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化发展路径探究

2020-03-02邓淇尹

南方农业·中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邓淇尹

摘 要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国家急需一批职业化人才。大力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本,为国家农业现代化体系服务,既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职业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也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应采用全新的思维来构建涉农专业学生职业化发展培养模式,以期能为当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化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基于此,探究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职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2.085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的人才培养能力。面对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大量涉农专业高职学生仍不愿将所学专业职业化发展,用人单位很难招到现代农业“职业化”人才。面对学生学而不专,专而不事的局面,应提升学生从事现代农业职业化发展的兴趣,培养涉农专业学生职业化发展。笔者以人力资本理论为视角,构建涉农专业学生职业化发展培养模式,激发高职学生对涉农专业的兴趣,做好自身职业规划,增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规范职业行为,完善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化发展长效机制,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得,更好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1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基本情况

1.1 涉农专业學生就业现状

根据学院招生就业处提供的数据表明,近四年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涉农专业毕业生一直在逐年增加,共培养5 598名涉农专业毕业生,涉农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在97%以上,但是在涉农领域初次就业的比例在38%左右。高职院校培养的涉农专业实用型人才作为人力资本向现代农业服务对接中,正遭遇人才大量流失。高职院校毕业生经过在校3年的系统学习,掌握了涉农专业的相关理论,熟悉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和运作机制,对农业相关技术较为专业,并且在专业老师和专家教授的带领下已经掌握了相关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可以说,他们是最能够将知识技能应用到服务现代农业基层生产的主力。

1.2 涉农专业学生服务现代农业意愿现状

以笔者所在高职院校为例,将涉农专业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作为抽取样本,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42份,其中有效问卷30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6.57%。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303个样本中有14%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32%的学生表示比较愿意,34%的学生表示暂时没有想这个问题,13%的学生表示不太愿意,8%的学生表示很不愿意。

数据表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在涉农领域就业比例明显偏低,这说明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并未使学生服务现代农业的指数提高,还存在一定问题[1]。学生在校期间对服务现代农业的意愿不高,高职院校作为管理层面,无论在职业化教育管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家庭环境、父母受教育程度、社会环境都会对学生个人意愿产生很大影响。

2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化发展中存在问题

2.1 职业认同感不够强

职业化发展离不开职业化理念的熏陶,高职院校作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无论是校园文化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应该起着事农价值观传递的作用[2]。但是学院在校园文化环境方面却未体现出农业专业优势和农业专业文化氛围。例如,学院的农耕文化馆更新不够及时,开放时间不频繁。校园职业化发展教育宣传专栏和专业文化场所设置不够,外部环境的熏陶淡薄,从而导致专业氛围缺乏,学生专业认同感不强[3]。

2.2 产教融合不匹配

1)高职院校的涉农专业设置与涉农岗位就业需求缺乏融合性,与行业、产业发展不紧密,按需培养有所脱节,形成人力资本浪费。2)课程设置和师资水平无法满足涉农专业需求,部分专业设置不能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3)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重招生轻质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忽略了产业需求和市场导向,造成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2.3 专业课设置不够合理

在学院开设实训/实习课程中,往往偏基础理论的教育,实践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甚至忽视涉农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的专业和个人特质未进行深入指导,实训基地条件有限,无法真正给学生提供技术技能培训,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过于走形式,单纯要求完成企业的基础工作,成为廉价劳动力甚至有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未对自身职业化发展产生影响。

2.4 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专职教师目前正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年长教师知识系统陈旧,职业倦怠严重,教学模式未及时更新,无法跟上涉农行业先进理念,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要求。而年轻教师刚毕业,理论知识偏重,实践技能薄弱,行业生产实践经验缺乏[4],这些都不利于涉农专业学生职业化发展。

3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化发展目标

3.1 职业化发展理念的广泛普及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一批有农业情怀、有奋斗精神、有职业素养和情操的“三农”人,对涉农专业学生来说,能形成高素质的职业化技能、职业化素养和职业化行为规范,这都是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的表现。

3.2 职业情怀的着力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缺乏对服务现代农业的职业理想。然而涉农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业化人才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希望能拥有为现代农业服务的职业情怀,具有任劳任怨的精神和在艰苦条件下奋斗的毅力和勇气。高职院校应培养学生事农职业情怀,转变对传统农业的刻板印象。这不仅是现代农业职业化对人力资本的现实需要,也是学生促进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还能够缓解学生就业压力,使学生不再为择业迷茫。

3.3 职业化发展标准的完善

1)培养高水平的职业化技能。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在专业技能方面下功夫,提升职业化技能和素养,使自身更符合职业标准。2)培养职业化能力,增强涉农专业职业化意识,从而形成职业敏感性。3)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职业规划调整自身目标,明确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将个人目标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个人目标与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发挥个人优势,真正学会自我认知。4)规范职业行为,根据行业要求,树立职业规范。

4 构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化发展路径

要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的合格人才,必须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培养产业升级急需的职业化技能型人才[5],有效提升专业人才优势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助力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如图2所示,本研究通过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强化职业技能、规范职业行为3方面入手,构建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进行职业化发展培养的路径[6]。

4.1 营造职业化氛围,引入职业化理念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实现职业化发展的视觉识别。创建良好的“农业文化”环境氛围,不仅是丰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隐形职业化发展模式的教育情境,将职业化理念犹如春风化雨般随时随地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每一位涉农专业学生[7]。

高职院校应建立以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为核心的“无界化”管理模式,实现职业化理念的引导。这个模式在一些中职院校中已经做得很成熟,高职院校应借助校企合作的优势资源,如在实训场地标识企业文化和企业符号,学院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学生职业化专业技能培养,在实践中去完成项目,实现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模式[8],真正将职业化理念深入涉农专业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4.2 构建职业化發展核心,强化职业化技能

《四川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十大行动方案》对四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出了新要求,这势必会催生更多融合型新岗位,跨界融合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学院只有应对新业态、新要求,瞄准职业化新岗位,把握新趋势,找准高水平专业建设发力点,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产业升级所需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9],助推涉农行业职业化人才的培养,才能为四川现代农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储备提供有力支持。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应以培养职业化人才为前提,人才培养应与产业需求相匹配。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在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内涵建设,选择高质量建设优势专业,如园林园艺专业“三位一体,双能导向”、作物生产技术“工学结合、三转式”、畜牧兽医专业“校企融合混合式”等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农业+”现代农业新业态,建设特色专业,形成覆盖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各具特色、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大涉农专业群,带动非传统农业专业群提升服务现代农业产业能力。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建设改革。依托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中心或工作室,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成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促进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投入到学院精准扶贫地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培养职业化价值观。

4.3 做好职业规划,优化职业化素养

涉农行业一直被社会舆论的“刻板印象”所影响。涉农专业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信仰,明确自身优势,根据职业化理论、人职匹配理论等专业知识,做好早期职业规划。涉农专业学生不仅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职业化素养,在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团体活动中都应不断提升职业化素养。

4.4 提升综合能力,规范职业化行为

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适应环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在培养涉农专业学生职业化发展中,应通过思政教育以及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不断提升其适应社会和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提升为现代农业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时更新实践技能,与时俱进,鼓励学生参加涉农专业技能认证培训,经常参与行业组织的技能操作比赛,积极参加“农业+”创新创业技能活动和相关比赛,通过参加培训和技能大赛,强化个人职业化发展综合能力。同时也要注重职业化行为规范的塑造,完成从专业走向职业,从职业走向职业化,从职业化走向职业先驱者的路径,为每一位涉农专业学生绘制一副美好蓝图。

5 结语

学生的职业化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终身教育。大部分扎根在基层一线的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很难再进行继续学习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职业化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为涉农专业学生提供长期性、经常性的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职业化技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不断推进职业化发展的持续性,从而满足职业化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东旭.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政策倾斜的思考[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21(4):48-50.

[2] 费喜敏,王成军.涉农专业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调查[J].调研世界,2013(12):36.

[3] 郭文龙,党菊香,刘建海.提升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发展活力的对策[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8-51.

[4] 纪文婷,夏金星.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现状研究[J].农业职业教育,2015(6):46.

[5] 李英禹.农林高校毕业生服务现代农业的驱动机制与对接措施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5:2-15.

[6] 徐明霞.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D].烟台:烟台大学,2017:38-43.

[7] 周玲秀.涉农专业高职生事农职业意向调查研究——以江西省涉农高职院校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38-41.

[8] 张睿.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职业指导体系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90-91.

[9] 徐游.浙江省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建议[J].西部素质教育,2015,1(4):104.

(责任编辑:刘 昀)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