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未来的管理

2020-03-02

上海管理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管理学商学院院长

1 论坛概况

2019上海管理科学论坛以“面向未来的管理”为主题,于12月15日在上海科学会堂隆重举行。论坛由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主办,由来自上海地区的21家商学院(包括管理学院、经管学院)联合主办,由协进教育集团和上海管理科学杂志承办。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大学管理、经济学院恢复建院后,上海滩绝无仅有的第一次,各大商学院院长齐聚一堂,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教授、复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院长陈方若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垣教授等同台飚“戏”,演绎“面向未来的管理”的思考、研究和实践。量子管理学奠基人、被称为融合东西方智慧的当代思想家丹娜·左哈尔女士专程从美国来沪分享传统组织如何去适应“动态”的量子世界观。

千余名企业家、高管、各大商学院教授团队、上海地方政府部分官员赶来,共同探讨中国和上海面临的经济发展和全新管理突破的话题。上午的主题论坛后,下午平行展开了15个分论坛。这些分论坛由上海的各大商学院根据自身研究和教学擅长自主召集,内容涵盖“中国案例研究和撰写”“邮轮产业发展”“东方管理智慧”“敏捷共创与行动学习”“神经科学与管理”“文化产业发展”“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金融科技与管理”“行业发展与管理”“智能时代的创新创业”“人工智能与管理”“工程管理创新”“时尚运营”“区块链理论与技术”“量子管理学”等,精彩纷呈。这也标志着“最前沿、最包容、最务实、最开放”的具有上海海纳百川之特色的管理实践、研究、教育、推广的风格逐渐形成 。

2 论坛主旨

本次论坛组织委员会主席,也是当天上午主论坛的主持人、上海管理科学学会理事长、原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教授指出:总结过去30余年中国管理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我们逐渐从努力模仿、奋力追赶西方,到设法摆脱路径依赖、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今天的中国管理教育界,需要更多原创性思考、研究、总结和实践。上海的区域特征、工业基础、经济规模、金融特色、科技优势、人文特点,在有效的融会贯通后有实力和底蕴孕育出自身的(不同于全球各处的)管理教育流派。

王方华教授提出,上海的管理教育可以是:

最前沿——提出和传播最新的管理理论,在国际、国内管理学术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最包容——欢迎不同理论、不同声音、不同层次、跨行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加入,以海纳百川之心、有容乃大之情,进行融合式发展;

最务实——追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务实风格;

最开放——永远不关起门来故步自封,永远敞开胸怀欢迎国际、国内的管理学同行,一起努力致力于管理学的创新与发展。

上海几大商学院院长在各自的阐述中,从不同侧面应和了以上观点,表达出对“上海流派”形成的信心。

3 主论坛演讲纪要

3.1 丹娜·左哈尔:量子领导力

量子管理学奠基人丹娜·左哈尔就“量子领导力” 这一主题进行了演讲。她说过去牛顿把宇宙本身描述为一台机器,工程师泰勒受牛顿物理学启发,设计了现代管理理论,他把公司看作机器,教人创建、管理公司,大体上是在制造和使用机器。从字面上看,量子管理意味着管理的指导原则和思维,定义了量子物理学。量子物理学教授不谈如何管理公司,他谈到如何研究原子系统,以及如何制造量子技术,当今和21世纪的领先企业,运营公司将使用和制造量子技术。

在工业时代,这种思维和管理范式曾经是好的。但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个范式在商业上面临着几个挑战:首先在政治上,面对失序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西方受牛顿单向、线性、非此即彼思维方式的影响,认为世界上只能有一个大国,他们希望它是美国,所以你是敌人,你是威胁。当谈到一个命运共同体时,谈到和全球多极的伙伴关系时,他们认为你只是在骗他们,想愚弄他们,因为牛顿的那种思维不懂多元领导、合作共赢。牛顿范式告诉你,你的公司必须竞争,必须去对抗其他公司,你必须战胜他们;同时还告诉你,你的工人,你的雇员都只是你公司机器的一部分,你们之间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

几千年前的中国人,就开始在谈判中寻求双赢的解决办法。量子物理学引入了一种新的范式,就像3000年前中国的道家哲人说的那样,量子物理学相信世界是一个整体,一切都是有关系的,一切都处于量子纠缠的状态,我和你纠缠不清,你和我纠缠不清。你们公司跟其他公司纠缠不清,你们公司跟社区纠缠不清。丹娜说她在中国的学生曾告诉她,中国的商学院,系统思维还没有被教出来,所以她希望能够在今天建议在座的商学院院长,教学生们系统思维,而不是部分思考,并且教学生们如何合作。

从牛顿物理时代到量子物理时代,人类经历着一次认知方式上的重大改变。无论是商界还是其他领域的领导者,都需要从根本上重构思维方式,以应对充满未知、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未来。牛顿式思维重视定律、法则和控制,强调“静态”“不变”。量子思维重视的却是不确定性、潜力和机会,强调“动态”“变化”。量子思维认为,真正带动事物发展的因素都是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中出现的。不断快速发展的现实,一方面让人们感到不可预知的恐怖,另一方面也蕴涵着量子化组织的巨大机遇。

在量子管理中,一个组织的全方位发展取决于这一组织是否为“量子的组织”,这一组织的领导者是否为“量子的领导者”。在“量子的组织”中,各个部分不是像机器一样按照确定的规则而运行的,它没有稳定的官僚阶层,而是成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即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通过自己的行为与组织中的其他人产生互动,相互影响,并带动发展,因此每一个人都是领导者。

量子管理学和我们以往了解的管理学真的不太一样,它给了我们很多思考也给我们的研究和教学打开了一扇窗,在量子世界中,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而这个无限的可能性通过我们与它的互动变成现实。量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恰恰是我们与世界的互动创造了这个世界,正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与提问、观察与决策,创造了這个世界。

3.2 徐飞:未来管理的变与不变

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以“未来管理的变与不变”为题,畅谈了他对已经到来的未来管理的见解。首先他定义了科学管理与管理科学的差别,即科学管理说的是管理,而管理科学说的是理论和科学,一个是实践问题,一个是理论问题,最好的情况就是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同时既要创新还要守正,在变和不变之间有一个平衡。

徐院长说到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到行为、过程、绩效、目标管理再到现在所谓的量子管理,这些林立的学派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时空条件的易变性和弱普时性。他提到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的40年比欧美发达国家两三百年发生的变化还要剧烈。哈佛大学前校长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最近一千年以来有三件事情特别值得一提,一是文艺复兴、二是工业革命、三是中印崛起,尤其是中国的崛起。但是,纵然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这40年,中国却并没有产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上伟大的管理学家中也没有中国人的身影,只能说处于将出未出的状态。

所以,徐校长提出兼收并蓄,顶天立地,构建管理新理论、新思想,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管理学新方法、新范式,并以此为己任。未来已来,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管理里面说变不稀奇,稀奇的是说不变,能不能找到那些定海神针才是本事。

另外,他引用美国NSF的SBE学部的报告,提示大家注意管理学和未来学术研究在数据密集、跨学科、强合作、问题驱动这四方面的特点。同时引用张维教授的论点,即一个是颠覆性技术的重要影响,另一个是最佳实践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治理格局的变化,以及人类发展面临的挑战,这是我们要在管理科学里面高度关切的关键因素。

徐校长指出了管理中的不变因素:首先不变的是商业逻辑不变,要尊重常识。第二个是管理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都是追求效率、效益以及绩效的问题。第三个是管理学的三大任务、分析要素和主要内容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些看似最常识的问题,其实是最深刻的问题。我们对管理的根和本的追求也没有发生变化,爱因斯坦、牛顿之所以伟大就是他们用形而上的哲学品质去追逐根、追逐本。最后不變的就是创新。第四是创新本身是不变的,当然创新的方式、主体、个体、内容等会发生变化。随后,他提到了管理中的变化,即商业范式变了,管理世界的主客体变了,另外管理研究的范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脑科学、行为科学和认知科学等大行其道。

对于管理学中的变化,他提出了以下观点:第一是研究的范式变了,主客体变了,整个大背景发生了变化。管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分为规范性研究、实证研究以及量化研究,我们当前强调的是实证研究,但是今天却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变化就是脑科学、行为科学和认知科学以及认知脑科学、认知学习学对其的冲击。

如上所述,我们对根和本的追求不变,但是根和本本身在发生变化,创新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创新的方式、主体、内容却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徐校长强调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跳出管理谈管理,因为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由此,徐校长引出了“守正创新”的概念:坚持和坚固就是守的问题,而完善和发展就是创的问题、变的问题,所以守正创新非常好地说明了变和不变的平衡。

正如王方华院长对徐飞教授的评价:这个报告是他专门为这个论坛精心准备、反复思考的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他给了大家很多启发,其中有一些还可以进一步探讨。

王院长指出了一个很现实的状况:纵然面临着充满着不确定的未来,但现在商学院的教授们正在用过去的知识培养今天的学生,让他们从事明天的竞争,这是我们商学院非常可悲的现象。我们怎么来应对变化,怎么来针对未来去准备知识,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么一个环境中去获得,同时我们还在象牙塔里面去指挥市场上千军万马打仗的企业家,这个问题是我们商学院尤其是在座的各位院长需要认真思考的。

3.3 李垣:企业(家)制度突破能力的分析框架

同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李垣以“企业(家)制度突破能力的分析框架”为演讲主题,分析了影响企业家制度突破能力的因素。他首先强调了企业只有不断进行能力建设才能抓住时代的机遇,且制度突破能力体现了企业在制度创新、社会变迁与创新发展方面推动变革的创造性。而为什么要关注制度突破的能力,则是因为市场与政府两个制度性的维度对一个企业的决策与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个问题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遇到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为中国处在大环境转型和体制不完善两个独特的环境中,企业在敬业创新的过程当中要取得两个合法性,一个是政府合法性,另一个是市场合法性的问题。如果这两个统一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一个好一个不好就很麻烦。换句话说,有些行业符合市场规则但政府不认可,而另一些则是政府大力支持但市场效益却不好的行业,这样就形成了灰色地带。

李院长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中国企业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必然导致制度性的突破。中国的企业单靠提升创新能力是不行的,必须要构建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特别是一些创新创业的生态,它要求一种综合的制度体系建设。

对于企业家制度突破的才能,李院长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第一个就是影响政府的能力;第二是影响行业的能力;第三是影响社会的能力,比如说怎么样为弱势群体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等;最后就是影响国际环境的能力,即怎么通过创新的规则带动创新的产品走出去。

最后,李院长分析了影响企业家制度突破能力的六大因素:一个是组织特征因素,第二就是个人特质因素,剩下的四个是共性的问题。第一个是制度的因素,比如说混合经济的问题,混合经济很大的问题在中国就是谁混谁的问题。第二个是基于市场的因素,即迅速变化的市场怎么影响企业家制度突破的能力和产业生态的竞争。第三个是基于文化的因素,李院长说今天第一次听到魂商,魂商从道理上听上去是可以的,但是从文化进行研究的时候也会是很困惑的。第四个是基于社会生态的因素,包括社会规范、发展的不平衡、利益相关者冲突和生态要求,特别是现在在做利益相关者冲突研究时所要考虑的。

李院长最后提到目前管理学的研究框架问题。从研究的角度来讲现在是用驱动因素、环境因素来分析怎么样影响制度突破的能力,同时这个制度突破的能力是向外突破的,怎么样跟企业内部的能力能够结合起来产生互补的问题。

关于企业家制度突破的问题,李院长曾在中国管理50人论坛上讲过,正如王方华院长评价的:这个题目非常好地告诉大家,作为一个研究者,作为一个教授,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他如何严谨地去发现问题,找到合适的途径去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这个观点大家能进行深入讨论的话,我们的管理学术就会不断往前发展。

3.4 陈方若:回归本源,振兴商学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院长陈方若以“回归本源,振兴商学”为命题,探讨了管理学理论是在哪里产生的,并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思考题,即未来商学院的使命是什么。他认为大家应该有一个共识,商学院应该是管理学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场所,这样的一个场所需要做怎么样的改变,目前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是不是有一些明确的方向来改变商学院的土壤?使得在这样的土壤里面能够产生真正有意义的管理学理论。陈院长通过探寻商学院的根和本,以及未来具体的改革措施和长远大计,结合安泰经管学院的改革分享了他自己的一些见解。

他说商学院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我们讲商学院一般是讲两个事情,科研和教学,或者是叫学术和教学,这是我们的本。我们研究的问题来自实践,我们的理论应该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实践和学术之间是双向的,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但是用这个逻辑去思考现实时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我们的实践跟学术之间还有一个越离越远的趋势,我们的学术跟课堂上讲的内容经常关系不大,学术更像是自娱自乐的游戏。

陈院长认为商学院走到今天这个怪圈,是因为没有把握好管理学中的问题导向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平衡,一旦强调了方法就忘记了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未来有真正创新意义的管理学理论还是不可能在商学院当中产生的。陈院长梳理了商学院最重要的目的、首要的任务就是知识创造。创造主要的对象是企业界和社会,且知识要用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如果只是强调学术界的话,我们的对象就界定错误,得到的成果也一定是错误的。

针对以上全球商学院存在的问题,安泰经管学院进行了改革,重新界定管理学学术的內涵和外延,把以学科为导向的知识创造体系,扩展为以问题为导向的纵向研究。安泰提出的方法是通过行业研究来打通纵向的学术创造,创造一个体制机制或者一个结构性的调整。 陈院长把安泰的发展战略浓缩为 “纵横交错,知行合一”八个字,希望搭建行业研究这个平台,通过组织行为来推动、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的商学生态。

陈院长认为经过一年的推动,商学院的氛围、文化、价值观正在慢慢发生变化,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扎根中国管理实践。他希望在五年之内要初见成效,成果应该有一系列的行业报告、教材、案例、数据库,还有一些行业论文和行业报告,十年后这样的生态能够出现一批学院派行业专家。

3.5 陆雄文:面向未来的管理学院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陆雄文院长与交大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的陈方若院长不约而同选择了同一主题,以“面向未来的管理学院”为题,对目前国内管理学院的现状和未来的使命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他说管理学院在这个时代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除几大商学院的申请率在上升之外,其他的管理学院都在下降,几乎要关掉了。为此,陆院长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首先是全球经济从商业的角度来讲,进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更大的波动和复杂的环境,全球经济体将面临重构,这不是传统经济学家或传统政治学家能从单一学科来回应的问题。科技创新会带来根本性的产业创新,因特网是很重要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平台,打碎了传统的产业链、供应链。中美贸易战以后得益最大的是周边的小国家,尤其是越南,得到了大量来自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的投资,包括中国的中小企业也转移了,因为它配套,所以这个产业已经不是在原来的企业产业边界、物理边界里面去组织的,而是在全球分散的。这里面大量的商业、企业该做何选择,是该任人摆布还是为洞见未来做准备呢?这是个急需探讨的问题。陆院长提出我们得把各种学科的知识拿来在商学院研究,成为各种知识的一个熔炉,因为商业受任何学科的影响,如果管理学教授不去打破我们自身的边界的话,可能我们生存的空间就会比别人紧张。他还强调商学院要主导商业理论创新与迭代,别的学科教授可以跟他们合作,但不应该成为主导者,否则的话商学院就没有了价值。

陆院长和陈院长一致认为商学院的研究成果来自实践。管理学基本原理的三大基础学科经济学、数学、心理学应该结合在一起,不能依靠单一学科,同时理论创新永远追随实践、引领实践。首先我们要跟着实践走,从实践当中找到真的问题,研究以后提炼出来反哺实践,然后不断修正自己,商学的实验是在商业实践当中完成的,所以管理学科有着很强大的生命力。把我们有效的管理思想在实践当中提炼出来的理论和经验,要对各个领域进行渗透,把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我们的边界是什么?第一个就是不能泛政治化,对管理我的理解是非常朴素的,就是管人理事,不管你是从事研究工作还是从事教育工作还是从事实践工作,管理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但是社会属性并不都是政治属性,这一点思考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理论创新是要在大学里面跟其他学科融合交叉,并同更多国际国内的学校去交流,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动,你不仅要去挖别人,也要允许你的人到别的学校去,这样对整个社会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优化配置,人动了就会有新的想法,产生新的创造,在学科发展上不受制约地同所有可能或必要的学科交流、融合与再创新。

最后,陆院长对于管理学院未来的使命是什么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即管理学院要整合各学科的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到国际经济当中的企业家、商业领袖和高级管理人。他说最近自己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复旦管理学院的学生能够在全球找到工作、在全球有生存能力的时候,就参与了全球经济的重塑,所以管理学院要根据这个定位去实践这个使命,大家互相交流,管理教育才能繁荣。我们要办好学位教育,还要创造更快的、更大规模、定制化的非学位教育,去解决市场变化当中产生的疑惑和困惑。因为学位教育通常提供的是系统化的、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的运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很长时间里只有五年、十年的影响,但是短期的课程会带来对很多现实问题的回应,这两者商学院都要去做。生态的扩展,开放办学,跨学科、跨领域、跨学校边界、跨国界,要跟商业结合,跟商业和非商业的组织都要去研究、结合。

猜你喜欢

管理学商学院院长
巴黎高等商学院荣登《金融时报》欧洲商学院排名榜首
法国公布2018—2019学年高等商学院排名
How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fluence road crash fatalities in Australia
The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of Business Etiquett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我妈这个人,总想找我说说话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rtesy Expressions
高职《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
从管理学角度看军事指挥体制改革
院长的葡萄2
院长的葡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