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调查:一个不容忽视的领域

2020-03-02

理论与当代 2020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心理

贺 云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思考,我们如何实现主题教育的“五大目标”,如何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工作落实,如何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民尽责,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我们的初心与使命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师生服务,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女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就业等压力也明显增大,而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日显突出,这影响到她们的健康成长和大学校园稳定。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女学生人数占全院学生人数近90%,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学生由于心理不健康而造成焦虑、神经衰弱、性格孤僻和人际关系紧张,一言不合就吵架打架,甚至轻生自杀。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其学习、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更是影响她们成才的重要因素,同时也给学院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困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中我领题“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开展调研,本次调研我采取网上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

一、调查内容

(一)学生基本生活情况

我院有女学生676人,本次参与调查的学生有592人。调查显示7.09%的学生来自城市,18.07%来自城镇,74.83%来自农村,7.94%是独生子女,92.06%是多子女。上大学前78.21%学生与父母共同生活,7.77%的未与父母共同生活,其他情况占14.02%。学生与家人的联系频率情况,每天一次仅为3.55%,两三天一次为28.89%,一周一次左右为52.03%,很少与家人联系的为15.54%。29.05%认为家人对自己的期望非常大,比较大的为49.32%。由此表明90后女大学生承担着家人的期望非常大,父母对其厚望也比较高,这直接导致她们心理压力加大。

(二)学生学习方面情况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因人而异,受到个人的家庭、性格、心理、社会和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她们对大学生活的评价褒贬不一。50.84%认为目前的大学生活与想象中的有差距,48.65%感觉差距不大,仅有0.51%的认为和想象中的一样。28.04%的同学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满意,48.14%的同学不满意,23.82%的学生没有感觉。

由此而看,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值一般都很高,入学以后面对的实际情况与理想中的大学有差距,从而产生失望感,导致对大学环境、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都有不适应,在这种以自学、主动学习、自主管理的宽松环境中,许多学生不适应,没有外在压力,变得不知如何学习。这些情形反映出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缺乏激情,缺乏积极主动适应与探究的精神,仅仅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学校安排和教育,没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动力与生气。

当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女大学生毫不例外也要面临学习、就业竞争和随之而产生的压力。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及时调适自己的情绪,释放压力就显得异常重要。调查结果显示,有85.98%的同学认为最大的压力是学习压力,其次57.43%认为是就业压力,再则50.51%认为是家庭经济压力。从大学毕业后的规划看,选择继续读研的同学为49.16%,选择直接就业的47.97%,选择其他为2.87%。

这些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处于茫然不确定的状态,所以需要学校对就业前景分析和职业规划指导,希望学院提供帮助和老师的引导。

(三)学生情感交际情况

步入大学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与人相处。调查显示,52.53%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有知心朋友,没有知心朋友的占24.83%;在与同寝室人关系如何时,表示关系不错的为31.93%,一般的为64.36%,很差的为1.69%;当问及与寝室外其他同学关系如何时,认为关系一般的64.36%,不错的为39.93%,仅有1.52%的同学说与其他人关系很差。在谈及大学生的交往时,认为大学中的同学关系属于比较单纯或很单纯的为48.48%,认为严重功利化的为9.46%,表示说不清的为42.06%。在同学间交往情况的调查中,认为沟通能力一般的为50.51%,认为人际关系良好的为39.02%,一般的为50.51%,仅有4%的同学认为沟通交往能力极佳,善于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而认为人际关系不好的占6.59%,糟糕的为0.68%。在与异性交往的情况调查中显示,有男朋友的占40.37%。对自己的感情状况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占53.88%,一般的占37.67%,不满意的占6.42%,非常不满意的占2.03%。调查还显示,认为自己的情感把握能力极佳或良好的占51.86%,一般的占38.01%,不好的占8.78%,比较糟糕有1.35%。

通过调查显现,目前我院女大学生情感状况、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大部分学生关系较融洽,但也偶有小摩擦甚至打骂。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出现争执属于正常现象,但当问题出现后,如何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面对矛盾和解决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随着人际交往的社会化和复杂化,学生们一时难以适应,遇到问题不知如何正确处理,有的不愿与人沟通,有的自己闷在心里进而产生心理疾病。这就需要学院的管理服务工作及时跟上,尽早介入加强教育。

(四)学生自身情况方面

在对学生近一个月的精神状况调查中,认为自己最近的精神状态良好的为44.09%,一般的为36.82%,不好的为8.78%,糟糕的占2.2%。也有8.11%的极佳。从身体素质的调查来看,50.17%的同学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31.25%一般,极佳10.64%,不好6.42%,糟糕1.52%。在调查中还显示,认为使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事情多的占21.62%,非常多的占7.43%,一般的占42%,少的占19.76%,几乎没有的占3.21%。当问及遇到心情低谷时的恢复能力时,认为自己的恢复能力良好的占54.8%,一般的占39.19%,而在心情低落时选择自己默默承受的占44.93%,选择会找家人朋友倾诉的占47.64%。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使用,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的能力也较强,因此,遇到挫折时能自我排遣,自我调适,大部分学生具有承受一定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这就需要学院和学校加强心理承受能力的锤炼与辅导。

(五)学生心理健康方面

调查显示,74.66%的同学认为偶尔遇到心理问题,8.45%的同学经常有,16.89%的同学没有过。63.01%的同学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最典型的特征是处事乐观、热情诚恳,21.96%认为心平气和、与世无争、乐于助人。面对压力或烦心事时,选择向知心朋友诉说的占77.03%,选择上网的占33.84%,而选择憋在心里的占38.34%,选择各种运动的占36.49%,仅有3.72%选择找心理医生。学生如何化解困惑,如何学会沟通尚需学院引导,但也高兴地看到同学有压力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找心理医生咨询与辅导。在面对身边的朋友存在心理问题会选择开导他的占96.45%,选择事不关己,无所谓的占2.87%,也有0.34%选择对外宣传他有问题,更有为了自身安全选择躲远点的占0.34%。这反映大部分学生愿意倾听朋友的诉说,替朋友排忧解难。98.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引起重视认真对待,只有1.18%认为无所谓,0.17%认为不用在意 。学院应更进一步了解我院女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和心理素质,分析造成她们心理困扰的因素,从而教育引导她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她们更好地应对人生的各种问题和处理各种矛盾。大部分学生认为学院应该加强心理健康宣传,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与咨询;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心理教师应深入到同学中多与同学沟通,对于女同学进行相关性知识的教育,学校应当多开展一些活动促进师生间的交流。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

(一)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对学校的满意度、人际关系不和谐导致抗挫折能力差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日益富有,生活条件优越,尽管我院女学生中独生子女少,大部分是多子女,其父母对她们还是比较娇惯,这就从客观上养成了她们独立生活能力弱,环境适应能力不强。当遇到评优评奖落选、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时,就会烦躁易怒、心情忧虑,对生活缺乏动力,对学习缺乏激情,对集体活动漠视。新入学的学生,由于环境的变化,学习方法与中学时的差异,管理模式的变化,乃至自由支配时间与中学相比较为充裕,一时难以掌控。特别是教师的授课方式和中学的差异很大,许多学生对之没有认同感,从而产生焦虑和不知所措等情绪。大学汇集了各地中学尖子,自己在中学学习优势不复存在,备受老师关注的状态已成历史,一些荣誉变得可望不可即,许多学生会因学业成绩不再优秀,让她们感到压抑,心理不平衡,悲观失望,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些情况不能及时调整,长期压抑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患。

(二)恋爱问题引发情感困扰

大学里谈恋爱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成功率却比较低,失恋问题较为突出。因失恋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时常困扰着当事人,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往往很大,引起学生心理失衡,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轻者荒废学业,重者引发校园极端事件。由于学生相关生理知识的缺乏,婚前性行为引发的身心伤害也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

(三)就业困难的压力引发焦虑与恐惧心理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相比较,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她们一般就业期望值偏高,向往大城市,不甘心回小县城,因而在求职过程中屡遭失败就会产生焦虑、急躁、情绪不稳,达不到期望就会意志消沉和情绪低落。因此加强她们三观正确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十分重要,加强对女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以及心理健康的辅导,让她们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

三、对策措施

(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心理咨询越来越被学生所接受,它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缓解心中忧虑,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激发其潜能。还能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干预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发挥学校心理健康咨询职能的作用,开设多种形式的服务,开展心理教育咨询活动,使其成为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精准帮扶

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普查,从中了解学生心理现状,对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重点加以关注,但普查结果应及时向所在学院反馈。这样可以通过学校、学院、辅导员三级联动形成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的有效联动机制,从而达到共同分析,制定相应措施,做到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同时加强心理辅导师资队伍建设。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记录数据,让学生及时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辅导。

(三)开设心理教育公选课,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让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面对繁重的学业和来自各方的压力,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能努力克服心理障碍,摆脱内心的失衡,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合理释放压抑的情绪,放松自己。学校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校园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制定心理教育宣传计划,利用周末或者晚上开设相关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或播放心理学电影,利用宣传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聘请医疗机构专业人士到校宣讲与咨询,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正确和科学的认识。当出现心理问题时,能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和路径,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四)发挥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生个体的影响非常深远,家庭、学校双管齐下,在老师的思想指导下,在家长的关心监督下,共同教育帮助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重点学生应积极主动与家长联系,共同联动,协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工作。同时要促进家长自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自我学习,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主动配合学院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心理
“留白”是个大学问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