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思考

2020-03-01

关键词:现代化智慧图书馆

王 萍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019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智慧化建设,通过创新教育服务业态,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为教育管理提供科学决策和精准建议。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供给、师生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以及教育现代化推进背景下,图书馆服务要从被动的图书信息查询向满足师生深层次的知识需求转型。为适应这一全新要求,高校图书馆要以智慧服务为目标,加快智能化建设,将知识推荐、知识挖掘和智慧检索等多元服务内容作为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突破点,通过构建功能完备、服务精准、运行有效的服务体系,为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支撑,推动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与服务创新。

1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内涵及意义

在教育现代化背景的引领、推动下,高校要从 “规模扩张” 转向 “内涵发展”。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主要力量,要注重发挥智慧技术优势,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基础,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实现图书资源的共建共享。

1.1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

随着高校图书馆智能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尤其是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不断加速,高校图书馆管理效率更加便捷,智慧服务从技术概念成为现实可能。图书馆将智能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中,通过提升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能力,为读者营造智能化的阅读环境,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要。在信息化环境下,以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技术、智能设备的优势,培养和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智慧思维,为读者提供智慧化、创新性服务。

1.2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意义

首先,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实现了实体服务与虚拟服务的全面融合。通过将VR 技术和AR技术、可穿戴技术等多种智能技术综合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之中,构建高校图书馆仿真系统,为读者提供视觉、听觉等多种阅读体验。在读者需求方面,通过利用线下物流配送、主题活动,实现读者线上阅读需求与线下互动需要的智慧融合。其次,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突破了地域、时间限制,打造了智能泛在的智慧阅读服务,实现图书资源与阅读服务的全面融合。借助 Beacon、RFID 等技术,高校图书馆迎合了读者新的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最后,高校图书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分析、挖掘优势,精准分析读者的阅读偏好和潜在需求,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智慧化的阅读推荐和咨询参考。在物联网技术、RFID 技术助力下,图书馆资源全面融合,从单一的图书供给服务向多功能、多类型服务转型[1]。

2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

2.1 馆员队伍的现代化素质尚待提高

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从传统的资源型服务平台转化为智慧型服务平台。但一部分图书馆对智慧服务定位缺乏精准认知,缺乏从资源整合、服务创新的视角综合认知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定位。一些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学习意识、对智慧服务价值的认识不足,尚未掌握扎实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难以精准有效地识别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要,将读者需求与智慧服务供给有效融合,缺少支撑引领创新发展的能力,不能胜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多处于 “表层” 状态,缺乏真正意义上的 “智慧” 理念和服务思维。难以利用智慧技术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根本提升。

2.2 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在人工智能技术与图书馆建设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经营范围与业务内容更加广泛,但由于部分图书馆信息化体系建设过于复杂,制约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与读者资源检索的效率与质量。由于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技术与服务标准,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无法实现学校之间、行业之间的有效协同与知识共享。在个性化服务方面,高校图书馆局限于个人信息、图书借阅历史和检索等浅层次层面,对读者的个性化阅读偏好缺乏应有关注,多数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仅停留在静态、大众化层面,无法有效满足读者动态、个性化的阅读需要,影响了高校良性互动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的形成[2]。

2.3 图书馆现代化设施尚待提升

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师生阅读需求更加多元、立体,高校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要为读者提供资源共享、共建的阅读环境,切实提升和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协作意识和实践思维。当前高校图书馆受资金、技术因素制约,智慧化设备及平台普及度不足,影响了智慧服务的内容与活动范围。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缺乏对资源要素的充分整合,尚未构建智能化、深层次的智慧服务体系。在阅读咨询服务方面,仅有少数高校将智能机器人应用到读者咨询服务活动,多数高校图书馆面临咨询服务资源缺失、咨询实效性差等现实问题。

3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路径

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突破发展常规、转变服务理念,充分发挥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等技术优势,提高服务效能,在支撑教学科研、提升学生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1 创新服务理念,对高校图书馆职能再定位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高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对智慧服务职能重新定位。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更新技术设备,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供给质量。第一,要以读者阅读需要为基础,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馆藏资源、读者和馆员进行智慧化管理,创新智慧服务理念,优化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具体来看,高校图书馆要从理念创新、读者需求、智能服务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出发,重塑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创新图书馆服务形态。其次,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图书馆要从传统的图书馆藏机构向信息服务平台转型,以创新知识供给和服务方式为基础,增强图书馆智慧服务能力。最后,要结合时代形势,及时更新服务形态,弥补自身不足。通过建设数字图书馆和个人图书馆,满足读者智慧阅读的个性化、数字化需求。同时,要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分享和沟通优势,为读者提供经验交流、新书推荐和读者预约等多样化功能,转变图书馆的服务心态,为教育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3]。

3.2 读者至上,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再优化

在教育现代化环境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面向未来持续创新已成为师生的普遍诉求,为真正有效发挥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作用,需要优化服务内容,从传统的被动服务向新的主动服务转变,有效诠释读者至上思维。首先,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充分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精品质的服务。积极采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开发全新阅读服务项目,满足教育现代化的实际需要。其次,要注重发挥技术优势,对图书馆馆藏资源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形成新的智慧型产品和增值服务,深化服务标准,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最后,要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汇总、收集,构建阅读服务模型,分析读者个性化、多元化阅读需要,有效匹配图书馆资源,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造型人才,提升智慧服务的质量[4]。

3.3 集中资源要素,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再完善

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必须靠教育的现代化来实现。高校图书馆要为师生构建资源高度整合、力量协同发展的智慧服务体系。首先,要对师生通过参与智慧服务所形成的学习、科研成果进行再加工,并融入现有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不断积累、互动型知识服务模式。其次,图书馆要注重强化与其他高校、数字阅读企业和出版机构之间的协作力度,形成资源共建、知识共享的服务体系。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智慧云服务平台优势,为师生提供平等获取知识信息服务,使高校图书馆资源实现互联共建、互通共享,提升智慧服务水平。最后,成立高校图书馆联盟,通过形成统一数据标准,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提升协同服务能力。高校图书馆要构建通用性服务模式和普适性服务规范,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人才教育、学科建设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3.4 突出技术优势,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力量再充实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图书馆要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智慧技术,提升现代化水平,建设学术情报中心和阅读基地,为读者提供高质量、便捷性的服务体验。第一,要以优化读者阅读服务体验为基础,构建智慧服务新形态。通过二维码技术、蓝牙扫描技术,为读者提供智慧化的搜索服务。利用媒体融合技术,为读者提供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多种阅读形式,加深读者理解与认识。要注重为读者构建高效、立体的阅读分享平台,延伸读者阅读理解、思考。第二,要发挥技术优势,优化读者阅读流程,构建智慧服务新模式。要将 “互联网+”、“智慧服务” 和教育现代化等多种理念融入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优化图书借阅流程,实现读者线上、线下阅读的全面融合。第三,要及时更新智能技术,将其作为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的核心动力。通过使用VR、AR 等穿戴设备和智能机器人,优化读者体验。同时,利用智能技术对读者的阅读行为信息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构建读者行为模型,为图书馆智慧服务构建科学依据[5]。

4 结语

教育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图书馆的建设从来不是孤立的,图书馆智慧化服务建设不仅事关图书馆的发展,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高校图书馆在百花齐放的思想环境和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中,只有更新认识、主动适应、积极探索,才能在高校发展中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高校图书馆要紧紧围绕学科发展需求,积极提供专业化、智慧化、个性化的服务,促进图书馆服务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更为精准地对接教学需求,为教育现代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现代化智慧图书馆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图书馆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向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