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腐电视专题片中的叙事策略分析
——以《国家监察》为例

2020-03-02

声屏世界 2020年22期
关键词:反贪专题片监察

2020年1月,在第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召开前夕,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五集纪实专题片《国家监察》在央视综合频道晚八点黄金档播出。片中分《擘画蓝图》《全面监督》《聚焦脱贫》《护航民生》和《打造铁军》共五集,再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凭借权威的视角、生动的细节及精良的制作,此片一经播出便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以反腐为题材的电视专题片,《国家监察》在叙事上如何做到将国家的反腐进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而生动的呈现,本文将对片中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

以微观叙事丰富认知视角

作为宏大叙事的补充,微观叙事是从更小的角度切入,以关注个体、细节的方式去聚焦人物或者事件,进而从更贴近视角反映人性、表达主题。微观视角会展现更多细节,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国家监察》系列专题片第一集《擘画蓝图》中,一开始采用解说词加空镜头的形式,总结性呈现了我国反腐工作的最新成果。这样的形式让观众快速地从宏观角度对我国的反腐工作有了基本了解。对于反腐这种本来离百姓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的话题来说,宏观的描述和数据容易让观众产生距离感,并且缺乏具体认知。因此在宏观视角之外,从更小的角度切入便于呈现更多细节,丰富观众的认知视角。

以第一集中的“王晓光案”为例,王晓光是原贵州省省委常委、副省长。他在发现自己的贪污腐败行为可能已经暴露的情况下,采取了一系列设防堵漏的行动。在对他本人的采访中,他表示曾专用电话号码,并且与涉案人商定暗号秘密联系。例如,家、球、园三个字,分别代表家里、球馆、公园三个不同的地方。如果有什么变化他就会立刻给他们发短信,改地点、改时间。王晓光还表示,他在家中藏匿了大量价值不菲的茅台酒,在试图销毁贪污证据的时候,他把大量无法处理的酒倒进了自己家里的下水道。看到他弯着腰在卫生间里倒这些酒,他的妻子感叹:“扔也扔不掉,喝也喝不了,送也送不完,倒也倒不尽。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片中在描述王晓光案件的过程中,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将这些细节重新进行演绎并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一宏观视角之外的微观叙事,通过展现贪官躲避调查时的狡猾行为和巨大贪污规模,让观众对贪污的实际情况有了具体而形象的认识,使这个狡猾且贪心的官员形象深入人心。以至于在后面贪官表示“知错、认错、悔错”时,观众能在贪官接受法律审判后,感到其罪有应得,并对正义的伸张感到欣慰。

从多方位案例梳理突出主题

如何在专题片中阐述反腐这样宏大的主题,是专题片面临的难题。而《国家监察》对多方位的案件进行梳理并作巧妙的安排,将宏大的主题拆解开来,逐渐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在第一集《擘画蓝图》中提到的案例可以被归类为三个类型。尽管这三类案例每个案例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看起来也貌似并无关联,但是将这些案例串联在一起进行梳理,就能发现这些案例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这些案例的整治过程,正对应了国家对反贪工作而进行的监察体制改革进程,也是本集片名“擘画蓝图”的主题。

表1 第一集《擘画蓝图》中的具体案例

上面表格中,通过案例一对郭海案的展现,反映出监察体制缺乏统一管理的问题,后续对案件的解决,则展现了国家对反贪监察体制的改善。通过案例二中对王晓光案的描述,则展现出监察体制中对权力的监督缺失问题。在案件的解决过程中,国家逐渐加强了对特殊权利的监管。在案例三中,艾文礼、秦光荣和王强主动投案,则反映了目前的反贪制度优势已经转化成现实的治理效能,已经体现出监察体制改革的成果。

这三个类型的案例单独看起来是分离的,体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将案例的脉络串联起来则发现案例展现了国家反贪监察体制一步步的改革进程。从发现反贪监察机制中的问题,到填补对权力监督的漏洞,再到强大的监察体制已经转化为具体的治理效能,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逐步展开,巧妙地进行串联,伴随着案例的进程,观众能感受到监管制度的逐步完善。

复杂概念数据的可视化处理

在面临文献、数据、技术解析等容易使人感到枯燥的内容时,可视化的动画等形式能帮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相关的数据和概念。本片中展示的众多反贪成果中,采用可视化的动画形式,更便于观众理解。

例如在展现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各种监督关系时,涉及众多概念和专用名词,片中就通过动画图示的方式展现了各种监督形式之间的关系。保障各种监督权力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为最下层图画,表明该法律是保证监督实行的法律基础。而位于最高位置的党内监督,表明在各种监督中,党内监督是最首要的,是第一位的。而国家监察和党内监督之间的横线表明国家监察是党内监督的延伸和拓展。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用横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类似网络的样式,则表明各种监督要贯通起来,才能形成严密有效的监督网。

又如,在呈现我国信访举报的相关数据时,片中采用了柱状图的形式并用红色突出数据和信访举报的关键字。而柱状图两侧的电话和信件两个小图标,则用图标的形式表明电话和信件是信访举报的最主要的两个形式。

这样的动画形式,在展现多个相关联的名词概念和抽象数据时,不只是简单地呈现数据和概念,还通过对图画和文字的位置关系、横线箭头等图示的安排、柱状图及颜色的突出等,使观众了解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复杂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既避免了解说词的枯燥和冗余,也更便于观众快速、直观地认识相关情况。

人物特殊处理突出价值观念

作为反腐题材的专题片,本片涉及许多涉嫌重大贪污腐败的非正面人物,对特殊的人物形象就要做出相应的特殊处理。《国家监察》中就对这些人物进行了精细的画面处理,包括色调、位置、打光等。通过不同处理,引导观众对片中人物所阐述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判断。

以片中对王晓光的不同时期进行的采访为例。片中展现王晓光描述他感觉到自己可能被调查,与涉案人商定暗号并秘密串供的过程时,画面呈现出一种阴森的冷色调,画面向一侧倾斜,左侧因倾斜露出的画面被黑色填满,他本人也位于画面较偏的一侧,而他身后的铁窗上布满了栏杆。这些画面传递着压抑和阴暗,这样的视听感受暗示着观众,同时体现了王晓光此时描述的内容也是非正面的。

而在王晓光接受法律调查后,决定知错、认错、悔错,此时的画面已经和左边的画面有了明显的变化。王晓光仍然位于画面中较偏的位置,但是画面的整体色调已经不如先前那样阴森,呈现出一种较正常的色调,画面中也没有了大面积压抑的深色。一束顶光从他斜前方打来,显得他脸上的皱纹愈发明显,加上他自己低头眼睛向下看的神态,更加突出本人的憔悴。此时画面向观众传递了较之前不一样的信息,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的。通过色调恢复正常,画面不再倾斜,让观众可以通过画面,感受到他所传递的价值观念的变化。

综上所述,专题片《国家监察》中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多地给观众呈现了不同的认知视角,并且在微观上多方位地呈现了不同案例,让观众在认知案件的同时了解国家反腐体制改革的进程。在展现相关概念和数据时,采用动画和图形等形式,力求让观众更直观、更准确地了解概念和相关数据。另外,在处理案件中各种非正面人物的声画、语言时,细致地雕琢视听语言,力求向观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

猜你喜欢

反贪专题片监察
“反贪”系列电影最终章 《反贪风暴5》岁末上映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水政监察
智慧监察“行稳”方能“致远”
独立设置“环保警察”促环境监察执法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江西:网上监察“阳光灿烂”
反贪尖兵彭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