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中禅”

2020-03-02方逸云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石涛

摘  要:石涛画论重心之一在于“性本无拘”,画者应直下承当,以心本之光晓悟万象,转而为画意。他在画跋中多次提到“以心合心”一类的思想见解,将“识心”放在论画中心,突出“清静心”彰显的作用,强调灵明觉性。禅宗在论述开悟解脱时,慧能强调三皈依:皈依心本觉性、正见、清静,认为即无明而涅槃,即无得而智慧。本文从禅宗“即心即佛”的角度,探究石涛对于“传心”的思考,丰富其思想史内涵。

关键词:画中禅;以心合心;石涛;灵知之性

作者简介:方逸云,女,汉,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2--02

1、“本光自照”

唐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之上言及达摩教众生安心时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对外缘以静慧,后以静慧照见清静之心性,可谓“心如墙壁”。心行清静,即照而照,方能心性平等。洪州禅一派马祖道在《语录》中传道作偈:“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要求众生明了诸缘在清静心的作用下,彼此相生。自性因妄想而不证得,不生妄,则一切智即得现前。本觉真心常住清静,昭昭自现,“本光”现便能传意,亦能悟:“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汝等诸人各自达心,莫记吾语”,一念即长在法性三昧中,不滞善恶,即是修道之理。

禅宗强调不拘言语功夫,以慧心达道—“以心传心”。《坛经.行由品》:“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清静者,心之源也”[1]即悟即解,是以本觉传道义,心本自照,需要休却名相之分,勿要执心而修心:“不触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对缘而照,其照自妙”,不刻意修道,无知之知,无复对治,《圆觉经大疏钞》卷三:“道即是心,不可以将心还修于心。……不断不造,任运自在,名为解脱人,亦名过量人。”“任心”,是“彼息身业养神之行门也”,谓于心性不生不灭,无差别、无执身心之心,方能起“不缘而照”的作用:“此心即是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2],黄檗禅师指导人们不必执着方便施舍,权号假名,而应合真觉本性之意。

石涛是受此影响,在题跋中多次提及“以心合心”,“吾门道大若何支,千佛出世空气力。以水洗水清静身,以心合心非无人,几回亲见光明顶,忽自化为萤光顶”,“亲见”是由于清静之心不曾染著,在清静体的基础上,万象和谐,彼此各具自性而不相违,在石涛,能见“光明顶”由于无心贪嗔:“生死不异涅槃,贪嗔如焰如影。智者无心求佛,愚人执邪执正。徒劳空过一生,不见如来妙顶”[3],徒劳于迷执,始终达不到对境无心,无心无我心传心悟,则能妙见真相。

因此笔下圆融,呈现慧心照见内外的整全画面。因此,“以心合心”即是慧心照彻能遍知、菩提自现的过程,以心合心,即是“平等心”的展现。

“以水洗水”亦具有充分的禅境。苏轼就禅悟的性空论,提出了“无思之思”:“夫有思皆邪也,无思则土木也,吾何自得道,其惟有思而无所思乎?……廓然自圆明,境境非我境。如以水洗水,二水同一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摄心起正念,心灵在如“无思之思”的观照下,摆脱名相争争论,達到与万物和谐顺遂的境界。《五灯》载:“师曰:‘如何是真佛住处?沩曰:‘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原,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无思之思”,识得诸缘空性,以无我实现真我,随心随说皆是真相。可见,“以水洗水”,即是“以意释意”和“无心”过程。

由上所述,“以心合心”皆是随处自在的过程,“随缘消旧业”,以空性的悟的直观方式把握精神的变化,由真我的感受中实现造景由心。

2、“安心觉观”

禅宗悟时注重活泼真心参禅,不落如情识分别之执。自性如如,缘随不染,以“眉毛”堕落比喻勿忘自我:“汝眉毛因甚么却拖载脚跟下?”[4]“上根利智,剔起便行,不落言诠,不拘机境”,自身觉性清静,即行即悟,无须计较分别,一旦劳心,则是“拘”:“参学须参真心匠,合头虚诈不劳聆”[5],真知真学,乃自然而然,思维不应凝滞于表象,因人人各具佛性,马祖道言传:“祖曰:‘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弛求,转疏转远”[6],无须执着观心看净,造作空性,“无滞”即是真。

如如之义,在于祛俗离妄,随处即真,无沾知见,舍却无明:“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若向这里明得去,未具衲僧眼,直须子细”[7],知本心而不沉溺于无用表象,传真意而达道,需要展现心光根本,《祖堂集》卷四“药山和尚”:“如何是戒、定、慧?”师曰:“贫道这里无这个闲家具”,不必急于求得顿悟而追逐表象“闲家具”之用,于一念之间传真意“真达不疑之道”,要“性不变异”,同书卷九“洛浦和尚”,“问:‘西天一人传一人,彼此不重委曲。谁是知音者?师曰:‘野老门前不话朝堂之事,应在实际的领会中修道,在平常中随缘发机,获得“达”的契机。”

获得此悟之契机,石涛描述为“意应剖”:“以心合心万类齐,以意释意意应剖。千峰万峰如一笔,纵横以意堪成律”,“以心合心”,纵横之间能体现真意,是由于不作分张,无须测度的真修真为过程,此修天真自然,若妄执青黄,有造作趣向,则心如“枯槁”,失却清静亦无所证得:“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安心取舍之间,被他二境回换。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机关木人修道,何时达得彼岸”,本性不增不减,随处息业,则自然显发神妙:“法性本无瑕翳,众生妄执青黄”[8],心缠爱憎,心如枯槁,但悟本性空,即是真如。

石涛重视传真意,之所以能传,在于“纵横以意”,《大乘赞十首》其七云:“面是正邪之本,由人造作百变。所须任意纵横,不假偏耽爱恋”,“面”即是佛性,人心本自翳然,无假异见,时时返本观自面,即是禅言的“纵横”体现,才能“看山看水实畅情”[9]。

纵横而以悟为则,在于慈心平等,“浊爱缠心不舍,清静智心自恼。真如法界丛林,返生荆棘荒草”[10],心起分别,则清静心失却。真如乃触目正觉,自在无方,须了知凡圣同途,勿要生起二心,失念于自然心王,《赵州禅师语录》三十:“问:‘如何是学人本分事?师云:‘树摇鸟散,鱼惊水浑,本来面目平等不生荆棘差别,《传灯录》言之为“自家妙用”:“建立亦得,埽荡亦得,尽是妙用,妙用尽是自家体。非离真而有,立处即真,立处尽是自家体”,浊爱皆能舍,一心无生,六根湛然,即是正觉。

可见,“纵横以意”即是“不假偏耽”,由此基础上便能自证真如,画出浑然直率、荡荡无兀的意境。

3、一念相应

禅宗之悟强调“一念相应”,以一念灵知,始得相应,一念清静,但歇五念,目前便能通晓大道:“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持犯本自无生,愚人被他禁系”[11],一念之性,无主客之分,不必随声逐色,《五灯》卷12“子璇”:“值上堂次,出问:‘清静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琅蚜凭陵答曰:‘清静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师领悟,发挥此灵性即证悟,永嘉禅师形容:“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皎皎”,自性无法门可拘,灵觉之性,“实无生灭”。

真心只一念相通,无有生起相对意识,合觉性即是真法门,《五灯会元》卷17《克文》:“人有底不信自己佛事,唯凭少许古人影响,相似般若所知境界,定相法门,动即背觉合尘”,一念真我自觉灵知,即是菩提之道,不得一法之拘,清静自然进入,《十四科颂.烦恼菩提不二》言:“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别处寻讨”,自心清虚,即是真般若境界。

石涛言在题画诗中言合觉法门:“真者在前,则又看不入。此中过关者,得知没滋味中,正是他古人得力处。悟了还同未悟时,岂易言哉!”[12]真悟真知,是离去诸缘,入清静无我之境,勿长久停留在一处,迷其本性,而是化为清凉无为的一念之真,显发处活泼的妙用。

禅宗一念真心对石涛的“以心传心”思想又较大影响,皆讲究清静本然,认识到造作皆空,持真念无为,显发空明之性,却又不住之上,此即为真悟,自然解脱。

注释:

[1]弘忍《最上乘论》.

[2]《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3]《十四科颂.静乱不二》.

[4]《五灯会元》卷十二《石佛显忠禅师》,753页.

[5]《祖堂集》卷五103B.

[6]《马祖道语录》.

[7]《石门山慈照禅师凤岩集》,147页.

[8]《十四科颂.断除不二》.

[9]《五灯会元》卷八.

[10]《大乘赞十首》其八.

[11]《大乘赞十首》,“持犯不二”.

[12]《大涤子题画诗跋》.

猜你喜欢

石涛
SEBS/h-SiO2复合涂层疏水性能研究
“啮雪一团”——探析石涛美学思想之“独创精神”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绕不过去的石涛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朱良志的石涛研究三部曲
朱良志
——石涛研究三著
浅析石涛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石涛生卒年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