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调查

2020-03-02李春代葵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李春 代葵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行走的灵魂”,刻录着民族文化的符号和密码,蕴含着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明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人类生存与延续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通过对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的调查,希翼为我区非遗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和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態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认定标准是由父子、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谱系清楚、明确。

石景山区历史上是古都与塞外的衔接地带,商业曾繁荣一时,是交通、河防和军事重地。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在各民族的交融过程中,不仅遗存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流传下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民间文学类(4项)。永定河传说(国家级,2008年6月)、八大处传说(市级第二批,2007年6月)、磨石口传说(市级第三批,2007年10月)、京西民谣(市级第四批,2015年1月)。

(2)传统舞蹈类(1项)。石景山太平鼓(国家级第一批“京西太平鼓”扩展项目,2008年6月)。

(3)民俗类(1项)。石景山古城村秉心圣会(市级第一批,2006年8月)。

(4)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6项)。通背拳(市级第三批,2009年10月)、三皇炮捶拳(市级第三批,2009年10月)、少林八法拳(区级第三批,2014年7月)、尚氏形意拳(区级第三批,2014年7月)、五子门子母拳(区级第三批,2014年7月)、八极拳(区级第四批,2017年5月)。

(5)传统技艺类(7项)。京式旗袍制作技艺(市级第二批,2007年6月)、葫芦範制作技艺(市级第四批,2015年1月)、聚庆斋糕点制作技艺(区级第一批,2007年9月)、北京面茶“李记”制作技艺(区级第一批,2007年9月)、石府石采集与传统加工(区级第一批,2007年9月)、合香制作技艺(区级第四批,2017年5月)、京派鼻烟壶制作技艺(区级第四批,2017年5月)。

(6)传统美术(3项)。京剧脸谱“翁派”绘画技艺(区级第二批,2009年6月)、白书杰剑书技艺(区级第二批,2009年6月)、宫廷绘画技艺(区级第四批,2017年5月)。

(7)曲艺(1项)。京韵大鼓“少白派”

二、存在的问题

(一)时代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随着时下娱乐方式多样化和多渠道娱乐节目的兴起,超过了传统文化对当代人的吸引力,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巨大挑战,特别是石景山区取消农业户口之后,城市化进程迅速,近在咫尺的京畿村落被改造掉了,一些民俗的东西被淹没,如衙门口地域的北京唯一一家骆驼会馆和一些残留于村落的东西全部消失。

(二)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非遗传承自古以来就是采取口口相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出于保密的考虑,很多传承人依然固守着这种封闭式的传习形式,而这些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其中80岁以上的6人,70岁以上3人,60岁以上2人,近年有四位传承人已相继去世,导致非遗的传承链十分脆弱,后续乏人,若不加强对技艺的保护及对年轻传承人的培养,难免会出现某种技艺断代甚至失传的危险局面。

(三)非遗文化现代转换困难重重

过去一直强调非遗文化的原生态,由于离生活实际相距较远,普遍面临着曲高寡和难以立足的局面。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解决好与现代生活方式对接的问题。当前虽有所尝试,但很多非遗资源仍固步自封,无法与时代潮流同步,其原因一是传承人本身改造的意识不强,二是非遗文化现代转换的办法还不多,使得非遗在面对现代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时,难以成为有影响力的文化生活方式。

(四)对非遗保护工作重视度不够,非遗项目管理部门沟通不畅,对非遗资源存在圈地思维

当前,非遗保护机构设置过多,多头管理导致权责划分不明确,职能出现交叉或缺失。大家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和配合,难以形成合力,这就给非遗保护和传承中在有限资金的合理使用、相关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本地区的文化整合与推广等方面带来了困扰和阻碍。

三、建议

(一)建立各级保护部门的协调机制

第一,厘清部门权责,各守其职,各尽其责;第二,实现资源共享,保证信息的通畅性和时效性;第三,建立专业平台,结合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日等重要活动节点,统筹运作和权威发布;第四,发挥非遗保护中心的核心作用,加大专业人才和传承人的培训力度,加强非遗的理论研究,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非遗保护和传承队伍。

(二)破除“圈地”思维,深化非遗文化的区域交流与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在相临的地域内广泛流传、传承、发展是必然的,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也要走跨区域多方协作的路子。比如太平鼓,并非石景山区所独有,也流行于门头沟区和丰台区,这一项目当初定名为“京西太平鼓”,就充分说明了这种关系。还比如民间文学类项目“永定河传说”,永定河是北京市最大的一条河流,它流经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和大兴五个区,河段长170公里,流域面积3168平方公里。永定河与流域内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太多太紧的联系,除了石景山,其它各区也有着丰富的关于永定河的民间传说,作为一个富有极大潜在价值的非遗项目,目前还缺乏全面的搜集、整理,应该尝试由项目申报单位牵头,成立跨行政区域的专题项目组,共同将这一国家级项目搜集、整理、保护、传承下去。

还要着眼于京津冀,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三地在生产、生活技艺和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一脉相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也呈现出了同源、共生的特征,这就为三方的交流、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三地应在挖掘、整理、抢救、傳承等方面通力合作,让各自的非遗项目为更多的人所认知和喜爱。这既是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上文化的呼应,也是对非遗项目文化根系的追根溯源。

(三)借鉴流行文化运作和传播方式,建立适应现代生活的新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一般会将其与流行文化区分开来,但从历史进程来看,非遗在它所处的历史时期也是一种流行文化,将非遗文化与流行文化割裂的思维已不适于中华文明发展的需要,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不能“闭门修炼,自娱自乐”,而是应该注入流行元素,结合现代生活,融入大众文化,使其重新焕发生命力。比如,在传播方式上,可充分利用电视和网络等媒体,邀请专家深度解读非遗相关知识,增加非遗文化节目的播出占比。在演出方式上,可借鉴“小剧场”模式,节目要求“小而精”,从舞台、灯光、服饰、道具等方面进行适度包装,把传统美与现代美相融合,引领时尚潮流,吸引大众尤其年青一代的目光.使他们以知晓中华传统文化为傲。

(四)做好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变革传习方式

政府作为非遗的保护者和推动者,要在尊重传承人的基础上给与引导和帮助。“非遗”项目和传承人面临的问题千差万别,要制定不同的方案,避免保护模式“一刀切”。比如,针对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的现象,能否为传承人给予医疗上的相应照顾;一些面临失传,难以找到传承人的项目,能否在财政补贴上有一定的倾斜;一些利润较低的“非遗”项目能否给予税收上的优惠等等,通过非遗保护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传承人打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石景山区的非遗传承,还要有新思维。要破除狭隘的传承模式,建立起开放的传习方式。比如可以采取“寻找小小非遗传承人”的模式,非遗传承从孩子抓起,组织传承人到各个学校片区开展表演、示范活动,从中物色具有一定素质和天分的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与传承人建立师徒关系。比如还可以考虑针对普通民众,将技艺中最基础,最容易上手的部分提炼出来,进入社区和各类文化场所,变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休闲方式,这样既可以保护非遗项目的知识产权,又可以培养非遗文化的群众基础。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世代相传,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现实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建立起符合我区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制度,是充分展示我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提升我区整体文化形象,建设首都新城区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石景山文委.北京市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7.

[2]苑焕乔.文化生态视野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主要以京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C].北京:北京学研究文集,2010.

作者简介:李春(1968-),汉族,福建福州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代葵(1969-),回族,上海人,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科社。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