀教师,组织院级专家对教师进行督导、验收。

3.2 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医学人文本身蕴含着较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在备课期间,通过网络、图书、文献等途径收集知识点背后的故事、典型案例、重要人物及事迹、临床实践中的真实例子等素材,深入挖掘每个课程的思政元素,经过整理、组织、提炼,形成思政教育素材集,并将思政素材与知识点有机结合,精心设计教案。

诊断学的课程设置特点是以“课堂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床旁实践”这一形式开展,这些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学需精心设计,将思政的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每一环节又各有侧重,依照教学大纲,跨出教材,将思政内容引入课堂,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理论学习课程侧重以引入典型案例、重要人物事迹教学为主,让学生充分理解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其蕴含的人文思想的意义;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应更侧重人文思想的运用,养成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来进行规范问诊、体格检查的行为习惯,如做好保护患者隐私的措施,手法要轻揉、准确,避免重复检查,做到人性化检查。在同学之间互相练习、完成实验等训练中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共处;在到床旁实习过程中注重在真实场景中实践,领悟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的真谛。在讲授病历书写时,学习及要求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结合具体案例,突出病历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具有的法律效力,以强化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6]。尽管学生的学习任务重,但仍可尝试在专科课程中增设思想政治课,以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比如在学期末增设1次以思政内容为主题的集体授课,对学期内所涉及的思政素材、课程知识点做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学科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学生们的所学所获。

3.3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进“思政”融入教学 课前鼓励、引导学生参与挖掘课程中的思政素材、人文元素,建立师生交流的微信群、QQ群,在移动网络平台中分享交流。一些典型素材经筛选后可以纳入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如采用案例式(CBL)教学、问题导向式(BPL)教学、专题式教学、翻转课堂、分组讨论等形式教学,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政内容,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课后在微信群、QQ群交流思想、解答学生疑惑,作为课堂外的延伸;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进行临床技能的教学及训练,以加强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分小组进行技能训练、病史采集、讨论案例诊断,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应用情景模拟与视频反馈形式教学,以促进学生临床见习效果,巩固临床技能。教学结束后,整理教学材料,形成本专业的典型教学案例库。

3.4 开展第二、第三课堂,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邀请业内有名的医学专家、思政课教师开展1~2次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院内的疑难病例讨论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疾病诊断过程。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授课之余,不定期组织诊断学知识竞赛、病历书写评比、社会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巩固知识,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兴趣,拓展知识。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以“立德树人”为教学核心,对传统的专业课教学进行改革,着力于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及思政能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力求将“思政”有机地与专业知识教学结合,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助于实现教书育人、教学相长,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医学后备人才。

猜你喜欢

诊断学人文医学
医学的进步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医学、生命科学类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