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探析

2020-03-02石冉冉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古建筑

石冉冉

摘 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古建筑作为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等待着人们去研究。古建筑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宝贵遗产,不仅能够充分展现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在美学、艺术、建筑以及科技等领域具有突出价值。中国古代建筑在满足人们生活居住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还被人们赋予了多样的艺术文化内涵,以此来表达人们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和愿望。文章对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展开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古建筑;古建筑结构;历史文化价值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灿烂辉煌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古建筑作为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国古建筑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影响范围遍及大半个亚洲和众多少数民族地区。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最大的区别在于广泛采用了木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的优势在于抗震性能强,具有较好的韧性,就算受到外界的强烈冲击也能够屹立不倒。此外,中国古建筑不仅满足了古代人民的居住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心理、审美以及宗教等精神层面的相关需求,充分反映出我国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特点。

一、古建筑及其结构

(一)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拥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其风格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尤其是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主导下产生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建筑技术方法以及相关体制。由于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当今中国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的数量是比较少的,人们更多只是根据文学著作、考古证据等去勾勒描述古代建筑的形态。从古至今描述古建筑形态的文学作品有很多,人们不仅可以从书籍中了解到古代建筑文化,也可以通过从考古中挖掘出来的甲骨、器皿等载体中看到象形文字描绘的古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居住需求,还能够充分体现出社会的等级制度。虽然说该现象能够帮助社会统治者巩固等级制度,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间工匠艺人对建筑物的创新创造[1]。比如,像我国清代时期所建设的大型皇家陵园,该建筑群落有着大量辉煌华丽的花园庭院、起居住宅以及宫殿等,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

(二)古建筑的结构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建筑结构体系的核心是木结构,建筑工匠们会根据建筑结构需求特点展开各种造型的设计施工。中国最早出现的木结构古建筑迄今已经有了7000多年的历史,根据考古资料显示该建筑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区,是中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河姆渡遗址的考古挖掘发现了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尤其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了大量木质结构建筑,建筑构件上带有明显的榫头和卯口。这也充分说明当时建筑施工时垂直相交的接点大多采用了榫卯技术。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穿斗式、叠梁式以及井干式。在古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结构形式是穿斗式,其应用优势在于材料使用较少、立柱排列较为紧密,能够大大降低工匠的劳动量,从而在最低成本下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仍旧保留有大量的穿斗式结构的古建筑民居。井干式结构的建筑大多出现于我国云南山区、半山区的独龙、傈僳等民族地区。采用该结构形式的建筑需要结合当地地质和地貌进行修建,其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抗震、防寒等性能。而叠梁式结构则被广泛应用在汉族寺院、宫殿以及庙宇等大型建筑中,是皇家建筑群落的首选结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木构建筑结构的典型代表。

二、古建筑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建筑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了两种,一种是表现最高统治者工作、生活活动的皇家宫廷建筑群落,一种是表现社会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这两种古建筑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艺术文化魅力。皇家宫廷建筑群落是中国古建筑成就最高的建筑类型,如被海内外人们所熟知的北京故宫就是皇家宫廷建筑的典型代表。故宫紫禁城的前三殿、后三宫都被置于中轴线上,其中前三殿采用了古代建筑的最高等级,无论是从建筑规模,还是从建筑形制上看都在古建筑中首屈一指。而代表平民百姓的民居建筑最为典型的当属四合院[2],该类民居建筑通常分为前后两院,前院通常供仆役生活居住,后院则是用來招待贵客、举行家庭聚会以及用于主人家的起居生活。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受到了传统礼制观念的影响,有着尊卑、长幼、亲疏等区别。

三、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易”的思想与建筑木结构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同时也是古代汉民族思想与智慧的结晶,被世人誉为“大道之源”。《周易》记载道:“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种永不停息不断变化的思想与古建筑木结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古建筑最为核心的结构是木结构,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上就发现了榫卯连接技术打造出来的木结构建筑,这种施工技术当前仍被应用在木结构建筑建设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会有所变化,而木结构的建筑方便人们根据自身需求随时对建筑结构进行空间改造,如进行加建、改建以及迁建等。而社会文化发展又具有连续性,因此建筑结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不变的。从古建筑演变中能够充分体现出这种既变又不变的“易”的哲学思想。

(二)“道”的境界与园林建筑

中国园林建筑最早能够追溯到商周时代,该类型建筑讲究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使人能够在园林环境中充分感受自然之美,因此,中国园林建筑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虽然说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民族品格是较为复杂的,但是其文化内涵的直接体现是道家所大力提倡的“道”的境界。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万物的审美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之上的。而“天人合一”则是由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提出并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同时也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是说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都应该顺乎自然规律[3],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社会极为崇尚道家文化,士大夫以自然为精神寄托而纷纷选择归隐田园,寄情于山水。从该时期开始,道家“无为”的思想成为了园林建筑的文化内涵所在。由中国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的《园冶》一书是古代最完整的一部造园著作。作者在该书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命题,而书中园林建筑的精神文化内涵无不体现出传统道家的哲学思想。古代园林建筑的主要代表是皇家园林、官宦园林以及士大夫私家园林。皇家园林更多是为了体现出最高统治者所处生活环境的辉煌与宏伟,对于道家思想文化的体现相对较弱。而士大夫的私家园林则与道家思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古典山水宅园的代表作品,是宋代藏书家、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其花园名为“渔隐”。清代大臣彭启丰在《网师园说》这样描述道:“……予尝泛舟五湖之滨,见彼为网师者,终其身出没于风涛倾侧中而不知止,徒志在得鱼而已矣。乃如古三闾大夫之所遇者,又何其超然志远也。”由此可见网师园中所显露出来的浓厚道家情思。

(三)“礼”的制度与建筑布局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礼”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用以治国的根本,“礼”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又与内在的儒家仁学思想相结合,成为整治社会民众、明确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礼记·曲礼》中道:“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4]由此可见,礼决定了人伦关系,其是制定仁义道德的基础规范,同时也是每个人明辨是非的道德标准,而这些规范和标准就是为了构建一种封建的等级思想与制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就充分体现出了封建社会“礼”的制度,像唐朝的《营缮令》有明文规定:“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而在明代的《明会典》中则有这样的明文规定:“公候,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该建筑修建规定体现出了古代“礼”的等级制度。而像古代四合院建筑的布局设置,通常是内院正房为主人房,厢房为儿孙辈的住房,前院为招待一般客人和男仆人的住房,后面的罩房则为女仆的住房,另外前院还会设置厨房和堆放杂物的房间。这种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体现出了古代尊卑、上下、男女、贵贱以及嫡庶等一套完整的伦理秩序。

四、结语

中国古建筑从其建筑结构到建筑布局,从物质到精神都渗透着独有的文化内涵。因此,现代的相关工作者要加强对古建筑的深入研究与分析,从而挖掘出其更多的历史文化价值,做好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红玉.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研究[J].兰台世界,2010(24):59-60.

[2]刘鸿斌.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8):8-9.

[3]刘忠红.“文”予中国古典建筑装饰文化的审美启示[J].装饰,2005(8):49-50.

[4]刘俊.对湘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文化的思考[J].装饰,2007(2):122-123.

作者单位: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猜你喜欢

古建筑
正定县古建筑保护意义及相关措施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正在消失的古建筑
浅埋暗挖区间侧穿古建筑物风险控制技术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
藏式古建筑木结构损伤识别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