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2020-03-01解舒淇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忠诚三国演义诸葛亮

摘 要: 诸葛亮的形象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在人们心中地位也很高。很多人对诸葛亮的了解都是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作为一个文学形象与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有一定出入的,但是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却包含着诸多中华智慧,因此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利于理解更深的思想智慧。

关键词:《三国演义》 诸葛亮 忠诚 智慧

诸葛亮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几乎处于神化状态,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有勇有谋、运筹帷幄,还可以借天时地利人和呼风唤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很相似,都是作者通过一个角色来表达文化思想的引子,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理解通过整本书表达出来,但我们想要得到更深的理解就必须全面分析文本中的形象,掌握作者的深刻意图,理解更多的思想智慧。

一、忠诚的代表

《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书中近半文字都涉及诸葛亮,仅诸葛亮个人描写就有三十多回,占到全书的1/4,我们可以看到全书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对于诸葛亮的人物描写却非常多,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诸葛亮,一个始终如一的忠臣代表。诸葛亮身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忠诚,忠心君主、忠心国家。忠君体现在诸葛亮对刘备的追随上,诸葛亮的代表作《隆中对》,其中体现最多的便是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多年来始终如一、不离不弃,体现出的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刘备善待诸葛亮,三顾茅庐才请得其出山,诸葛亮亦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在刘备死后又尽心辅佐刘禅,白帝托孤后,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费心费力地辅佐刘禅,把自己的一生贡献在国事上,北伐之前还竭尽全力地嘱托刘禅要处理好国事。《出师表》一文中把蜀国的治理之道和臣子的任用描写得非常详细,并一直劝诫刘禅不要妄自菲薄,做事一定要依法依理而行、内外统一,希望可以壮大蜀国,完成刘备的遗愿。不论发生什么事,诸葛亮始终坚持的都是最初跟随刘备的初心——匡扶汉室。诸葛亮之所以肯出山帮助刘备,笔者认为他有一个目标——匡扶汉室,而且一辈子都为这个目标而奔走。为了完成匡扶汉室的愿望,他一生竭尽全力、视死如归,诸葛亮一直都把自己的生死放在蜀国的安危之后,为蜀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刘备在世时,无论发生任何事,诸葛亮都一直陪伴在他左右,为他出谋划策;刘备死后又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一直把匡复汉室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而坚持,即便是最后病逝于五丈原,他也是死在了战场上,为自己的目标而牺牲。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他几次北上伐魏,诸葛亮的忠心被世人所看到,为世人所敬佩。后世写出许多关于诸葛亮的诗句,很多都描写了他的忠诚,比如说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世人对他最多的评价,也是最高的评价。他用自己劳碌的一生获得了世人的敬仰和尊重,诸葛亮是忠义的化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得出神入化。“火烧赤壁”一战中,因为蜀国的军力较弱,必须和东吴合力攻打曹操,虽然是两国合力,但是所有的战争谋略都是由诸葛亮完成的。吴蜀两国虽然人数较少,但是诸葛亮运用自己的战争谋略,把人员分配处理得非常得当,最后获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巩固了蜀国的实力,可以说此次战役对刘备建国非常重要。另外,“空城计”也是非常著名的一场战役。阴平战役当中,蜀国的军队大部分都被魏延牵制住,城中兵力空缺。此时,司马懿兵临城下,但是碍于诸葛亮的谋略,又不敢擅自闯入,却看到了诸葛亮气定神闲地在城墙上弹琴饮茶,这才有了后人所说的空城计。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为三足鼎立之一,很大原因都来自于诸葛亮的智慧谋略。诸葛亮善于洞察人心,满腹经纶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政治战争当中,还体现在文学写作当中,例如《隆中对》《出师表》中现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新野之战首次出战便打败曹操;在赤壁之战当中,联合吴国力量共同抵抗曹军。在一次次战争中获得胜利,巧占荆州、智取西川,定都汉中、攻守得当。向南征战七次生擒孟获;向北伐军六次出入祁山,一生都在为蜀国的胜利而努力,直至病死于五丈原。诸葛亮在每一时间段的成功与失败,都能体现出他果断英明的决策和智慧,正是因为诸葛亮的智慧,蜀国才从一个弱小的国家慢慢变得强大,成为三足鼎立之一。《三国演义》中写到的草船借箭也好,空城计也罢,都是为了体现诸葛亮的军事政治才能,體现诸葛亮过人的聪明才智。诸葛亮善于“借”,借天时、借地利、借人和。当然还有计谋失败的时候,比如写到司马懿受困,诸葛亮原本的计划是用计把司马懿引诱到上方谷,打算放火杀之,而此时,司马懿刚好中计入谷,诸葛亮原以为可以趁机歼灭司马懿的军队,可惜天不遂人愿,突降大雨,诸葛亮只能仰天惋惜。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可以通过一次次战争看到诸葛亮的谋略智慧。后来刘备驾崩,刘禅即位为蜀国国君,但刘禅并无治国才能。曹丕抓住时机,调动司马懿的军队准备四面夹击,攻打蜀国。想让诸葛亮不能首尾兼顾,趁乱取胜,曹丕想用这种高明的计划来为难诸葛亮,可是司马懿的大军困住的只是刘禅的那些大臣,殊不知诸葛亮早就预料到曹丕会趁新君继位之际攻打蜀国,便让马超带领军队对付曹真,镇守西平关,让魏延带兵扰乱驻扎南蛮的军队,又用计扰乱曹军的军心,让李岩带兵攻之。诸葛亮善于用人,也善于用计,非常轻松地就破坏了司马懿的计划。诸葛亮的种种事迹,让人不得不敬佩,其气定神闲的气质和超乎常人的智慧让人赞叹。如果说司马懿是才高八斗,那诸葛亮肯定是更胜一筹。

三、后人眼中的诸葛亮

虽然诸葛亮已经逝世一千多年,但是历朝历代的忠勇之士都感怀他的胸怀大志、心念国家、体贴民情。优秀知识分子更是深情地缅怀着诸葛亮,使他的丰功伟绩在朝代变迁中一直流传,人们以各种方式反复地诉说着诸葛亮的事迹,不停地渲染着他的故事。《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正是在这样一种崇拜诸葛亮的心理之下,结合历史事迹,通过吸收各种文化作品中的诸葛亮形象,再加上自己对诸葛亮的理解,成功地向人们传达了智慧过人、脱俗凡事、心怀理想、充满魅力的诸葛亮,进一步把诸葛亮变成了一个世人皆知的英雄形象。虽然说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但是在一定意义上有了很大的变动,诸葛亮的形象在文章中比历史原型更加丰富,不仅是历代文人意识的模范,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化身,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后世的几千年中,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由于所处的环境和角度的不同,自然评价也不相同,有推崇诸葛亮的思想,也有贬低者。但是总的来说,诸葛亮的形象在人们心中都是正面的,也许在程度上有高有低,但是基本都是对诸葛亮的认可。人们之所以推崇诸葛亮,都是被他身上高尚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诸葛亮为了实现君主的统一大业,一生呕心沥血,把生死置之度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他超越常人的智慧、救济世人的才华、忠君忠国的诚心、以死报国的情怀被世人所赞扬,才让其成为经久不衰的形象。在诸葛亮流传于世的作品当中,体现出的是他非凡的才华和智慧,也体现出他发自肺腑的深情,这些文字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流淌,在文化思想中一直回荡。千百年间,无论是高雅人士,还是粗俗市井,对他都给予最高的评价,流传着各种关于诸葛亮的动人传说。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过人才华,知天文,晓地理、通兵法,善用计。

四、结语

后人把诸葛亮的一生总结为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很恰当的评价。诸葛亮的忠诚让人动容,智慧让人惊叹,勇义让人敬佩,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三国演义》 当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非常饱满,不仅描写了他忠君忠国的诚心,还有非凡的智慧和不惧生死的勇气,展现出诸葛亮满怀激情的一生,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许多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不可抹灭的痕迹,是中华民族优秀人物代表,他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崔延平.从人到神:对诸葛亮历史形象兼神化形象的考察[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8,11(41).

[2] 梁满仓.《隆中对》的政略修改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方针[J].襄樊学院学报,2018,9(22).

[3] 戴行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解析[J]. 北方文学(下), 2017(3).

作 者: 解舒淇,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S)二班学生。

编 辑: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忠诚三国演义诸葛亮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仪式化的“忠诚”
仪式化的“忠诚”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