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的几点思考

2020-03-02周志峰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红水河民歌少数民族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红水河流域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的艺术价值开发与研究》(课题编号:KY2015YB365)。

摘  要:红水河流域位于广西桂中地区,区域内含有壮、瑶、苗、侗、仫佬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本文拟从红水河流域民歌文化传播的制约性、发展与传播、拓展等方面思考阐述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力争开展新思路发展广西本土民歌。

关键词:红水河流域;民歌文化

作者简介:周志峰(1983.11-),男,汉,湖南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2--02

红水河流域是西江水系干流,流经广西境内,自西向东贯穿广西中部地区至广西象州县石龙镇与柳江汇合,是广西的母亲河。在此区域内,居住着壮、瑶、苗、侗、仫佬等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壮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也称为壮族人民的母亲河。红水河流域居住的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民间故事、民间传说、铜鼓文化等,其中也包含了最不可缺少的民歌文化。这也是居住在此地域内的劳动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在如今,广西多地开展旅游文化,打造民俗文化节,例如南宁的国际民歌节,河池东兰县的蚂拐节等;面对当今的经济社会,人们利用具有民族特色的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对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更源远流长,对当地民歌的传承与开发则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传播的制约性

首先,红水河流域流经的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多地交通不便,尽管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因为自然环境、地方经济等原因导致诸多年轻一辈都出外讨生活,众多民歌文化资源难以得到保护和延续,且流传度不广;其次,语言环境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红水河流域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具有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文化,而语言正是民歌中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对于语言的传承也显得极为重要。例如我校隶属于广西桂中地区,也属于红水河流域,也是桂中地区唯一的一所师范类高校,主要为桂中地区培养师资,所招的生源有很多都属于壮族。但据笔者根据每年所招学生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壮族同学不会说壮语,甚至听不懂壮语,对于壮族中存在的特色乐器不知,更别说会唱壮族民歌。这就说明了民族资源的传承性有了断层,青少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民歌文化教育,若不重视保护民歌文化则可导致文化的流失;再者,中小学音乐课堂民歌文化教育理念缺失。笔者在带领学生实习时走访了位于红水河流域的来宾市多个中小学,得到的答案均是音乐教师缺乏,有的甚至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各学校亦不重视音乐教学,课堂内也是根据教材照本宣科,没有融入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进课堂,这样的现象在市下面的县及乡镇中小学中更加明显。因此,学生们也不了解红水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民歌文化。文化的传承是靠代代相传的,若我们的下一代并不了解当地的文化环境,单纯的讨论文化传承将会是一句空话。

二.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开发

笔者根据合山市文联所主编的《红水河民间故事、传说及歌谣》一书可以看到分别有长套情歌、短套情歌、生活歌、劳动歌、婚礼仪式歌、丧事仪式歌等,其中在短套情歌中不乏有男女对唱等形式,如《相恋》中则采用问答对歌的形式来表现男女相恋的场景;除此之外也有独唱形式,例如在婚礼仪式歌中则有《哭嫁歌》这一种类来表现女儿出嫁对于父母及姐妹的不舍之情;整套歌谣中几乎囊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民歌源于生活,是人们生活的最真实写照。红水河流域众多的少数民族都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且都具有各自的文化魅力,其本身也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生活在该地域的人们应当了解本民族的历史,这不仅仅是对地方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也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对于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修建公路网,交通好坏往往关系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众民族间很难进行文化交流,这也阻碍了民歌文化传播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局限。在这多民族聚居地的红水河流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及文化发展水平都不一致,良好的交通能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在当下广西各级政府努力开展措施,打造当地旅游业发展,加上各类演出和交流平台,例如广西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三江侗乡鸟巢《坐妹》等实景演出令人印象深刻,诸多民歌在当中得以展示。因此,笔者认为民歌的发展与当地市场经济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的同时民歌文化在当中也能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

2.当地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应当予以重视,增加对民歌文化的投资力度及宣传力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民众也从生活需求过度到精神需求。歌唱是大众们最喜欢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将民歌运用到各个领域的文艺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能让大众融入到一种民族文化,以达到更好的教育、宣传效果。所谓的增加投资力度也不仅仅是举办各类文艺活动,还可由当地文化部门牵头,深入到各民族聚集地中采集音频,记录曲谱,出版歌曲集,再由地方群艺馆作公益性的民歌演出及讲解,以此达到教育、宣传的目的。再者,笔者认为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打造一个具有红水河流域特色的民歌艺术节,以艺术节为载体,以传播民歌文化为目的,以竞赛的形式主动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达到相互交流、弘扬文化的作用。

3.民歌的传承应从当代做起,代代传承。作为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音乐基础,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民歌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融入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结合音乐基础知识,口口相传,使民歌文化的能够传承且发展。相关部门可以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本民族的特点,组织编写一套具有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将地方的民歌素材融入到教材中,教师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指導甚至即兴编创。这样既可使地方少数民族民歌得以继承和发展,又能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例如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一样,由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组织编写了一套侗族音乐中小学校本教材,其中包含了儿歌、敬酒歌、拦路歌、多耶歌及侗族大歌等,每首歌曲不仅配备了原文还附带了汉语翻译,这不仅融入了本民族文化还结合大众特点,既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也为世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的拓展

广西红水河流域是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包含着多个少数民族的民歌文化,正因为如此,也吸引着众多的音乐工作者前往当地采风。利用红水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民歌素材进行创作,在笔者看来,是拓展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的重要手段。这不仅仅宣传了此地域内的民歌文化,也使红水河流域的民歌走上了更宽广的道路。早在1958年由作曲家韦苇根据凤山壮族民歌编创的《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作,而后于1962年,作曲家黎承纲又以红水河为题材创作了艺术歌曲《青山里流出一条红水河》,以上两首算是集红水河流域的民歌素材创作出来的经典之作。结合两首原创作品对比不难发现,两首作品都是运用了羽调式,旋律发展方面也都运用了la、do、re、mi四音列为基调,深刻的反应出红水河流域的民歌特点。如今,随着音乐的发展,音乐的形式也在不断转变,将民族音乐与时代相结合即是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一种继承,又是一种发展,让民族音乐既具有本民族特色又不失时代气息。因此,将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进行编创走向时代,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将红水河流域民歌素材与通俗音乐相结合。这个笔者认为应是我国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共识。早在上世纪20年代黎锦辉时期,通俗音乐一度被认为是“靡靡之音”,直至80年代,随着我国通俗音乐的发展,掀起了一股“西北风”时期的浪潮,通俗音乐才真正在社会上引起了重大反响。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通俗音乐已然成为了我国音乐届中的一个主流,也是时下各个年龄段的国人最喜欢听的一种音乐形式。将民歌与通俗音乐结合在一起,也成为了当下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音乐形式。不仅仅是我国的音乐家在做此尝试,来自比利时的著名钢琴家尚.马龙也曾在我国上演了一系列侗族大歌的演出,很多音乐保留了侗族大歌的原生态形式,对全曲用通俗音乐手法进行重新编配,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将红水河流域民歌素材与舞蹈音乐相结合。

舞蹈应该来说是当今老百姓除了歌唱以外最容易接受的一个艺术门类。各大晚会节目中均少不了舞蹈这一项,特别是广场舞的盛行让更多的大众老百姓参与其中,一些简单的动作加上动感的节奏律动,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得到了音乐的熏陶。具有广西特色文化的舞蹈是实不在少数,例如铜鼓舞、八仙舞、竹竿舞、绣球舞等。尽管舞蹈种类繁多,但并未在全省范围内铺开,仅局限于专业教学。不论是民歌文化还是舞蹈文化全面铺开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将红水河流域的民歌素材与舞蹈音乐相结合,能够形成一定的推广度。例如出自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主题曲《山歌好比春江水》,虽说是一首原创曲目,但其曲调原始形态则是出自柳州山歌《石榴青》,现如今这首曲目已经在南宁等多地出演,火遍全国,也被很多广场舞文化吸收作为舞曲来表演。因此,笔者认为将红水河流域民歌与舞蹈音乐融合,必将推动红水河流域民歌文化的发展,与舞蹈类也能相互促进。

综上所述,红水河流域民歌虽种类繁多,但由于推广度不够,民俗文化得不到普及,因此,发展及传承的道路还路途遥远,需要各级部门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理念,将红水河流域民歌文化进行进一步推广,正如蒙古族长调、新疆舞曲、陕北民歌等得以在全省乃至全国普及。相信在各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得红水河流域乃至整个广西提高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合山市文联编:红水河民间故事、传说及歌谣[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07.

[2]曾宏華、谢姿媚、陈兆钦.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的运用研究[J].民族音乐,2012.06.

[3]曾宏华、谢姿媚、陈兆钦.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的特殊功效[J].民族音乐,2012.06.

猜你喜欢

红水河民歌少数民族
珠江流域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正式成立
红水河之百里画廊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