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引流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3-02龙海成

健康大视野 2020年4期

龙海成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微创引流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到2019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64例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32例,对照组运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患者,观察组运用微创引流术治疗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都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6.26%)也少于对照组(25.01%)(p值<0.05)。结论:运用微创引流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可减少术中的出血量,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同时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引流术;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4--01

前言:硬脑膜外血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脑外伤,其具有发病急、发展快等特点[1],患有该病的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就发生脑疝,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运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外伤并发硬脑膜外血肿是临床上常用方法,但是其创伤较大,不利于患者的后期恢复[2]。本文将2017年1月到2019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64例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微创引流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将2017年1月到2019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64例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32例。

1.2 方法

待患者入院后,对其都进行常规的检查,以及实施脱水、抗炎等相关的基础治疗。

对照组:运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患者。先利用CT 检查确定患者的血肿位置,然后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处理。麻醉起效后,逐层的切开患者头皮,打开患者的骨瓣,并悬吊患者的硬脑膜。待将患者硬脑膜外的血肿彻底清除后,为其患者修补有破损的硬脑膜以及将骨瓣复位。如果患者颅内压升高,可以先穿刺患者的脑室,扩大骨窗,再实施骨瓣减压术。手术结束后,关闭切口,对患者进行止血、消毒以及抗感染等等治疗。

观察组:运用微创引流术治疗患者。利用CT检查确定血肿位置,在头皮处进行标记穿刺点。再进行CT检查以确定刚刚标记的穿刺点位置是否准确。让患者取仰卧位,利用2% 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利用血肿穿刺针通过穿刺点一次性的垂直的穿透患者头皮和颅骨。需注意在穿刺过程中,要避开患者的主要血管。待针头到达了血肿腔后,缓慢并分多次的抽出血肿腔中液体,在这个过程中若遇到阻力,可以将穿刺针原位旋转。分多次用生理盐水对血肿腔冲洗,从针体侧管将冲洗液引出。向血肿腔注入血肿液化剂,其成分为生理盐水和尿激酶,4个小时后放置引流管并持续性开放引流,复查头CT示硬膜外血肿完全清除后,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比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

文中计数(x检验)、计量(t检验)资料用SPSS20.0软件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有很大差别。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

观察组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都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硬脑膜外血肿是存在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3],是一种常见的脑外伤,对该类患者我们一般给予其手术治疗,以降低患者的颅内压,清除脑血肿,运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患者,对患者的颅内压起较好的控制作用,可清除患者颅内血肿,但该手术患者的颅骨瓣会被打开,使得其颅内组织会长时间暴露在外部,易颅内感染等并发症且创口大[4],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有研究表明,使用微创引流术治疗该类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该手术操作简单、创口小,并可以快速的清除血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本文研究发现运用微创引流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可减少术中的出血量,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同时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王芳.综合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9,36(4):323-324.

李楠.比较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式在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5):120-121.

陆娟.个性化护理干预用于轻度脑外伤手术患者的价值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1):153-154.

桑琰,陆红.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改善老年脑外伤吞咽障碍患者疗效[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5):94-94.

卢增活,张乃崇.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手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6,48(10):120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