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的成效探析

2020-03-03李志刚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转型

李志刚

(三明学院 科研处,福建 三明 365004)

地方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需求的特殊历史使命,产教融合是教育与产业的深层互融相通、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地方高校加大推进应用转型,国内高等教育改革之中,产教融合已然成为重要内容。产教融合将是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关键,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合理布局,提升教育水平,构建一系列特征显著的优秀应用型大型,从而推进国内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转变〔1〕。开展产教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地方高校融入地方发展,助力地方可持续发展,共筑产教融合新生态。

1 产教融合的含义

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自我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生产和教育走向一体化,即为产教融合。从生产实境当中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生产,两者紧密联系,水乳交融〔2〕。整合学校、地方政府、企业等多方的优势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企业之间形成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地方本科高校作为地方知识积累的主体,既属于原始性创新关键载体,也是技术成果转化主要平台。当前国内高校自主发展以及服务于经济发展当中,产教融合成为不可忽视的方法。

2 产教融合的基本特征

2.1 产教融合的“双主体”特征

产教融合“双主体”育人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方向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内在要求,为培养适合社会、适应企业的人才,实现在办学、育人、就业的无缝对接,从而对高校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案、教育机制和合作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产教融合的关系认识,一方面是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双向选择,另一方面是两者相互作用的双主体关系。首先,生产产品、开发技术、应用成果以及市场导向,都是以企业为主体;其次,人才培养当中,高校则为主体。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不容缺失任何一方,一同参与到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中。作为院校理应积极主动的融入到产业和行业发展之中,真正创建一条结合和联系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3〕。产教融合双主体在育人过程中的表现,主要通过企业和学校双方一同对人才的培养过程实现。在联合培养人才方面,既要符合当前高校教育转型定位,又要能够适应企业对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渴求。人才培养应当注重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企业更多的参与到人才培养当中,将会更有利于对人才的吸引,丰富人力资源,建立长远的人才资源战略。可见,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利益所在,即是大力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产教融合“双主体”使得学校和企业双方在公平公正原则下,在设置目标中能相互包容、目标一致,企业注重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减少投资、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等方面;学校更注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双师型比例以及改善教学实训基地等方面。目标的一致性是“双主体”模式成功的主要因素,通过“双主体”合作,高校和企业能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2 产教融合的“融合性”特征

产教融合是生产和教育要素能够切实做到有机组合,这一过程一方面属于教育性产业活动,另一方面属于产业性教育活动。不管是教育性,还是产业性,两者融合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参与,高校与企业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教育到企业的跨界融合,体现了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关系,对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过程中,引入企业来弥补学校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中的短板,从而在学生进入社会中可无缝对接;而企业应用高校充足的人力、智力资源弥补了企业在发展过程的转型、规划方面的短板,不仅发挥高校智力优势为企业制度规划、培养员工,又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从而提升企业的优势竞争力。高校和企业的相互融合,为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院校和企业应主动实现边界突围,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据自身特点与优势,主动突破边界藩篱,共同参与教育,为我国实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战略培养更多高级技能人才,院校与企业主动加强彼此合作是消解教育跨界障碍的重要途径〔4〕。

2.3 产教融合的“互惠性”特征

企业和高校借助产教融合的途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利益最大化需求。这也是当前开展产教合作的主要目标以及动力所在。另外,从产教融合过程看,公益性质较为显著,能够实现教育能力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为此要求校企两方能够一同承担和参与到育人之中〔3〕。产教融合的双方一定是互惠互利的,这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前提。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学校有助于专业调整、培养方案的创建以及课程的安排设置,还有助于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进,从而让人才培养更好的迎合社会现实要求;借助企业全真的现场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能力 ;在走进企业车间之后,专业教师也会因此提升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的素质水平,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当前校企合作的深入, 将真正步入“产学研” 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轨道。

2.4 产教融合的“深度性”特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深度进一步分析校企合作中的不同实力企业的比例。校企合作不仅在于合作企业的知名度,也不仅在于专业的广泛度,同时也在于深度的合作内容、灵活的合作方式、广大的合作领域以及先进的合作项目。校企合作当中不管什么样的形式,主要有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师资团队的建设,有助于办学质量的提升,那么,都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具有深度的形式。不管是全面,还是局部,都是如此。通过局部深度,将会带动全面深度。全面深度的发展也将会带动局部深度发展。所以校企合作实践的活跃,将会有助于产教融合不断深化,这是该领域已然形成的共识。校企双方在合作之后,是不是能够带来相应的利益,是不是有助于双方未来的发展,这是校企合作层次提升关键所在。当校企两方形成依赖性,必然将会深层次广领域的开展合作,推动合作的纵深发展,寻求彼此之间的利益共同点〔5〕。

3 产教融合的一些举措

3.1 加强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转型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需求,主动融入区域发展,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产教融合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推进办学机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治理方式的改革,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产教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融合课程、实践、科研服务、绿色校园环境与文化等四要素建设产教融合发展体系,同时加强创建学科专业群,提升培养学生特质,增强科研服务力量,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打造文化体系建设,以及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真正确保产教融合能够成为当前高校推进地方高校特色建设和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

3.2 围绕产业、企业需求办专业

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企业用人、地区发展产业链要求,地方高校理应对专业结构、学校效益、学校规模进行充分考虑,通过校地互动、校企合作,协同建设等手段,优先设置有利于区域产业、企业发展的专业。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将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凝练并培育专业发展的方向。基于产教融合之下,不断壮大和发展相关专业,尤其是推动成群结队的规模发展,打造专业群集群形式,群内充分共享产教融合教育资源。

3.3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探索产教融合模式

高校的教学方式大多是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和行业性质,与相关企业一同创建产业或行业学院,基于自身人才特征、项目特点出发和企业实现协同成长。从企业具体的用人情况出发,量身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从设置专业、教学模式设计以及开设课程等方面,寻求企业给予的建议,从而确保培养人才更具针对性、有效性,让毕业生能够短期就可以适应岗位要求。通过校企工学交替培养形式的实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4 产教融合的成效

4.1 产教融合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产教融合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更为高校与企业合作发生了重大改变。使企业调整科技研发方向,促进企业不断转型发展,让企业焕发生机。企业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会加大用于产教融合上的投入。双主体性、深度性、互惠性以及融合性等,这是产教融合较为显著的特点,为此需要对其内涵进行深入把握,基于产教融合的措施和理念,实现地方高等院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产教融合使高校与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高校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智力支持;企业反哺高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对高校的软硬件设备的投入,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创新的平台。

企业通过产教融合的合作方式,利用高校在教育方面的优势,寻求合作和建立产教融合教育新模式,使企业调整科技研发方向,促进企业不断转型发展,让企业焕发生机,提升企业竞争力。而高校可以通过企业的实践锻炼,不断调整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方向和作用,为人才培养建立合作新模式,提升了人才的实用性、创新性,同时企业也为高校教育提供实践与创新的平台。促进高等教育不断升级、丰富内涵,起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4.2 产教融合改善高校师资结构

“产教结合”教育,是充分利用了各种教育环境和资源,如学校、企业、行业等。从而共同创建适合企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6〕。产教融合的落实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团队,他们不仅仅懂得理论,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所以学校需要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培养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对促进产教融合至关重要,企业有丰富的时间经验,但缺少理论指导,高校教师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但缺少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产教融合促进高校能够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到科研、基地建设以及产业开发之中,从而不断的提升实践技能培养水平。企业的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可以到高校在传授专业技术课程,相互补充、互相进步,不仅促进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环境,提升企业软实力,同时也补充企业理论短板,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达到互利互惠、转型、提质、增值的效果。

4.3 构建产教融合、分层实训的实践平台

在二级单位实训基地创建方面,应当加大整合资源力度,通过各种实验室、实验中心、校内外实践基地达到目标。利用开放实验室等方式,给专业学生提供科研、实践创新训练、开展计划项目等条件。借助校企深入合作,创建不同层次的实训平台和空间,如可依托企业建立创新班、依托企业实施产学研教育实践中心,构建更为高层次的资源共享空间,推动“校中产、产中教”模式的深入开展;可依托与企业共建的“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探索“校企联动、互促共赢、全程共建”的产教融合创新模式。这种在校园当中融入企业环境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得到来自于团队的训练以及实践的操作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企业认知能力。帮助受教育者磨练意志,积累经验,增强能力,铸就品格。

5 结语

开展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研究,有利于地方本科高校更好的融入到地方发展之中。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建设而言,立足和融入地方,注重根植和服务地方,这是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地方产教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创建之路;让本科高校建设能够更好的走进地方,深入地方转型发展。产教融合作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主要的模式,加强对其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仅有助于让地方高校更好的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政府等,实现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构建地方产教融合新生态。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转型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