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凯瑟琳·恩肖的死亡本能

2020-03-01王景桂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呼啸山庄凯瑟琳弗洛伊德

摘 要: 《呼啸山庄》 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著作,主要講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恨纠葛以及他的复仇故事。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对凯瑟琳这个人物进行了深入分析,解读了她从无忧无虑的童年走向死亡的心理发展过程,揭露了她对他人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对外界物体的破坏、自虐和自杀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受死亡本能的驱动。

关键词:《呼啸山庄》 凯瑟琳 弗洛伊德 死亡本能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的艾米莉·勃朗特的著作,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一本书。小说主要讲述了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恨纠葛以及他的复仇故事。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尤其是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性格古怪多变,难以理解。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去分析小说女主人公凯瑟琳·恩肖的死亡本能,以便能更好地解读她的性格和心理,更深入、更全面地欣赏这部作品。

一、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由许多部分组成,而死亡本能理论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认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人类两大基本本能。a生本能被弗洛伊德称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死本能被弗洛伊德称为“达那多斯”,它代表着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生本能是人格中的建设性倾向,死本能是人格中的破坏性倾向,这两种倾向始终处在不断的冲突和相互作用中。弗洛伊德认为,死亡本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要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的冲动,这种驱动力潜伏在人的生命之中,不时地爆发出来。b他认为,残酷、自杀、谋杀以及攻击都是死亡本能驱使的。死亡本能有外向与内向之分,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死本能倾向于对外界的侵犯或有所破坏时,它就没有必要来毁灭自我。当向外侵犯受到严重阻碍或挫折时,它往往就有可能退回到自我,形成一种自杀的念头或倾向。

二、凯瑟琳的死亡本能

(一)对外的攻击

根据弗洛伊德的学说,当死亡本能转向外部时,会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一切毁灭性行为。在小说中,凯瑟琳对外界的攻击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施虐。在凯瑟琳内心深处一直潜藏着一种破坏性和侵略性。

最初,凯瑟琳是讨厌希斯克利夫的,“她知道父亲因为照看那个不相干的孩子,把她的马鞭弄丢了,就朝那个小笨蛋做鬼脸,啐唾沫,用这个办法来发脾气”c,她通过施虐于希斯克利夫来表达自己的马鞭因他而丢失的愤怒。潜藏在她内心深处的破坏性和侵略性初见端倪。老恩肖病重后,“他莫名其妙的斥责反而引得她故意恶作剧来惹他恼怒”。她对父亲的精神进行了折磨。后老恩肖过世后,虚伪的约瑟夫硬塞给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一本破烂书去读,“我抓住这本破烂书的书背,把它一下狠命扔进那个狗窝,还赌咒发誓地说我最恨好书”。凯瑟琳对书的破坏,其实是对约瑟夫的反抗。在埃德加第二次拜访呼啸山庄那天,凯瑟琳要求奈丽离开她和埃德加待的屋子;失败后,对奈丽发起了人身攻击,“她朝着我的嘴巴子狠狠扇了一巴掌”。接着,她竟然施虐于小哈顿,“她抓住他的两个肩膀摇晃,一直摇到那可怜的孩子脸都发青了”。

凯瑟琳嫁到画眉山庄后的某一天,希斯克利夫回来了,开始了他疯狂的复仇计划。在他某次拜访画眉山庄时,凯瑟琳与他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并进而引发了埃德加对她的逼问:“从今以后,你是放弃希斯克利夫,还是放弃我?……我坚决要求知道,你究竟选择哪一个?”她怒不可遏,“她打起铃来,直到当的一声把铃打破”,随后把自己关了起来。当她让奈丽把窗户打开的要求被拒绝后,她“好像找到了一种孩子气的消遣办法,从她刚才在枕头上撕开的裂缝里把羽毛扯出来”,从对枕头的破坏和施虐中,排解她自己心中的不满、愤怒、恐惧、绝望和焦躁。在凯瑟琳死前和希斯克利夫最后一次见面时,“希斯克利夫一直单腿跪着抱着她。这时候他想站起来,可是她揪住他的头发,弄得他一直起不来”,“‘我希望我能抓住你,她继续酸楚地说,‘一直到我们俩全都死了!”很明显地体现了凯瑟琳的毁灭性,她不但要毁灭自己,也要毁灭希斯克利夫。

上述凯瑟琳对老恩肖、奈丽、小哈顿、埃德加、希斯克利夫的施虐行为体现了凯瑟琳体内潜藏的破坏性和侵略性。

(二)对内的攻击

死亡本能转向内部时会导致个体的自责、自惩、自伤甚至自杀。弗洛伊德指出,如果个体对外界的破坏意愿遭到遏制和压抑,那么他的破坏本能或死亡本能的释放就会受到阻碍,如若一直不能获得释放,这种破坏本能就会转移到个体自我,并产生自我毁灭的欲望,到最后产生自杀的结果。d

当凯瑟琳的意图不能得到满足时,她总是试图用自虐或自杀的方式,来威胁和惩罚他人。在埃德加对呼啸山庄的第二次拜访中,当他发现了凯瑟琳对奈丽的粗暴行径并试图加以阻止时,自己的耳根上也被打了一下,他当即决定离开。凯瑟琳多次请求他留下无果后,她大喊道:“好,你要是愿意,你就走吧——滚!现在我可要哭出来啦——我要哭他个半死不活的!”当埃德加不能满足她留下的意愿后,她就用哭个半死不活来虐待自己。后来,希斯克利夫离开了呼啸山庄。到处找不到希斯克利夫的凯瑟琳感到极度孤独和绝望,“她死活不肯找个地方躲避一下,还死活要站在外面,既不戴帽子也不围披肩,头发上和衣服上淋的雨水要多少就有多少”。希斯克利夫违背凯瑟琳的意愿,私自离开了她,她对希斯克利夫的破坏本能无处释放,这种破坏本能就会转移到她自身,她采取淋雨这种自虐的方式来折磨自己,疏散压抑在自己体内的痛苦和对希斯克利夫的恨意。之后凯瑟琳在面对埃德加对她究竟是选择希斯克利夫还是他的逼问时,丧失理智,“把自己的头往沙发扶手上撞,还使劲儿地咬牙切齿”,然后把自己关了起来,用绝食表示抗议。她通过自虐来抗拒埃德加的逼问,试图避免只能选择一个人的结果。当自虐都无法满足她内在心理的需要时,她认定了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归宿。凯瑟琳想象她临死前的场景,“临死的时候,周围全是些冷若冰霜的脸子,多么丧气啊!伊莎贝拉是吓破了胆,心里别扭,怕进这间屋子。看着凯瑟琳一命归阴,多么叫人害怕呀。而埃德加呢,一本正经地站在那儿,看着事情了结,然后就祈祷感谢上帝让他家里恢复了安宁,而且又可以回到他的书堆里去啦!”这表明了凯瑟琳对死的向往,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只有死亡才有希望完全解除她的紧张和挣扎。“最让我讨厌的东西,归根到底,就是这个破烂不堪的牢笼,我已经腻烦,腻烦给关在这里。我心急火燎地想逃到那个灿烂辉煌的世界里去,永远在那儿,不是泪眼模糊地看着它,不是透过这颗疼痛的心宅的壁垒渴望它,而是真正与它同在,身临其境”。她把她的肉体看作束缚她的牢笼,认为死亡的世界是灿烂辉煌的世界。这种对死亡世界的向往和追求符合弗洛伊德的涅槃原则,即所有有机生命都要求回到稳定平衡状态的固有倾向。凯瑟琳渴望消除生命,使自己的生命返回到停滞的状态。将要死去时,“她长叹一声,把身体挺直,像个孩子一样醒过来,接着又睡过去了”“她躺着,脸上带着甜蜜的微笑”;死后的她宁静安详,“她眉头舒展,两眼合拢,双唇含笑,就是天堂里也没有哪位天使能比她显得更美了”。面对死亡,凯瑟琳感到无比的宁静幸福,因为只有在生命完结时,她才能彻底摆脱一切仇恨、烦恼、恐惧和痛苦,才能真正进入平静安详的状态。

凯瑟琳的自杀是对传统社会的一种无声的反抗,是对人类仇恨的一种宣泄,也是体内破坏本能的一种实现方式。凯瑟琳的死也许是为表达她对人世冷漠的抗议,对生活的绝望,对传统等级观念的抨击,对大自然、人性本真、自由和永恒的向往。死亡意味着一个思想个体、一种生存欲望的毁灭,但对凯瑟琳来说,死亡却意味着一个孤寂灵魂、一个空洞躯壳、一种厌世情绪的灭亡,这种死亡是她解脱的唯一方式,也是她期待已久的幸福归宿。

三、结语

凯瑟琳的人格中同时具有创造与毁灭、建设与破坏的存在,她的一切行为归根结底都是由于“生本能”和“死本能”的相互作用。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分析了女主人公凯瑟琳死亡本能的两个方面,即对外和对内的攻击。在死亡本能的驱使下,凯瑟琳最终实现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自我解脱,走向了灿烂辉煌和宁静永恒的死亡世界。艾米莉透过凯瑟琳的悲剧,表达了她对单纯自由精神世界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向往,以及对虚伪、泯灭人性的传统社会的批判。

ab 〔奥地利〕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6页,第64页。

c 〔英〕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35页。本文引言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d 〔奥地利〕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作 者: 王景桂,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呼啸山庄凯瑟琳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从审美角度剖析《呼啸山庄》中悲剧的崇高性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Analyses of the Roots of Protagonists’ Tragic Love in Wuthering Heights
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叙学事视角下解读《呼啸山庄》
浅谈《呼啸山庄》叙述形式的革新
漫画
《梦的解析》出版
伦敦24小时
微笑着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