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庄子哲学中的“真知”

2020-03-03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真知认识论真人

陈 鑫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其一是以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为参照,认为庄子的认识论具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是一种不成熟的认识论。虽然这些讨论以更加现代化的视角对庄子哲学进行解读,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庄子思想的内涵,但是这种研究路向也在很大程度上歪曲和误解了庄子“知”论的本质内涵和最终目的,因而无法对庄子哲学做出准确的理解和客观的评价。

其二是从《庄子》的文本出发,理解庄子哲学的内在理论视域。在庄子哲学的整体框架下,理解其“知”论的不同层次和含义,以期达到对庄子之“知”的真正理解。相较于第一种研究方法,这种从《庄子》本身出发,在传统中国哲学的理论背景下,对庄子哲学进行研究的路向显然更容易接近庄子的本意。

因此,本文将采取第二种研究方式,从经验之知、极物之知、价值之知和真知四个层次出发,力求对庄子之“知”的不同层次做出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庄子“知”论的最高境界,即“真知”,总结出庄子“真知”思想的三个特点,并指出了庄子所认为的达到“真知”境界的方法。由此对庄子“知”论的独特理论视角和深刻精神内涵做出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以期庄子思想能够被更好地学习和发扬。

一、庄子论“知”的不同层次

庄子对“知”的理解是建立在战国纷乱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本人丰富的人生体悟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庄子的“知”的概念并非西方认识论意义上的“知”,也不能套入西方的认识论模式加以解读。

西方认识论的主要论题是认识主体、认识对象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这里的“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关万物的判断和知识,其前提和基础是人和客观世界的分立,但在传统中国哲学中,思想家们更加注重天人合一,而非割裂两者的关系。庄子也是如此,在庄子看来,人与外部世界的割裂,会使人逐渐丧失其本真状态,庄子称这种状态为“倒悬”。因而,庄子“知”论的最终是认识“知”的可能性及其限度,使其合乎人的本真或自由状态,从而解除人的“倒悬”之苦。

《庄子》一书对“知”的层次做出了明确的区分。《逍遥游》篇有“小知不及大知”,《养生主》篇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及庖丁解牛的“道”“技”之辩,《大宗师》篇有“知天之所为”和“知人之所为”,也是在此篇中,庄子明确提出了“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这是《庄子》一书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明确使用“真知”一词。除此之外,庄子还有很多关于“知”的论述,本文将不再赘述。

总的来说,庄子对“知”的区分主要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经验之知,即人通过与外界的接触而对外界事物产生的认识。在庄子看来,这一层面的知识无法超出经验的限度,而外部经验世界又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之中,因而这种经验之知也是不断变化的,具有很强的相对性和不稳定性。

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我院对68例复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合并三柱损伤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我们将患者分成了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34例,两组的一般性资料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第二个层次的“知”,是超出一般经验之知的“极物之知”。这种“知”不同于经验之知,是一种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外部世界的探求。同时,相较于经验之知,这种“极物之知”的理论性更强而现实功利性更弱。大多数的名家辩者,如惠施,就属于这一层次。

第三层是价值之知,儒家的仁义道德就属于这一层次。如果说“知”的前两个层次是在向外探求客观世界的知识,那么价值之知则是要探求人类自身,为社会制定一系列价值规范。在庄子看来,这种价值之知是不符合人的本真状态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甚至可能会阻碍人类回归真实的生命状态。此外,价值之知从根源上来讲,来自人们认识万物为产生的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不同的人群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规范体系,显然,这种价值之知也是相对的、因人而异的。

最后一层,也是庄子本人所认可和追求的“知”的最高境界——“真知”,以下做详细的说明。

二、“知”的最高境界——真知

天人合一,重视人的本心本性是中国哲学一直以来的传统。庄子所讲的“知”的理想状态并非西方认识论所谓的对客观真理的追求,而是要通过“知”的层次的不断上升,最终达到回归人的本然状态的目的,是知识与生命心灵的相互涵养。

在“知”的四个层次中,庄子显然对前三种“知”持否定和批评的态度,认为这三种“知”都不是真正的、符合人的自然本真状态的“知”,只有“真知”才是符合生命本真状态的“知”,而且,只有达到“真人”的境界,才能获得“真知”,那么何谓“真人”呢?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由此可见,“真人”是指超越了现实世界利害得失、生死荣辱,而同于天道的人,是人的自然本真状态的复归,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在现实的客观世界中,人们总是执着于欲望的满足、理论的探索与价值的规约,因而会不断地遮蔽自我的本真状态,无法使道得以彰显。庄子所讲的“真知”并非这种有执的“小知”,而是通过自觉人为之知的限度,不断地消解经验之知,“忘知”“无知”,最终达到“去小知而大知明”的境界。正如郭象在《庄子注》中指出:“真人遗知而知,不为而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成玄英的《庄子疏》中也有“夫圣人者,诚能冥真合道,忘我遗物。怀兹圣德,然后有此真知,是以混一真人而无患累”的表述。与其将“真知”称为一种“知”,不如称其为“无知”,这种“无知”是超越世间一切经验之知的“大知”,它既是对“小知”的否定和批判,同时也是对“知”这一概念本身的否定与消解。

既然“真知”是“忘我遗物”从而通达与道的“知”,那么我们又要如何达到“真知”呢?

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这是《大宗师》篇借南伯子葵和女偊的对话所表述的体道过程,但是显然这一过程主要是对体道的不同境界的描述,语言空玄,难以把捉。关于更加具体地获得“真知”的方法,也就是体道的方法,庄子还提出了“心斋”“坐忘”“守宗”等,主张通过心志专注,从而最终达到物我皆忘,同于大通的境界。

由于本文篇幅有限,且主要论述庄子的“真知”概念,因而不对庄子的修养体道工夫做更多的说明。

三、庄子“真知”的主要特点

从以上对庄子“真知”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庄子“真知”思想的三个鲜明特点。

第一,庄子的“真知”是一种与生命存在息息相关的知识。“真知”的概念是庄子在深刻认识社会历史背景和现实人生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庄子哲学思想的萌发并非单纯地追求真理,而是源自他对社会深切的关怀和同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哲学思考帮助人们摆脱战乱以及生存的苦恼,实现精神上的自由。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真知”的概念始终和“真人”的理想状态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庄子“真知”思想也始终和人的自然本真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由此看来,将庄子的“真知”看作一种认识论思想也是不恰当的。认识论这一概念并不能统摄“真知”这一观念,与其说“真知”是一种最高的知识,不如说“真知”是一种最高的境界,是“同于大通”的人类生命存在的最理想状态。

第二,庄子的“真知”是一种从经验世界的“后退”,力图消解经验世界中的主客二分。本文开头就指出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传统,庄子的哲学正是在这一思想背景下展开的。“真知”即与天合一、与道合一,而道本身就是一种整全的存在,所有的二分都是对道的损伤。此外,即使同在传统中国哲学的背景之下,庄子对主客二分的消解程度也要高于其他诸子。虽然孟子也强调“万物皆备于我”,但其哲学思想仍然以“仁心”为出发点,以此来认识和推及至外部世界。墨子及其后学的名辩思想更是执着于追求客观真理的表现,是一种明显的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最后,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道”仍然带有高人一等的独立感和规则的内涵,是人们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庄子在消解了主客二分后,使“道”更好地融入万物,更加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庄子的“真知”带有生命直觉主义的倾向。众所周知,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充斥着一种审美直觉主义的倾向,这一点对庄子的“知”论也不例外。

首先这种生命直觉主义使庄子的“真知”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论思想,而是进一步与自然状态联系起来,实现了知识和生命的相互涵养。其次,这种直觉主义更为明显的体现是在方法论上的直觉主义。庄子所提出的“心斋”“坐忘”和“守宗”等体道的方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道者自身的才能和悟性,是一种直觉证悟式的方法。庄子所说的“真人”境界是一种必须通过直觉的体悟才能达到的境界。

四、对庄子“真知”的评价

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参照系下,很多人对庄子的“真知”思想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解。下文将就两个主要的误解加以说明。

误解一,庄子的“真知”思想是不可知论。虽然庄子的“真知”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对“知”的消解,但是不能简单地将庄子的“真知”看作是一种不可知论。庄子显然是承认经验知识的存在的,只是庄子认为这些经验知识只是一种分判式的“小知”,而非真正的智慧。因而,庄子才提倡人们去追求比“小知”更高的“真知”境界。

误解二,庄子的“真知”思想是一种相对主义。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是指把人的认识及其结果——知识,看作是一种不断变化的、不稳定的东西。虽然庄子认为由于现实外部世界的可变性和不稳定性,经验之知、极物之知和价值之知也就具有了相对的确定性和真实性,但这并不代表“真知”也是一种具有相对主义的知识,恰恰相反,庄子认为,与道同一的“真知”具有绝对性。正是由于“真知”的绝对性,它才是真正值得我们不懈追求的知识和境界。

通过对误解的澄清,可以看出庄子的“真知”思想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论,更是一种对生命存在的独特体悟和对现实功利欲望的超越。这种对超越境界和精神自由的追求正是现代社会所缺少的,也是现代社会所急需的精神价值。因而,今天的我们仍然需要去了解庄子,从中汲取中华民族沉淀千年的智慧,从而帮助当今社会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除了对庄子哲学价值的发扬,我们也应该看到庄子思想中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通达“真知”的直觉主义方法论上,这种直觉主义的方法论主要依赖于个人体悟,而庄子对体道过程的虚玄描述更是使人如坠云雾,使得庄子的思想难以实行,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庄子思想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如果能在继承庄子自由超越精神的基础上,提供更加明确可行的体道方法,一定能使庄子哲学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实践。

猜你喜欢

真知认识论真人
实验出真知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噪音会改变味觉借阅真人的图书馆
熟知非真知——其庸先生周年祭
分类求难题 讨论得真知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