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志异》中的儒释道合一

2020-03-02王舜元彭姣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上海古籍出版社聊斋蒲松龄

王舜元 彭姣

摘  要:中国文人自宋以来,在其思想中儒释道三者不可分割。本文通过对《聊斋志异》中儒释道三家相关思想的分析,探究其中体现蒲松龄的思想和精神构成世界,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创作动机和创作意图,并对作者自己不知道的潜意识等相关内容做出更好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儒释道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王舜元(1992-),女,云南大理人,北方民族大学文传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隋唐五代文学;第二作者彭姣(1995-),女,重庆黔江人,北方民族大学文传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隋唐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2-0-02

引言: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丰碑,书中体现了以蒲松龄为代表的文人精神世界。本文将以《聊斋志异》为对象,简要分析其中儒释道的平衡与交融。

一、儒家的“仁义”之心

终身对科举的追求使儒家思想在蒲松龄身上留下了浓重的印记,《聊斋》中不但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书生形象,更在许多故事都传达了蒲松龄的一种意识,即天命虽难违,但有时却可以改命,而改命之器,则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蒲松龄笔下无论书生、狐鬼都体现着浓厚的儒家印记,他们大胆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爱情,又同时带有儒家道德性。在精怪都与人类结下了深厚情谊中“报恩”占据着重要位置。王六郎为报答酹尊之恩,使 “他人渔,迄无所获;而许独满筐。”[1];狐生贪嘴,车生“仁”而没有杀它,它便设身处地为酒友车生考虑筹谋:“君贫士,杖头钱大不易。当为君少谋酒资。”;狐翁在灵官手下侥幸逃生后仍不忘置身危境中的道友,返回道观告诫道士“君亦宜引甚他去,大劫将来,此非福地也”[2]。狐仙不忍王柬子孙穷困受苦,于是将给予王成本金,教导他“可将去悉以市葛,刻日赴都,可得微息。”[3]帮助王成夫妇摆脱贫困。《小翠》、《聂小倩》等等男女故事中往往也带有报恩意味。小翠与王元丰并无任何感情基础,只是“以母遭雷霆之劫,深受而翁庇翼……故以我来报曩恩、了夙愿耳。”[4]虽被公婆误会诟骂,但仍为王家处处谋划经营,并治好了王元丰的痴傻,为其寻好妻子,让其得以圆满。小翠完全是一个知恩图报的狐妖形象,并非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重点凸显了狐的知恩图报。而宁采臣与聂小倩则在相处中两情相悦,最终结合。聂小倩虽“蒙公子露覆,泽被发肤,愿执箕帚,以报高义。”[5]为报恩主动侍奉宁母、承担家务,但报恩中也有真正的感情。王六郎因为“仁”放弃了投生机会从而得封“土地神”;孔雪笠不顾雷电义助友人而赢得娇娜芳心,“仁”是这些人生轨迹改变的关键因素,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孟子所说的“仁者无敌”。

二、释家的道德积分

自汉代释家思想东入,便进入我国士大夫的思想内容,“儒、释、道”共同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重要构成,因果轮回的果报观是释家最为重要的思想。魏晋清谈间颇具玄机,唐朝诗中也暗藏佛理,无论朝中权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与之有着不同深度的接触并受到其影响。

蒲松龄在外做塾师达三十年之久,常怀孤单与寂寞,因科场失意而导致的烦恼与苦楚和贫病之苦常年伴随着他。蒲松龄撰写的反映自己贫困、疾病的词作几近三十首,占聊斋词总篇数近六分之一。[6]而对于自己命运,发出“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7]的感叹。

王六郎 “前一念恻隐,果达帝天。今授为招远县邬镇土地”[8],孔雪笠舍生相助赢得了娇娜的芳心,韦公子虽出身优渥但道德败坏,最后在悔恨中死去[9]。《武孝廉》石某“虺蝮之行,而豺狼之心”[10]想要杀死于自己有恩的妇人,被识破丑恶嘴脸后痛苦死去;忘恩负义的穆生遭到“而家清贫如初矣”[11]的报应,始乱终弃的景生最终落得个“卒之卵覆而鸟亦飞”[12]的悲惨下场;张于旦因“子为善可喜。”[13]而得以返老还童与鲁公女相守。儒与释共同构建了道德积分的果报系统。较为讽刺的是,在这一类故事中,露出丑恶嘴脸的往往是满口仁义道德的儒生,而重情重义的却是为人所诟病的鬼狐妖怪。这些故事中释家思想显然对儒家道德行为的要求做出了后果补充。

三、道家的长生与无为

儒释道三者在蒲松龄身上构成了复杂的结合与交融,当其奋进则有儒家入世之志,当他失意则有道家逍遥之意。“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的蒲松龄,其《聊斋》中的道家思想不可忽视。

书中蒲松龄大力描绘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描绘了许多人与动物相互救助、甚至相爱的故事。蒲松龄说:“非特人侠,狐亦侠也”,它们与人一样有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有好坏和不同秉性,有与人同样的资格去追求爱情和自由,也有同样的道德、思想,知道知恩图报,讲义气,有仁心。《义犬》中的狗以自身生命保全了主人,狐仙红玉不计前嫌相救冯相如[14],老虎侍奉老妪“奉养过于其子”[15],还有《绿衣女》、《莲花公主》、《促织》、《八大王》等故事中动物形象都与人类一样富有灵性,各有性格,具有自己对于人情世道的考量和理解。

蒲松龄对《庄子》一书十分喜爱,他在《庄列选略》中说到“千古之奇文,至庄,列止矣”,“而要其文洸洋恣肆,诚足沾溉后学。时文家窃其唾余,便觉改观”,“余素嗜其书,遂猎狐而取白”。在《聊斋》中我们可以看到源自《庄子》的许多超现实的浪漫主义手法。经历人生起落的贾奉雉不再执迷红尘而毅然出世; 热衷荣华富贵的曾孝廉在一梦后而大彻大悟。主人公在经过以梦为媒介的虚幻人生后,都对现实有了新的感悟,不再服从于这个社会的固有价值观。蒲松龄对仕途渐生厌恶之情,从而钦慕于道家逍遥无为的想法表露无遗。

道家另一个主要思想是“重身”,由此吐纳故新、追求长生成为主要内涵。在《聊斋》中也多有体现,《崂山道士》中便说“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贾奉雉一梦百年,最后追求长生;《西湖主》、《白于玉》、《封三娘》、《灵官》中都提及相关的吐納长生之术,并明确可以“长生”的功用。

結语:

儒、释、道三者在蒲松龄的小说世界中相互融合、影响,不可分割。在同一个故事中,儒家的道德标准对“恶”与“善”进行规范和界定,佛家道德积分作为补充,道家又填补了心灵的空虚。其中人与非人的义气、恩情,相互交织形成感人的画卷,常常让人忘其异类、感同身受。探寻中国知识分子所独有的精神世界,了解三者在我国古代士人潜意识中的地位,对我们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方式,对作品中自觉不自觉流露的思维思想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注释:

[1](清)蒲松龄著 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6.

[2](清)蒲松龄著 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97.

[3](清)蒲松龄著 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06.

[4](清)蒲松龄著 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004.

[5](清)蒲松龄著 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65.

[6]尚继武,宗教思想观念观照下的独特“自我”———从聊斋词看蒲松龄的自我意识(之四),聊斋诗词研究

[7]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序[M].蛐蛐蒲松龄.蒲松龄集.路大荒,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清)蒲松龄著 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8.

[9](清)蒲松龄著 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574.

[10](清)蒲松龄著 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644.

[11](清)蒲松龄著 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08.

[12](清)蒲松龄著 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425.

[13](清)蒲松龄著 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96.

[14](清)蒲松龄著 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76.

[15](清)蒲松龄著 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592.

猜你喜欢

上海古籍出版社聊斋蒲松龄
沈曾植著作集出版前史发覆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邻父伐树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登楼
蒲松龄
读破聊斋
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