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习作入门教学尝试

2020-03-02陈学辉

文理导航 2020年6期

陈学辉

【摘 要】习作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由于没有格式、内容、方法等束缚,因此学生的作品是良莠不齐。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习作入门阶段中直接“角色定位——尝试全文创作”的教学而不得法。小学生习作入门教学的有效做法为“启导模仿造句,引导片段描写,指导谋篇构思,倡导同题异构”。这样的习作入门教学,它不仅为后阶段习作训练奠定了心理与能力基础,而且对学生未来在事业方面进行开拓创新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功效。

【关键词】习作入门;模仿造句;片段描写;谋篇构思;同题异构

习作是中小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技能,它不仅在当前课程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影响着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它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头戏。习作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由于没有格式、内容、方法等束缚,因此学生的作品是良莠不齐。就小学生而言,除了少数习作属于主题鲜明并文句生动外,多数是空话连篇或文句呆板,要么离题万里,要么无话可说,要么人云我云,要么老生常谈。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习作入门阶段中直接“角色定位——尝试全文创作”的教学而不得法。以烹调为例,如果不懂火候,不会刀工,不了解原料的特点与风味,何以能制作出美味佳肴。习作也如此,如果不具备文句表达、片段描写与谋篇构思能力,何以形成佳作。下面就小学生习作入门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基本功,谈谈个人的实践与体会。

一、启导模仿造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句是构成习作的基本元素,它是体现文章思想内涵的重要成分。因此,文句的组织与表达是习作中的基本技能。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学习习作的起始阶段,为引导学生入门,教学中应集中强化学生在文句方面的组织与表达训练。

在小学二年级,教师在曾经对学生进行过一定量的“文句表达——造句”训练,然而它针对的是某一个词语或词组的运用。而这里指的文句表达则针对的是某一种思想、观点或看法,且要求学生表达清楚或正确,乃至准确、形象或生动。如要求学生针对“美丽”涵义写一句话,内容可长可短,“美丽”二字可出现或可不出现,可以写人物,也可以写动物或植物,还可以写自然景观等。不能套用课文中的原话,即使要用,也要求变换叙述,最好是自己的话。与以前的造句相比,这里更强调文句的思想内涵和描述手法的运用。开始学生会感到困难,但随着训练的增加,多数学生都能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文句。就全体学生而言,话题广阔,思维活跃。如某学生对“美丽”就有这样文句描述:太阳快要落山了,在那红彤彤的火球照射下,西边天空披上了一层层红纱,桥下河水泛起了一道道红波。句中不含“美丽”二字,但对太阳快要落山的美丽景观的描述则如入其境。

课文是教材编写专家精心选择的佳作,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优美文句,借助课文教学来启导学生模仿造句是训练学生文句表达的最好途径。如《秋天的雨》,文中“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等就是非常优美且准确生动的文句,教学中就可以启导学生以“冬天的太阳”“春天里的风”“天空中的云”等为题进行模仿创造性地写或说几句话,可以是课堂随堂训练,也可以是课后作业训练。训练多了,学生的文句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课文中的优美文句,多数教师仅是引导学生欣赏或领悟文句的内涵或表现手法,极少启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以致读写脱节,这可能就是学生习作能不能迅速提高的原因所在。

二、引导片段描写

片段是指思想内容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文块,它是展示或体现主题的不同侧面或要点。如果用几幅图来表现文章内涵,那么其中一幅图就是表现文章的某一片段。片段内容充实,全文才会显得体态壮实,片段内容生动,全文才能体现有血有肉。因此,练习片段内容的描写是引导学生习作入门的重要基本功。

从片段内容性质来分,如果是议论性的文章,它往往是对某一说法或观点的具体描述。如“秋天的雨,……告诉大家,冬天就要来了”这一片段,后面就是描述动、植物如何准备过冬。如果是记叙类的文章,它一般是故事的某一情节。如《狮子和鹿》一文中,鹿在通过水中的倒影对鹿角美的欣赏与对细腿的抱怨就是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它对揭示“美招祸而丑实用”的生活哲理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在课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启发学生理解片段内容在体现主题方面的作用,而且还要促进学生领悟片段内容的描述方法,更要引导学生开展片段描写的训练活动,让“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教学策略得以有效落实。

阅读教学穿插片段内容的描写训练,不仅要注意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而且还要注意片段内容的拟定。如要引导学生描写关于“劳动”的片段内容,那么在《槐乡的孩子》这一课文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尝试描写“洗碗”“翻地”“植树”“整理卧室”等劳动片段。再如要训练学生学会用对话的手法来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性格,那么在《灰雀》课题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在领悟列宁与小男孩对话描述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妈妈爱我”“我劝爸爸戒烟”“我喜欢游泳”等话题的有关片段内容描写,要求一定要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来体现。

显然,这种不要求体现事情原委的片段描写练习,它除了将事情的某一过程或某一情节叙述清楚外,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对事物描述的方法与能力,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过程或情节方面的细节描写,同时可以让学生领悟片段对表现主题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紧扣主题并言之有物”的习作风格。

三、指导谋篇构思

谋篇构思是习作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在文章立意与主题表现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学生习作中常见的“离题”或“主题不突出”就是因为在谋篇构思中出问题,多数是缺少谋篇构思环节,行文无计划,胸中无数,脚踩西瓜皮,滑倒哪里算哪里。有的教师认为,小学生的习作一般都是记叙或描写简单的人和事,只要思路清楚,一般都不會离题,事实并非这么简单。谋篇构思,它是习作前审题立意中的必要环节,它既能帮助作者确定主题,又能引导作者理清习作思路,还能促进学生对内容素材的优化选择。谋篇构思,作为一种写作习惯,它能引导作者今后在复杂问题的表述方面有着清晰的编排思路,更能促进作者习作能力的迅速提升。

作为小学生的习作入门教学,指导学生谋篇构思主要注重三方面。一是注重引导学生审题立意,分析题目所要表现的主题,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二是定位选材,就是确定写什么人或什么事;三是文要规划,既构思这篇文章该怎样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以《公园的早晨》命题为例,它所要表现的内容与主题,可以是优美环境氛围,也可以是人们健康积极的良好习惯,还可以是某特殊人群或特定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于这样广泛内容的命题,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定位选材,这是谋篇构思的关键。为此,教学中就可以指导学生回忆并选择自己最熟悉或者是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某人或某件事,尤其要注意选择那种或有趣、或感人、或奇特的典型事物,这样的习作才能感染读者。然后就是考虑文章该怎么写的问题,这就是文要规划,即习作构思细节。首先是内容的规划。如果写人物,即以人物的活动来组织材料。如果写事件,则以事件为中心来描述其起因、经过与结果。其次是描述方法规划,哪些内容应详细,哪些内容可以略写,哪些内容通过对话来体现,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心理活动来描述。教学实践效果表明,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在习作前谋篇构思,它能有效且较快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倡导同题异构

习作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发散性与收敛性思维相互结合并贯穿于整个习作过程。就审题立意来说,主题的确定就属于收敛性思维,而从哪些方面或什么事件来表现主题则属于发散性思维。对于定位选材,回忆或罗列各种不同的素材就是发散性思维,而选择哪些素材则是收敛性思维。在习作过程中,发散思维越活跃,收敛思维才越具有集中性,文章内容就越活泼,越生动,主题就越突出,越鲜明。同题异构,它指针对同一命题构思若干种不同的内容,它是促进学生习作中发散思维的有效策略,也是为习作中的收敛思维训练辨析能力。因此,同题异构是引导学生习作入门的良好途径。

同题异构可以用于习作入门教学中的各个层面。对于启导学生针对某一思想内涵造句,教学中就可以要求学生写出或说出至少三句以上内容不同的文句。对于片段描写,如表现“课堂乐趣”,教学中就可以要求学生从“课堂朗读”、“课堂辩论”、“课堂游戏”等不同角度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课堂乐趣”。在指导高年级命题作文中,教師就可以要求学生尝试写出两篇以上主题相近或相同但内容不同的习作。

倡导习作中的同题异构或训练习作基本功项目中的同题异构,教师要充分采用鼓励或激励手段。可以是赠送“小红花”,也可以将学生中的“好句”、“好片段”、“好文”在全班宣读或张贴于班级学习园地,还可以定期“出版”《习作佳句集锦》、《优秀习作片段荟萃》与《好文共赏》。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当自己的作品由某种形式得以认定或肯定时,自然会滋生习作方面的成就感,而成就感又会引发习作兴趣、强化再度努力意志并树立欲创佳作的信心。显然,这样的习作入门教学,它不仅为后阶段习作训练奠定了心理与能力基础,而且对学生未来在事业方面主动开拓创新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功效。这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所在,也是课程教学发展人的宗旨。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习阶段都属于习作入门,依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特征,“启导模仿造句”多用于三年级,“引导片段描写”的强化训练通常安排在四年级,而“指导谋篇构思”应贯穿于习作教学全阶段,能力要求由低到高逐步训练。至于“同题异构”,它是习作中的强化训练,教学中既要重视批改,更要注重讲评,通过“改评”来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云鹰著.开放式的习作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建宁县黄坊中心小学,福建 三明 35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