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玲文学风格转变浅议

2020-03-01赵晓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丁玲转变

摘 要:纵观丁玲文学作品,前后期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其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例,丁玲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其创作呈现出作品主人公身份不同、创作主题不同,以及风格不同的特点。而之所以造成丁玲创作风格的不同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这需要结合丁玲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作家个人经历来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文学风格 转变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丁玲颇享盛誉,从前期的文小姐到后来的武将军,其创作风格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转变过程。本文试图从丁玲前后期作品在主人公身份,表达的主题以及创作风格三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来分析。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作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丁玲个人生活经历两个方面。文学风格转变后的丁玲,转身为革命的螺丝钉,笔耕不坠,致力于为无产阶级伟大创作之中。

一、兩部作品之比较

从丁玲前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到后来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她的文学创作在主人公身份、主题,以及审美风格三方面经历了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

(一)主人公身份不同 作为丁玲早期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展现了“五四”后期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同时因找不到出路而苦闷彷徨的青年女性的心路历程。倨傲是莎菲最鲜明的特征。她不仅鄙视骨子里透露着懦弱卑琐的追慕者苇弟,而且对表里不一,虚伪拜金的凌吉士进行报复。她在爱情面前,不是追求肉体的快感,而是灵魂的契合。此外,自杀倾向――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另一个鲜明的个性特征。比如在“一月十六”“一月十七”这两篇日记中,窥探出莎菲的自杀心理,以及“一月十八”整篇日记都在描写莎菲想象自己死后身边人的痛苦与悲伤。作者笔下的这一类女性,她们批判与否定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对旧有的社会秩序表示怀疑和失望,但又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引,内心世界充满危机感,对自己的生存境遇惶恐,从而表现为苦闷、彷徨。

而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主人公却是另外一群人——普通工农大众。他们由个体转变为一个社会群体,由一味地消极避世转变为积极爱国。从文章篇幅以及文章内容来看,小说的主人公由女性转为男性形象。如农民形象张裕民,作为村子党支部书记以及土改运动的主要骨干,性格特征表现为工作踏实、能干,阶级警惕性高。此外还有地主形象钱文贵,也有以文采、杨亮、胡立功等为主的土改组男性形象。同时,作品的主人公另一个重要的转变体现在女性形象的界定方面,如黑妮,虽然她也带有自我意识,但这种自我意识带有浓厚的集体色彩,与人民大众的集体解放紧密相连。她向往自由,渴望爱情的前提是必须在土改胜利之后。总之,在作品中作者所描写的是一个觉醒的斗争的农民群体。

(二)主题不同 一个作家的写作题材内容,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思想,通常是反映自己切身体验过的社会生活。然而,丁玲受其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作品主题也随着她思想的渐变而变化。

在“五四”个性解放的熏陶与感染下,丁玲作品中表现了反对封建主义、追求个性解放等主题。《莎菲女士的日记》承接了“五四”文学的题材和主题,把小资产阶级女性惊世骇俗的性爱心扉真实直率地展露出来。批判与反抗封建礼教,崇尚个性解放,渴望理想的爱情,这些都是莎菲的个性特征。首先,莎菲敢于直言自己强烈的女性权利和自我性心理,不得不说这对于当时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其次,莎菲憧憬的是灵魂的伴侣与纯洁的爱情。面对凌吉士的虚伪,莎菲用理智告诉自己同时也告诉读者,她所追求的是不限于“肉体”的“真的爱情”。丁玲早期小说的主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婚恋以及小资产阶级女性的苦闷。

而到了左联时期,丁玲自觉贯彻左翼文学思潮的要求从而其创作主题焕然一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紧贴时代主题,描写了华北暖水屯村紧跟时代步伐,发动农民群众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揭示了农村阶级矛盾的尖锐复杂。同时小说也向读者传达出一些主流信息:第一,土地与农民之间的血肉关系。而土地改革作为一种新的革命方式,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顺势发展成为一场伟大的群众运动,在打破几千年来中国农村一贯例行的腐朽不公的土地制度的基础上,也使农民获得了心之向往的土地。第二,中国共产党和群众的辩证关系。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暖水屯村将无法开展土地斗争运动;另一方面,伟大的力量,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紧密结合下才能产生并且发挥最大效力。

(三)审美风格不同 鲁迅曾道:“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丁玲小说的审美风格就是在稳固中又保持着发展和变化。

丁玲早期的作品,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表现都市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内心的愁苦迷惘,着力展现她们凄婉的柔情,因而带给读者一种压抑的感伤色彩。《莎菲女士的日记》表现了一群在“五四”中被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次次在现实面前无力反抗苦苦挣扎的苦闷情思。深居荒芜寂寥的公寓,理想幻灭却又无力摆脱卑琐的生活,因而整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叹久久不能散去。逃离家庭后的莎菲,不仅在外举目无亲,由于她孤傲清高的性格更是不屑结交周围人群。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使她只能寄希望于爱情,但在爱情面前她又表现出不随便将就的姿态。在作品的最后,“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这样的结尾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压抑与沉闷,从而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沉闷的灰色调。

题材与主题变化的同时,其作品风格自然也随之变化,由柔婉细腻悲情的这一主调向粗犷豪放发展。《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全书结构宏大共五十八章,人物多达四十,描写了暖水屯开始筹备土改运动进而组织联合群众,几经坎坷曲折最终打倒地主获得土地的全过程。故事情节跌宕曲折,线索纷繁复杂,然而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全篇把农民渴望期待获得土地同时也对土改表示疑虑以及翻身之后的兴奋欢乐,地主阶级在听闻土改前的惶恐紧张以及斗争中的挣扎与反抗等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加上华北地区特有的方言俚语,使整个情节明朗爽快。特别是描绘土改中农民彻底翻身后的激动场面,这些都显示出丁玲后期创作中雄浑奔放之美。

丁玲生活阅历十分丰富,她的作品紧紧围绕现实生活,在展现自身现实处境的同时融入作者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从而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然而文学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上分析发现,作家的创作风格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原因探析

文学风格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同样文学风格的转变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笔者试图在本文中从社会时代背景和作家个人经历两个方面来分析丁玲文学风格转变的原因。

(一)时代文化背景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代文化背景与文学风格的形成紧密相连,不同时代的文学风格不同。丁玲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她的文学风格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发生着转变。

“五四”时代是思想启蒙的时代,它承担着唤醒国人意识与拯救国民心灵的重任。丁玲生于此时,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其思想解放的熏染,从而也影响了其早期文学创作。在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女士紧跟“五四”个性解放的步伐,逃离旧家庭试图与封建礼教决裂,勇敢追求新生活,去寻求“人的尊严”,去追逐自己理想中的真的爱情。但现实是残酷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国内阶级关系和力量对比发生剧烈变化,知识分子的幻想被现实磨灭。独自面对庞大黑暗的社会,她们感受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五四”时的乐观勇毅早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消沉绝望。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知识青年,一方面,点燃了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与信念的激情,同时又使那些已经觉醒的青年因无路可走终而绝望。丁玲正是结合那个时代人们特有的矛盾情绪与心态以及自己对于那个时代的切身体会,才创作了具有“五四”时期代表性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主张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方向,从而开启了文艺与工农兵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在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包括丁玲在内的许多作家开始探索新的创作方法:以工农兵作为作品主人公,善于注重描写革命斗争。同时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中央为解决国内存在的阶级矛盾,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土改方针政策,同时也召开了多次土地工作会议,旨在消灭旧有的腐朽的土地制度,使农民大众获得应有的土地,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土地制度,因此在解放了的广大农村掀起了巨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丁玲在此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创作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小说以土地改革为题材,以暖水屯的土地革命运动为依托,描写了土改工作组联合农民展开土改斗争、没收和分配地主土地等过程,展现了土改中新旧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象地还原了解放区农村土地革命的真实面貌。

人生于社会,自不能逃离社会,同样丁玲作为一个作家也离不开她所处的时代。丁玲正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探索全新的创作方法与融入主流的文学思潮。因此丁玲注定属于时代,她的文学作品正是特定时代文化的产物。

(二)个人经历 丁玲的童年经历极其坎坷。出生于落魄的贵族之家,幼年丧父,与母亲和弟弟投奔外祖父。正是这寂寞的不同寻常的童年,使丁玲更加深切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也更萌生了她想逃离旧社会寻求新生活的决心与信念。1911年,已步入中年的丁玲母亲与幼年的丁玲一起迈进了同一所女子学院,之后母亲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可以说母亲是丁玲的启蒙者与领路人,母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性解放思想和个性主义追求的这种进步思想,一直影响着她以后的生活与创作。之后的“五四”解放运动使得丁玲直接接触革命。在“五四”文化运动的熏陶下,丁玲的个性解放意识开始逐渐形成,由此才有了《莎菲女士的日记》。

1936年,丁玲几经周折来到延安,同时也备受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青睐。之后丁玲在文协任过职,编过报刊,当过记者,同时经常深入前线,写了许多反映当年人民群众斗争生活的作品。1942年在整风运动中,由于丁玲之前作品大多张扬个性,因而受到了党中央的批评,虽然最后没有受到人身攻击,但丁玲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与创作。具体表现为深入广阔的农村社会,体验基层生活,把工农大众形象及生活作为创作题材的源泉。之后为响应“五四指示”的土改运动,丁玲主动加入了党组织的土改队,参加土改的过程激发了丁玲创作长篇土改题材小说的热情。在创作期间,为了增加作品的丰富性与真实性,丁玲又多次下到基层参加土改的实践工作。此外,努力学习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与方法。正是在温泉屯的这段深刻的土改工作经历,丁玲才创作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为第一部反映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

结语

总之,丁玲的创作历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前后期文学风格特点大为不同。从早年作品高度追求个性自由,到左联、延安时期的作品不断成熟,政治意识增强,丁玲完成了由“文小姐”到革命“螺丝钉”的转变,在人生价值得到升华的同时,文学创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参考文献:

[1]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3] 刘迎新.论丁玲创作模式两次历史转型下的女性意识[J].文艺争鸣,2018(8).

[4] 秦林芳. 从“走两条路”到“走一条路”——论丁玲的创作转变 [J].小说评论,2011(2).

[5] 秦林芳. 丁玲的转折与中国新文学价值立场的嬗变 [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9).

作 者: 赵晓芳,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编 辑:趙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丁玲转变
丁玲的幸福婚姻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梦一场
“还有你”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