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介入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狭窄患者效果探讨

2020-03-02尹贵荣

健康大视野 2020年4期

尹贵荣

【摘 要】目的:探究神经介入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症状性脑血管狭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两组各有患者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的方式,而实验组应用神经介入治疗的方式,一年时间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后期恢复情况进行对比之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实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实验组神经缺损程度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的方式在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狭窄的过程中发挥了理想的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神经介入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狭窄;疗效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4--02

现阶段,我国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基数正在不断增大,在对其进行治疗的时候,最为常见的治疗方式是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的药物治疗方式,但是,在很多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寻找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1]。缺血性脑血管病对患者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并且具有一定的顽固性,很难完全恢复,同时,还有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情况的出现。因此,在对其进行治疗的时候应该秉持着尽早治疗、尽早康复的原则。基于此,我院对神经介入治疗症状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进行了探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症状性脑血管狭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两组各有患者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的方式,而实验组应用神经介入治疗的方式。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区间在55~64周岁之间,平均收缩压为(155.3±13.2)mmHg,平均舒张压为(88.7±11.2)mmHg;实验组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区间在54~65周岁之间,平均收缩压为(146.3±17.2)mmHg,平均舒张压为(84.3±6.9)mmHg。经过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发病情况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之后,确定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方式,其主要包括活血化瘀、降血脂、使用脑保护剂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实验组:实验组应用神经介入治疗。神经介入治疗方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环节:首先,所有患者在进行神经介入治疗之前都应该进行血常规以及心肝肾功能的检测,这样一来可以对现阶段患者的综合身体状况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确定患者应用神经治疗的程度以及方向。在神经介入治疗前7d时患者应该口服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来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时完善血栓弹力图检验保证氯吡格雷药物起效[2]。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应该对其进行头颅MRI+DWI检查,确保无新发大面积脑梗塞。同时,还应该对患者进行經颅多普勒、CTA、MRA检查,从而对患者动脉狭窄的位置进行确定,这样可以更加准确的将导管置入患者的病变处。当对患者的病变部位有更加清晰的了解之后,要对患者应用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的治疗方式。并且在手术完成之后,还应该及时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检查。术后严密监测患者临床表现,及时处理并发症。

1.3 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症状性脑血管狭窄的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进行比较。还要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评分(NIHSS)进行对比,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越理想。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操作,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性脑血管狭窄的后期恢复情况对比

经过对两组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症后期恢复情况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

经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实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实验组神经缺损程度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现阶段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发病人数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这与现阶段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其发病年龄段以中老年人为主,最近几年发病年龄范围开始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这也使得我国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形势更加严峻。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并且存活的患者中50%以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受损以及偏瘫的情况,很难完全康复[4]。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上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探究,经过研究之后发现,在患者发病后及时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神经功能受到损伤的可能性。我国神经介入材料的发展也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也更加深入。应用神经介入的方式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进行治疗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神经介入治疗主要是指在放射影像技术的指导之下,通过导丝、导管以及其他材料对狭窄或者是已经堵塞的血管进行改善脑血流治疗,应用此种方式展开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后期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陷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得那些重度狭窄或者闭塞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动脉管腔得到恢复重塑的可能性有效提升[5]。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应用常规的内科治疗方式,而对照组应用神经介入的治疗方式,经过对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进行对比之后,可以看出神经介入治疗的方式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经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进行对比之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神经介入的方式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过程中起到了理想的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魏官,辛雁瑞,韩慧茹.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效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7):2216-2217.

郝忠臣,刘晓会,荆涛.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1):184-185.

段佳.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55):156,158.

祖合热阿依·牙合甫,党辉,王成凤,等.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远期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7):70-73.

陈斌,金林,张冬子, 等.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6):1131-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