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延萍治疗风湿病方药经验集萃

2020-03-03李延萍

光明中医 2020年3期
关键词:营卫芍药桂枝

张 莹 李延萍

风湿病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乘虚侵袭,造成经脉气血不通不荣,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1]。目前该病为公认的疑难疾病,如不及时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老师在临床中多用经方来治疗风湿病,每获佳效,笔者在跟师学习中,也不断总结,现介绍如下。

1 桂枝芍药知母汤

老师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桂枝芍药知母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言:“诸肢节痛疼,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2]。”老师在临床中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难看到单纯的寒证或者热证,均以寒热错杂为主,所以老师即使在治疗风湿热痹清热的同时也要加以温散之品,以免湿遏不化,热象消退后,又可转为寒证。所谓人体禀赋有阴阳盛衰的不同,同时感受风寒湿热邪气有异,两者互为影响,均可形成寒热错杂证。阳气偏盛,阳盛则阴虚,平素可有面色红赤、烦躁不安、便干尿黄等实性热性症状,如遇风寒湿邪,风寒湿邪常凝滞经络,使邪恋关节肌肉,从而出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得温痛减等风寒湿痹症状,最终形成内有实热、外有风寒湿的寒热错杂证,《圣济总录》言:“盖脏腑壅热,复遇风寒湿三气至,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顽痹滃然而热闷也”,就是指的如此;阳气偏衰,阳衰则阴盛,平素可有畏寒喜暖、形寒肢冷、小便清长等证,如遇湿热之邪,湿热之邪可引动阳虚不化形成内湿,湿邪流注关节肌肉,从而出现关节肌肉的红肿热痛等湿热痹之象,最终形成了内有虚寒、外有湿热的寒热错杂证;素来阴虚,阴虚则阳亢,平素可有口干舌燥、便干尿少、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等证,如遇风寒湿邪,最终形成内有虚热、外有风寒的寒热错杂证;素来阴盛,阴盛则阳衰,平素可有四肢厥冷、恶寒喜暖、口淡不渴等实性寒性症状,如遇湿热之邪,最终形成内有实寒、外有湿热的寒热错杂证。机体感受风寒湿痹日久,最终形成外有风寒湿、内有郁热或虚热的寒热错杂证,此即《金匮要略》之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全方寒热辛苦并用,具有清热、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活血之功。

患者陈某,中年男性,因“反复多关节肿痛5年余,加重1月”于2019年6月12日门诊求治。患者既往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于我院风湿病科门诊规律随访,长期服用来氟米特、甲氨蝶呤,1个月前突然出现关节肿痛反复,以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及双踝关节为主,呈游走性,受凉后尤为明显,遇热后疼痛有缓解,伴晨僵,自觉口干,无口苦,无明显汗出,纳寐可,小便黄,大便调,舌暗红,苔黄腻,脉弦。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尪痹;辨证:寒热错杂;治法: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方选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处方:桂枝10 g,白芍15 g,知母10 g,甘草6 g,生姜3 g,麻黄3 g,炒白术10 g,防风10 g,附片(先煎2小时)5 g,薏苡仁20 g,姜黄15 g,炒僵蚕10 g,忍冬藤20 g。7剂,水煎服,日1剂。

2019年6月19日二诊:患者诉关节肿痛稍有减轻,仍诉晨僵,服药后出汗不明显,小便黄,大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脉弦。原方麻黄加量为5 g,附片加量至8 g,加入桑枝15 g,继续服用7剂,服法同前。

2019年6月26日三诊:患者诉关节肿痛明显缓解,晨僵持续时间缩短,无明显口干,服药后汗出较显,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前方去麻黄,附片,加入黄芪20 g,大枣10 g。继续服用7剂,关节肿痛及晨僵消失。

按:患者久病致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此次突然出现关节肿痛反复,患者关节疼痛遇冷后加重,得温痛减,伴晨僵,疼痛呈游走性,均提示有风寒湿痹之象,患者口干,苔黄腻,有提示有里热之象,故辨证为寒热错杂,方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方中麻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附子、白术助阳除湿于内,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于中,合而用之,表里兼顾,阴阳并调,气血同治;薏苡仁、姜黄、僵蚕化湿通络止痛;佐以忍冬藤清热疏风通络。二诊时患者仍出汗不显,故加大麻黄用量,发汗解表,去营中之寒邪,卫中之风热,使内湿可散,外邪可除,老师指出,麻黄用量可至3~6 g;同时加大附片剂量以止痛,老师经验附片可用至5~10 g;同时加桑枝以加强除痹痛之效。三诊时患者出汗较为明显,加入黄芪、大枣取黄芪桂枝五物汤之意以调和营卫。

2 黄芪桂枝五物汤

老师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产后风湿。产后风湿是指妇女产褥期或产后(流产后、小产后)百日内,关节周围软组织酸痛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名“产后身痛”“产后风湿痹痛”“产后关节痛”“产后风”等[3]。老师认为妇女在生产过程中,多有失精亡血,以虚证为主,所以其发病的基础多归于气血虚弱、营卫不和。《妇科玉尺》曰:“产后真元大损,气血空虚。”“又或风邪侵于营卫,流于脏腑……四肢沉重。”萧埚《女科经纶》云:“去血过多,虚而风寒袭之,亦为疼痛。”《竹林寺秘授女科》曰: “凡产后盈月,气血充足则病不生,若气血虚弱,百病俱生,妇人多患此。”“由产理不顺调养失宜……伤其脏腑,荣卫不宣。”《妇人大全良方》曰:“为风邪冷气初客于皮肤经络,则令人顽痹不仁,羸乏少气,风气入经脉,挟寒则拘急也。”“或风邪客于皮肤则顽痹羸乏,若入于筋脉则四肢挛急。”产后气血亏虚,营卫不和,如遇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滞肌腠、筋脉、经络及骨节之间,使经络受阻,阻滞气血运行,致肢体筋脉失养而出现疼痛等症状。老师认为产后风湿的治疗当以调和营卫、补益气血为主,祛风除湿、散瘀通络为辅,营卫气血调和充盈,则外邪自散。不可一味驱邪,损伤气血,以犯虚虚实实之戒;也不可见患者身体虚弱而投以大剂温补之药,当补中有泄,则补而不滞,做到“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

选方用药根据产后风湿“气血亏虚,营卫不和”的病机特点,老师临床多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2]言:“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功能益气养血,调和营卫,温经通痹。方中黄芪益气固表为君,桂枝温阳通脉,宣通卫阳以散邪;芍药养血和营,内敛营以资汗源,两者合用调和营卫为臣。在此方的基础上可加用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桑寄生、鹿衔草补肝肾并祛风湿。若见疲劳乏力、怕风多汗等气虚表卫不固之证,加党参、白术、防风等益气固表;烘热烦躁、自汗盗汗甚者,加煅龙牡、糯稻根、浮小麦、瘪桃干、五味子等敛阴固涩;手足清冷、关节冷痛,阳虚甚者,加制川草乌、附子、细辛、肉桂、仙灵脾等温阳散寒;恶露不尽、肌肤甲错、舌质紫暗,证属血瘀者,加川芎、益母草、赤芍等活血散瘀;产后心情抑郁、叹息胁痛者,加百合清心除烦,香附、白蒺藜疏肝理气。

万某,青年女性,因“双手小关节疼痛2月”于2019年5月11日门诊求治。患者2个月前产后逐渐出现双手小关节疼痛,无关节肿胀,无晨僵,未予特殊处理。精神尚可,关节疼痛,时有肌肉酸痛,无恶寒,遇风、受凉后尤为明显,怕冷,出汗明显,动则汗出,心烦,口干,小便稍黄,大便溏泻,纳可,眠差,舌红,苔黄腻,脉沉细。西医诊断:产后风湿。中医诊断:产后身痛;辨证:气血亏虚、营卫不和;治法:补益气血,调和营卫;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处方:黄芪20 g,桂枝10 g,白芍15 g,生姜3 g,大枣9 g,甘草6 g,葛根15 g,太子参15 g,白术12 g,茯苓15 g,防风6 g,柴胡9 g,乌梅15 g,五味子6 g,淡竹叶9 g,生地黄15 g。共7剂,水煎服,日1剂。

2019年5月18日二诊:服药1周后,出汗较前稍有缓解,仍诉肌肉、关节疼痛。舌尖稍红,苔薄黄,脉沉细。方药:中药汤剂中去乌梅、五味子,加吴茱萸2 g,浮小麦30 g,黄芪剂量调整为30 g。共7剂,水煎服,日1剂。

2019年5月25日三诊:患者出汗明显缓解,疼痛缓解,舌尖稍红,苔薄黄,脉细。前方去浮小麦,加桑枝15 g,鸡血藤20 g,当归15 g,川牛膝15 g,继续服用7剂,患者诸症消失。

按:选方用药根据产后风湿“气血亏虚,营卫不和”的病机特点,老师临床多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功能益气养血,调和营卫,温经通痹。方中黄芪益气固表为君,桂枝温阳通脉,宣通卫阳以散邪,芍药养血和营,内敛营以资汗源,两者合用调和营卫为臣。同时老师合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四君子汤以益气健脾,以充气血生化之源。该患者怕风多汗等气虚表卫不固之证,加太子参、白术、防风等益气固表;乌梅、五味子伍用,均取酸以敛之,益阴止汗也,盖汗症者,日久必然伤阴,汗为心之液即是明证;产后心情抑郁,加柴胡疏肝理气;淡竹叶清心除烦,生地黄养阴生津。二诊时出汗较前有缓解,但肌肉、关节疼痛无明显减轻,故去乌梅、五味子,加大黄芪剂量益气固表,浮小麦敛汗,吴茱萸温经散寒止痛。三诊时患者出汗明显缓解,当仍有关节疼痛,故去浮小麦,加桑枝以祛风湿而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鸡血藤、当归、川牛膝以活血通络止痛。

3 清胃散

老师擅用清胃散加减治疗白塞氏病反复出现的口腔溃疡。白塞氏病属中医“狐惑”范畴,《金匮要略》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垄,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散熏之。”详细的论述了狐惑症的症状,发病部位,并且多以甘草泻心汤治疗[4]。老师认为其反复出现口腔溃疡,多与心脾积热有关,积热上熏于口舌而生疮,若溃疡反复发作,则耗气伤阴,故治疗以清热凉血、益气养阴为主,治以清胃散加减清心脾之热。“清胃散” 出自《兰室秘藏》,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所著,该方由当归、黄连、生地黄、牡丹皮、升麻五味药组成,为治胃有积热、循经上攻之实证的方剂。方中黄连清胃热、泻心脾之火,以清胃中积热;胃热每致血分亦热,故以生地黄、牡丹皮滋阴凉血清热滋阴;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黄连苦寒泻胃火,得升麻之升散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升散郁遏之伏火,得黄连苦寒沉降相制,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诸味相合,共奏清胃与凉血之功。

黄某,中年男性,因“反复口腔溃疡6年余”于2019年2月16日门诊求治。反复口腔溃疡6年余,曾服用激素、沙利度胺等药物,但停药后溃疡后反复发作,要求服用中药治疗。反复口腔溃疡,舌体上多发溃疡,疼痛,口干,无口苦,心烦,纳寐可,大便2~3日一行,小便稍黄,舌尖红,舌面干,少津,苔黄微腻,脉数。病属中医“口疮”范畴,辨证为脾胃伏火。酒黄连12 g,生地黄30 g,牡丹皮15 g,当归10 g,升麻6 g,徐长卿30 g,石膏(先煎)20 g,炒栀子15 g,川牛膝15 g,防风10 g,山药15 g,甘草9 g。共7剂,水煎服,日1剂。

2019年2月23日二诊:患者连服7剂后口腔溃疡较前明显好转,大便尚可,口干缓解,去石膏、徐长卿、栀子,加入太子参10 g,茯苓15 g。共10剂,水煎服,日1剂。

按:方中黄连苦寒直折胃腑实火,生地黄、丹皮凉血滋阴,当归养血活血,升麻散火解毒,配伍黄连,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火得降,川牛膝引热下行,石膏、栀子加强清胃泻火之功,防风入脾经升散脾胃伏火,加入徐长卿加强止痛效果,该病反复发作,久病即损阴,加入山药以补肾益精。二诊时患者口腔溃疡明显好转,大便正常,口干缓解,故去石膏、栀子等,加太子参、茯苓以促益气健脾养心,加强疮面愈合。后继续服用5剂以巩固疗效。

4 体会

老师在30余年的临床医疗中,非常重视经方的学习与应用,也时刻不忘教诲我们,应当用心继承及发扬古代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对于风湿病而言,因其为多系统受累的慢性疾病,老师在治疗上既注重病证结合,也立足经方自成的辨证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风湿病的疗效。

猜你喜欢

营卫芍药桂枝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芍药鲜切花 美景变“钱”景
陆抑非《芍药》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美丽芍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桂枝香
论营卫与气血关系❋
我的发现
芍药为谁生
营卫关系、营卫病理中若干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