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发热、黄疸为首发症状的不完全川崎病2 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0-02-28马莹莹储卫红高艺伟徐莉燕苗雪艳

临床儿科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黄染内径心动图

马莹莹 彭 韶 储卫红 高艺伟 张 曼 徐莉燕 高 源 苗雪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5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自限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国外研究认为,对于易感儿童,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变化影响KD 发生[1],亦有学者认为感染是主要原因[2]。尽管治疗方法的提升降低了KD 病死率,但目前KD 仍然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所以早期诊断尤为重要。特别是近年来关于不完全KD(incomplete KD,IKD)及KD休克综合征(KD shock syndrome,KDSS)报道明显增多。现回顾分析近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以发热、黄疸为首发症状的2 例不完全KD 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

1 临床资料

例1,男,3岁9个月,以发热、皮肤黄染3天入院。入院体格检查:精神差,全身皮肤黏膜黄染,无皮疹,可见卡疤,局部无红肿,左耳后可见一3.5 cm×5 .0 cm肿物,表面红,压痛明显;左侧上睑下垂,双侧球结膜充血;肝脾肋下未触及;颈软,双侧巴氏征阴性,无手足硬肿,余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5.60×109/L,血红蛋白(Hb)115.0 g/L,血小板计数(Plt)324×109/L,中性粒细胞(N)96.5%,淋巴细胞(L)2.7%,C-反应蛋白(CRP)161.73 mg/L;血沉(ESR)66.00 mm/h,降钙素原(PCT)8.56 ng/m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6 U/L,总蛋白60.20 g/L,白蛋白28.7 g/L,总胆红素126.50 μmol/L,结合胆红素93.40 μmol/L,N端脑利钠肽8 130.17 pg/ mL。病程第5天,患儿左侧巴氏征阳性,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常规生化、腺苷脱氨酶、抗酸染色、甩片、墨汁染色均阴性;培养阴性。骨髓细胞学检查示感染骨髓象。病程第7 天,患儿现舌乳头突起。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心脏冠状动脉未见扩张(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2.3 mm,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1.9 mm),胆囊壁增稍厚、毛糙;双侧颈动脉鞘颌下区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IKD。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2 g/kg,仍有发热。病程第9天,追加IVIG 2 g/kg,并给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30 mg/次,q12h,并规律减量。病程第12天,体温逐渐降至正常,黄疸消退。甲基泼尼松龙减量为30 mg/次,qd。病程第13天,患儿双手指端及肛周出现蜕皮。病程第14 天,患儿上睑下垂无好转。头部磁共振成像示双侧侧脑室后角旁异常信号,考虑髓鞘化不良?缺血?炎症?双侧大脑半球脑沟稍宽;脑磁共振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眼科会诊考虑存在动眼神经麻痹。复查血常规:WBC 19.20×109/L,Hb 109.0 g/L,Plt 858×109/L,L 61.3%,N 28.6%,ESR 86.00 mm/h,CRP 29.60 mg/L。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及左前降支内径增宽(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4.9 mm,内径较宽处5.8 mm,左前降支内径4.1 mm,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3.6 mm)。糖皮质激素改为口服,并逐渐减停,总疗程2周。出院后1 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及左前降支内径增宽(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4.4 mm,左前降支内径4.2 mm,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3.7 mm)。随后1个月随访1次,6个月后2个月随访1次,现随访1年9个月,患儿冠脉未恢复。

例2,女,10岁,以发热、皮肤黄染3天入院。入院体格检查:收缩压/舒张压(SBP/DBP)102/58 mmHg,急性面容,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可见卡疤,局部无红肿,巩膜轻度黄染,结膜稍充血,右侧耳后可见大小约5 cm×6 cm肿物,表面发红,触痛明显;全腹轻压痛,右上腹明显,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无手足硬肿,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33.4×109/L,Hb 111 g/ L,Plt 313×109/L,N 94.6%,L 3.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3.5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8.50 U/L,谷氨酰转肽酶210.00 U/L,总蛋白60.60 g/L,白蛋白28.30 g/L,球蛋白32.30 g/L,总胆红素77.20 μmol/L,直接胆红素71.50 μmol/L,间接胆红素5.7 μmol/L;CRP 81.58 mg/L,ESR 55.00 mm/h,PCT 4.10 ng/mL,凝血酶原时间15.50 s,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63.00%,纤维蛋白原6.36 g/L,D-二聚体0.38 mg/L。彩色超声示左侧腹节段性肠壁增厚;双侧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病程第4 天,病情持续进展,监测血压,SBP/DBP 低至65/32 mmHg,考虑存在感染性休克转至重症监护病房。病程第6天,腹部彩色超声示腹腔积液,胆囊体积增大并沉积物。胸腹部CT示腹盆腔积液,直肠下段高密度影,胆囊体积增大,两侧胸腔积液。腹部增强CT示肠腔积气积液,考虑肠梗阻;胆囊体积明显增大,脾大,双侧髓质海绵肾。考虑诊断:急性胆囊炎并感染性休克。立即行紧急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道造影术。胆囊切除物病理结果示慢性胆囊炎。术后患儿仍有间断发热,血压不稳定。病程第12天出现四肢指端及肛周蜕皮,考虑不完全KD。应用IVIG(2 g/kg)1 次,体温恢复,血压无异常,黄疸逐渐消退。病程第16天,复查血查规:WBC 10.00×109/L,Hb 84.0 g/L,Plt 753×109/L,L 67.1%,N 22.1%,CRP 16.58 mg/L,ESR 75.00 mm/h。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及左前降支内径增宽(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4.8 mm,前降支起始处内径约4.2 mm,右冠状动脉起始处内径约3.9 mm)。出院后1个月随访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及起源(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3.2 mm,前降支起始处内径约2.7 mm,右冠状动脉起始处内径约2.2 mm)。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患儿冠状动脉内径均无异常。

2 讨论

近年来有关IKD及KDSS的报道逐渐增多,本组2例患儿早期均无KD典型临床表现,均以发热、黄疸为主要表现,并分别出现动眼神经麻痹、KDSS。

IKD 发生率为15%~36%之间,在小于1 岁和大于5 岁的患儿中较多见[3-4]。IKD 的早期临床表现除KD典型表现外,更易合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症状,增加IKD早期诊断难度[5]。参照2004年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及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联合制定IKD 诊断治疗指南,除发热5 天或以上外,应具有至少2 项KD 主要临床表现,并具备炎症反应指标明显升高,并除外其他疾病时,需考虑IKD。本组例1患儿亦符合难治性KD、IVIG 抵抗诊断,猜测动眼神经麻痹可能与高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KDSS 多发生在KD 急性期早期,发生率约7%,以病情转变迅速,较高病死率引起广泛关注。KDSS指病程中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KD,即在诊断KD的基础上,收缩压持续低于同年龄儿童正常收缩压低值的20%或以上,或合并组织低灌注的临床体征,需扩容处理或依靠血管活性药物才能将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KDSS 发病机制暂不明确,可能与炎症因子释放、血管外周阻力降低、心肌功能障碍和毛细血管渗漏等相关[6]。国内报道KDSS 发生时间为发热后(5.5±2.1)天[7],国外报道在病程1 周内[8]。目前研究认为,KDSS以5岁以上女孩多见,其炎症反应标志物(如WBC、CRP、PCT)更高;半数对首次IVIG无反应,更易出现胃肠道症状[9]。KDSS急性期冠脉损伤与IVIG 抵抗有关。本组例2 患儿在大剂量IVIG 冲击2次后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好转。2019年上海有报道 联合体外膜肺治疗KDSS合并心源性休克[10],国外亦有持续血液透析联合血浆置换成功治愈KDSS的报道[11]。

KD 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报道逐渐增多,其中肝损伤因感染与药物原因在疾病早期容易被忽略。本组2例患儿的肝损伤均发生在IKD早期,早于皮疹、结膜充血、口腔及眼部黏膜充血、口唇皲裂、杨梅舌典型症状,且均表现为黄疸。儿童肝脏储血量和血流量较成人多,含氧量和对氧需求量较高且较为敏感,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如缺血、感染等,导致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等,并造成肝功能损伤。

综上,IKD需要早期识别和早期诊断。对于发热、淋巴结肿大伴肝功能损害(肝酶学异常、黄疸)、胃肠道症状者,也应注意KD可能,同时高度警惕KDSS。

猜你喜欢

黄染内径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诊断Fabry病1例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王新房:中国超声心动图之父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早孕期超声心动图在胎儿严重先心病中的应用
超声心动图诊断Loffler心内膜炎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1例
识别宝宝生病信号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可擦碘降低手术室地面黄染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