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效果探讨

2020-03-01赵文燕佘磊

医药前沿 2020年30期
关键词:矫正术斜视出血量

赵文燕 佘磊

(黄石市妇幼保健院眼科 湖北 黄石 435000)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眼科疾病斜视是指任何一眼视轴偏离的临床现象,影响因素可能是双眼单视异常或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肌肉异常,主要的患病人群为儿童,弱视、眼位不正、复视等症状,患病时间长将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1]。是一组与双眼视觉和眼球运动相关的疾病,患者可表现为两眼中心不在同一水平、复视、弱视等症状。其发病跟遗传、眼外肌发育不良等原因有关。斜视除了会影响患者正常视物以外,还会影响容貌的美观,易造成患者自卑心理。早期治疗斜视可以在矫正眼位、恢复外观的基础上,促进视力发育和双眼视觉功能的建立。手术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其中直视下矫正手术作为传统的术式容易损伤周围组织、并发症多,加上患儿年龄小、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等较差,因此治疗效果不能满足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显微外科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能够增加愈合速度,治疗效果较好,同时也能满足患儿和家长对于美观的要求,并利于患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从而受到患儿家属的广泛肯定[2]。本文将两种术式应用于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的78 例患儿,研究分析治疗效果的差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在我院进行斜视治疗的患儿78 例,其中男38 例和女40 例,年龄2 ~9 岁,平均年龄(5.34±1.39)岁,斜视度在7 ~45°,平均(28.2±3.2)°。排除泪腺、存在自身免疫型疾病、弱视或其他眼部疾病、有眼部外伤史的患者,随机分为给予直视下矫正手术治疗的对照组和给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实验组,各39 例。对照组中男19 例,女20 例,年龄3 ~9 岁,平均年龄(5.2±1.2)岁,斜视度在7 ~45°,平均度数(27.4±6.4)°;实验组中男19 例,女20 例,年龄2 ~9 岁,平均年龄为(5.1±1.1)岁,斜视度在7~45°,平均度数为(26.9±6.2)°。所有患者在年龄、斜视度、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被告知实验目的和过程,并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与签字,通过了伦理委员会审批[3]。

1.2 方法

所有患儿手术前使用1.5g/L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国药准字J20110007)麻醉完成后即可进行手术。39 例采用直视下斜视矫正术的对照组患儿术中切开结膜时以穹隆处为基准,保证肌鞘完整性前提下进行眼外肌分离,根据实际情况对眼外肌后徙并进行缝合。39 例实验组采用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将显微镜倍数调整至适宜并根据患儿情况进行手术,使用Alcain 滴眼液进行眼部表面麻醉,每隔4min 滴3 滴,手术过程中需要充分对直肌并间断肌腱膜进行暴露[3]。保证肌鞘完整性前提下进行眼外肌分离,对眼外肌缩短或后徙,缝合时采用可吸收线,手术后需要严格实时监测患儿病情的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儿进行功能性训练,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儿的情况,并指导家属进行治疗[4]。

1.3 观察指标

统计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手术指标,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如下:通过检查显示患儿斜视完全矫正,结果显示<+5°,此为显效;通过检查显示患儿斜视轻度欠矫,结果显示+5 ~+10°,此为有效;通过检查显示患儿斜视明显欠矫,结果显示大于+5°,此为无效。定义显效患者加上有效患者与总患者数的比例为治疗总有效率[5]。手术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力恢复正常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0 软件处理治疗的相关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实验组(97.2%)显著高于对照组(80.6%),差异对比显著(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n(%)]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指标

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力恢复正常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显著(P<0.05),见表2。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手术指标比较 (±s)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手术指标比较 (±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视力恢复正常时间(d)实验组 39 19.65±10.11 1.32±0.26 8.11±1.49对照组 39 39.24±12.06 9.66±4.32 11.21±2.54

3.讨论

作为临床上多发的眼科疾病斜视使得患儿不能同时使用两眼对标注视,主要的发病人群是儿童,该病严重影响患儿的外观美以及双眼的发育,且破坏立体视感,内外斜视、上下斜视是主要的临床症状,遗传、神经调节等是可能的病因,若是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导致复视和立体视觉减弱的发生,严重的患儿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 需要对患儿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治疗原则。临床上常见的治疗小儿斜视的方式是采用矫正术,但是其在操作过程以及后续的恢复效果中存在不足。传统直视下矫正术在手术过程中主要凭借肉眼进行,操作不当或缝合错误可能导致充血并增加出血量,也比较容易损伤患儿眼部周边的组织并引发各种并发症影响患儿的治疗,而通过显微技术对小儿斜视进行矫正术治疗,能够根据患儿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倍数并调节显微镜的亮度显现更加清晰的眼部解剖层次,由于显微镜更加清晰的分辨率使得进行手术时能够保持肌鞘完整性,减少粘连、结膜囊肿、纤维瘢痕等情况,同时实施肌肉分离时降低误钩或漏沟的情况,提高整体的成功率以及治疗效果[6]。本文对78 例患儿采用直视下矫正手术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6%,对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力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19.65±10.11)min、(1.32±0.26)ml、(8.11±1.49)d;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力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39.24±12.06)min、(9.66±4.32)ml、(11.21±2.54)d,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对比显著(P<0.05)。表明了显微镜外科手术的优势以及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定位更加准确,能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对显微镜进行调节,降低了再次进行手术的可能性,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手术操作人员的经验和技术也直接影响了整体的治疗效果,因此也需要对操作人员的手术能力严格进行要求。

综上所述,小儿斜视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在满足美观的需求上增加了安全性,提升了手术的质量,便于患儿视力尽早恢复,值得在小儿斜视的手术治疗中应用。

猜你喜欢

矫正术斜视出血量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眼睑外翻矫正术的护理
改良Fasanella-Servat法上睑下垂矫正术疗效观察
口腔正畸矫正术中弓丝的应用分析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
下斜肌切断术与下斜肌转位术治疗V征斜视的效果比较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IMU/GPS测量误差对斜视条件下机载重轨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