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娄师德的盛德人生探析

2020-03-03薛存心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唐高宗娄师德屯田

薛存心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

娄师德(公元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唐朝著名将相。他以进士出身,后以文官应募从军,西征吐蕃,以文臣之路进入仕途,以武将戍边23年。“久为将相,独能以功名终。”[1]714娄师德为官数十载未收受一文钱,清廉至极,官至台辅,却生活清贫。其对使命的担当精神如星空一般在其生命里闪耀。

一、少有作为的基层历练使其脱颖而出

娄师德考中进士的时候,年仅二十岁,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年轻干部。“弱冠,进士擢第”,[2]1886称得上年少有为。之后,娄师德被派往扬州做官,“授江都尉”[2]1886。当时的扬州刺史卢业发现娄师德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必定会有光明的前途,所以一直对他态度非常好,对他青睐有加。而娄师德开始并不明白卢业的心理,觉得很诧异,为什么此人对待自己和对待其他人的态度不一样,卢业就对其说了一句话,“子,台辅器也,当以子孙相委,讵论僚吏哉?”[3]2519意思就是“以您的才华,未来定能坐上宰相的位置,我的子孙以后都想托付于你,所以我怎么能够对待您和对待其他人一样呢?”虽然这话听起来实在是有些功利,但卢业的眼光可谓是极佳的,他的预见完全正确。“上元初,累补监察御史。”[2]1886唐高宗李治上元初年(公元674年),娄师德调任监察御史。

二、恭勤不怠、民夷安之的河陇岁月铸就了台辅之基

“三年正月丙子,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以伐吐蕃。癸未,遣使募河南、河北猛士,以伐吐蕃。”[3]40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唐朝和吐蕃之间爆发战争,当时为了招募军事人才,唐高宗下令向全国各地招募猛士,以扩充军队增强军事力量来对抗吐蕃。“后募猛士讨吐蕃,乃自奋,戴红抹额来应诏。”[3]2520

从史料可知,虽然娄师德当时任监察御史之职,是一介书生,然而他却毅然前来应征,此显娄师德事业上勇挑重担的精神,愈是艰险愈向前。面对吐蕃的威胁,朝廷招募勇士,他毅然入伍,显示了性格中刚毅的一面,并且来的时候装扮非常醒目,不但穿着一身戎服,而且头上还绑了一条红抹额。抹额本来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用来御寒的一个物件,后来发展到唐朝成了军人的一种装束,唐代的士兵头上都会绑有一个这样的抹额。娄师德带着这样一条红色的抹额前来,不仅表明自己从军的雄心壮志,而且要的就是红色醒目的效果。唐高宗见娄师德如此态度,便欣慰地准许他从军西征。“高宗假朝散大夫,使从军。”[3]2520

同年九月,唐军征吐蕃,初与吐蕃大军交战不利,遭遇败绩。关键时刻,娄师德站了出来,把走失逃亡的士兵召集起来,恢复唐军士气,继续作战。之后,唐高宗又让娄师德出使吐蕃,打算与吐蕃和解。在与吐蕃的谈判中,娄师德极力宣扬唐朝的实力,陈述战与和的利害,并表达了唐朝休战和解的意图,借此来稳住吐蕃,同时在河陇一带的防线上厉兵秣马,趁机巩固。结果使吐蕃既敬畏又心悦诚服,在了解到唐军的备战有所提高后,随即表示愿意达成和平协议,不再侵犯唐朝边境。随后,双方都收兵回国,唐蕃边境获得了数年的和平。因此次战争,唐高宗认为娄师德立下了大功,把他提升为七品御史,兼河源军(今青海西宁)军事负责人,同时负责军队的屯田事务。从此,娄师德成为大唐河陇防线的著名军事将领。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吐蕃再次入侵河陇一带。娄师德率军在今青海湟源南地区迎战吐蕃,因为在休战的几年间,唐朝军队备战有力,军事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所以“八战八捷”,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再次印证了娄师德的文武之才。唐高宗据此任命娄师德为刑部比部司次官、左骁卫五品郎将官、河源军边防军事副长官。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累授左金吾将军,兼检校丰州都督,仍依旧知营田事。”[2]1886这一年,娄师德虽然升职,但仍旧主持屯田事务,堪见其受朝廷之重用。

古时,屯田不仅仅是简单地种地,它对于中国古代的边防事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古代运输条件非常有限,只有水路和陆路两种运输方式,虽然水路最经济,但需要条件。无论是哪种方式,速度都是比较慢的,而且边防地区,尤其是西北边防,并不能依靠水运,这使得运送物资变得格外困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屯田就显得格外重要。军队在边境需要一边戍守,一边自己种地,以解决自己的吃粮问题。从战略层面来讲,屯田开荒可谓是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武则天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储粮备战,正因为解决了转运粮草的后顾之忧,唐朝才能取得收复安西四镇的重大军事胜利。娄师德虽然是进士出身,但是他对农活也颇为熟悉,所以在屯田方面也有很多想法和策略,并且最重要的是他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别看他的官职不小,但他每天在边境屯田的时候,就穿一个结实耐磨的皮裤子,像农夫一样,非常勤劳地干着农活。娄师德正是因为有着这种非常难得的敢于直面战争的勇敢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使他在屯田的过程中,积攒了八百多万石的粮食。在其二十四年的西北征战中,军队从来没有出现过缺乏粮食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后勤补给策略,更加验证了娄师德的战略眼光和恭勤朴忠之才。“衣皮袴,率士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无转饷和籴之费。”[3]2520娄师德在西北的战略防御策略获得巨大成功,让武则天大为欣赏,专门降旨嘉奖。“武后降书劳之。”[3]2520

“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悦良深。”[2]1886武则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些政绩为娄师德以后入朝拜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外愚内敏、器量宽厚彰显其盛德之器

史载,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谓曰:“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1]694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后,娄师德深知在朝中为官,政治风险波诡云谲,担心家族太过荣宠会招人嫉妒,随时会被人注意陷害,应该低调从事,方能保全家族性命无忧。所以告诫弟弟说:“即使人家朝你脸上吐口水,对你发怒,你也不能发怒,你也不能自己把口水擦了,那会说明你不满,会使人家更加发怒。你应该笑着接受,让唾沫不擦自干。”

娄师德为御史大夫时,因公务到陕州视察防务。其时,因武则天禁止屠宰,厨子却端上羊肉,解释说是豺狼咬死的,娄师德一笑了之;继之厨子又端上一鱼,说也是豺狼咬死的,娄师德便佯装大怒曰:“智短汉,何不道是獭?”[4]586厨人即云是獭,师德亦为荐之。“傻啊,难道不是水獭咬死的?”一宗私自开禁的重罪就在轻声笑语中化解了。

“娄师德位贵而性通豁,尤善捧腹大笑。人谓师德笑,为‘齿牙春色’。”[5]69成语“齿牙春色”即出于娄师德。仔细看来,这些自黑自嘲只是表象,深层则是其自信和自律。“长寿元年,召拜夏官侍郎、判尚书事。明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2]1886后来娄师德官拜宰相,一时风光无限,这得益于其之前在西北边陲二十四年的艰苦付出和取得的巨大成功,而这些成就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历磨难才会获得成功。

娄师德的外貌比较普通,他身材高大,皮肤黝黑,但有一只脚是残疾。然而这些掩盖不住娄师德的光芒。教导弟弟隐忍之术,娄师德头头是道,但是,自己受到不公待遇时,他是怎么应对的呢?有一次,娄师德和同事李昭德一同去上班,因为他身体肥胖走路慢,行动十分迟缓,跟不上步伐,李昭德为等他停下来好几次,极不耐烦,不禁埋怨道:“你这个乡巴佬啊!”哪知娄师德听到这句话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我要不做乡巴佬的话,还会有谁去做呢?”这种羞辱人的话,放在一般人身上都受不了,何况这样有身份地位的人。可娄师德听后不仅毫不在意,反而以风趣的自嘲一笑了之。面对这样好脾气的娄师德,李昭德也不好意思了。做人能忍到这种地步,娄师德可谓是把智慧人生表现得淋漓尽致。

娄师德到并州巡视,在驿馆与下属吃饭时发现自己吃的饭和下属吃的饭不一样,自己吃的是精米,下属吃的却是糙米,便把驿站负责人叫来,责问道:“你为什么用两种米来招待我们呢?”驿长惊恐地说:“我们这里准备不足,精米不够,只好用粗粮来招待大人的下属,请大人处罚。”娄师德道:“卒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6]146然后把自己的吃食也换成粗食。

“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3]2520狄仁杰尚未担任辅政大臣时,娄师德推荐他入朝辅政。后来由于狄仁杰才能出众,武则天让其做了宰相。虽说同为宰相,但狄仁杰十分看不起娄师德,认为此人没有多大才干,所以经常排挤他,给他小鞋穿。对此,娄师德毫不在意,一声怨言都没有。武则天察觉这种现象后,召见狄仁杰问道:“狄卿,你觉得娄师德是个贤人吗?”狄仁杰答:“娄师德做大将十分严谨,至于是否贤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则天又问:“娄师德善于知人用人吗?”狄仁杰回答:“我和他同僚,从没有听说他会知人用人。”武则天继续说:“朕用卿,你知道是为什么吗?”狄仁杰慷慨地说:“那是因为臣写文章出色,品行端正,绝非碌碌无为之辈依靠别人而获得升迁。”武则天听后,连连摇头,对狄仁杰说:“你错了,我之所以重用你,是因为娄师德的举荐。”武则天随即将以往娄师德推举狄仁杰的奏章一一拿出来,让狄仁杰观看。狄仁杰看完这些奏折,羞得面红耳赤,感慨道:“娄公盛德,这么包容我,我远不如他呀!”对于娄师德推荐狄仁杰一事,史书曰:“荐仁杰而入用,忠也;不使仁杰知之,公也。”[2]1896

武则天圣历二年(公元699年),突厥入侵大唐,娄师德再次奉诏率兵抵御,不幸逝于会州(今甘肃靖远)任上,享年70岁。娄师德生时荣耀,曾两次担任宰相职位,身后亦哀荣无限,“赠幽州都督,谥曰贞,葬给往还仪仗。”[3]2520

德行、品德是才华的统帅,而才华和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因素。[7]才华固然很重要,而德行更加重要,要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有才无德者难堪大用。[8]修德,就要以德服人,以德化人,这才是一种大德。[9]“师德在河陇,前后四十馀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是时罗织纷纭,师德久为将相,独能以功名终,人以是重之。”[1]714娄师德德才兼备,其为官做人之道值得当今领导干部借鉴。

猜你喜欢

唐高宗娄师德屯田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武则天妙解恩怨
娄师德举荐狄仁杰
論李勣與廢王立武
念战友
唐高宗对东北亚政治秩序的构建
唐高宗不是傀儡皇帝
武则天妙解恩怨
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道教与政治
西域农业考古资料索引(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