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材的翻译课程“思政素材”探析

2020-02-28骆海辉李云涛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汉英译者译文

骆海辉,李云涛

(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自2016年习近平同志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重要论述以来,广大高校教师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但是,仅就某一门课程而言,课程思政能否实现预期的育人目的,关键还在于任课教师是否挑起了“思政担”。翻译(笔译)课程是《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英汉双语能力,增强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国家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专业人才”[2]。翻译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是为了把立德树人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培养学生的译者素养、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的全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诚然,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目的,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大纲设计、PPT 教案编写、线下教学、线上课程、纸质教材、电子资源、课程思政、教学视频、翻转视频、测试题库、教学平台、教学研究”[3]等方面;而为了达到课堂的育人效果,翻译教师首先需要思考的,或许是选用什么 “思政素材”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拟以凸显翻译课程的“思政味”为目的,梳理陈宏薇教授、李亚丹教授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2版)蕴含的“思政”主题,开展以教材为基础选用“思政素材”的实践探索,以增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教材蕴含的“思政”主题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以下简称“教材”)成书时间较早,但问世后一版再版,并“被众多髙校英语及相关专业选作汉英翻译课程的教科书”[4]。究其受欢迎的原因,大致有二:第一,教材“彰显了鲜明的文化特色,渗透了当代翻译理论,体现了传统与当代翻译研究的有机结合,且练习形式多样化”[5]。作为一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它以“其前瞻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受到全国众多使用院校的广泛好评”[6]ii。第二,教材关注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同步提升,“……除了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科学素养,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6]iii。显然,这一编写宗旨高度契合了当下的课程思政理念。事实上,教材或以专门章节,或以“夹叙夹议”段落,或以译例评析及课后练习,生动地呈现了不同主题的育人元素。

(一)译者素养

教材认为,要胜任汉译英工作,译者必须具备至少三种素养:深厚的语言功底、广博的文化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6]8。为此,教材第1章《绪论》以三节的篇幅,专门论述了汉英翻译对译者素养的三种要求。以1.4.3一节为例,教材从两方面论述了译者的责任感素养:首先,译者应以严谨、端正的工作态度来对待译前准备、翻译之时和译后校核三个阶段的工作。一方面,“译文中出现的问题,多是由于译者在翻译时马虎粗心,或未认真查阅资料,凭着想当然率尔操觚造成的”[6]13。因此,译者的工作态度将决定译文能否避免许多不该发生的错误,澄清有歧义的表达[6]13。另一方面,虽说翻译中出错难以避免,但“译者应该对文字内容、语言表达、文体风格乃至标点符号等,从局部细节到整体效果进行仔细审校……严把校核关,将错误降到最低”[6]13。其次,译者还需要培养“敬业、乐业的主人公意识”[6]13。传统上,“人们把译者看作‘翻译匠’,看作应当毕恭毕敬效忠原作者和原文的‘奴仆’”[6]13,但是,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6]1,译者若想做到对原文、原作者,对跨文化交际效果负责,就不能消极、被动地参与翻译活动,在处理与原作者、读者和委托人等诸多关系时,译者都需要“把自己当成主人”[6]14。

(二)译家楷模

翻译史上的代表人物,或有辉煌的翻译成就,或有留存至今的译学观点,因此,他们的事迹具有特别的育人作用。教材在1.4.3一节里介绍了两位堪称译者楷模的翻译家。一位是留下了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珍品的朱生豪先生,一位是著名的福克纳翻译家李文俊先生。朱生豪在32岁的有限生命里,一共翻译了莎剧31部半,其“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7]。朱生豪翻译态度严肃认真,亦为学界所周知。“朱生豪译莎十年,仅准备工作一项就花了大约一年的时间。”[6]13在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时,朱生豪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用尽心血,每一个译本“常常是反复推敲,数易其稿”[6]13。为了审辩译文语句是否通顺,音节是否和谐,朱生豪“每译一段都自拟为读者,自拟为演员……与剧中人物一同哭一同笑,彻底咀嚼原作之精神,必求确切传达原作之风格而后止”[6]13。更具教育意义的是,“他(朱生豪)的才学固然令人钦佩,但价值更高的,是他的精神……尤其是,他那种一定为民族争一口气的志向和勇气,那种传播人类最宝贵精神财富的神圣使命感,对于今天被物质和私欲严重侵蚀的中国知识界,如同洪钟大吕,振聋发聩”[7]。第二位楷模李文俊则把翻译和研究相结合,“不光收集阅读了不少有关‘福学’的专著与工具书……还虚心地向中外学者求救,就连与外国友人进餐时,也不放过提问的机会。……成为了中国的‘福著’翻译家,也成为了‘福学’专家”[6]13。

(三)职业意识

一些人没有做过翻译,不知道其中的艰苦,对翻译职业多有误解,甚至有“不少人以为,只要学了一点外语,借助一两本字典,就可以做翻译”[6]8。殊不知,异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译者起着关键作用。职业意识包含的职业要素众多,但是学翻译、做翻译都应常怀敬畏之心。一是敬畏译员角色。教材定义“译者是两种文化的沟通者”[6]13,“是沟通思想的‘搭桥人’”[6]157,而职业角色定位越高,对译员的素养、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要求也就越高。二是敬畏译员职责。比如,译员作为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专门人员,肩负着确保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成功的重任,但是谁又能确保一定成功?译员职责真可谓“知之非难,行之不易”矣!第三是敬畏译员工作。特别是在今天,“翻译的文本类型和体裁日益繁多”[6]14,译者无论是在生成目的语文本的文字性工作阶段,还是在处理客户、委托人、出版人等社会资源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困难。仅仅是读懂原文,或许就有如解方程一样有难度。译者只有在求解了原文语义、风格等“未知数”之后,才有可能以教材主张的“功能相似、意义相符”为翻译标准,力求原文与译文两个“数学式”之间的相等关系成立。但是,若以翻译效果论,无论译者怎样努力,原文与译文之间顶多可以画上约等号“≈”,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等号“=”,或许永远只是译者苦心追求的理想目标。

(四)语言美育

开展语言美育,提升语言审美能力,将有助于学生提升译文质量。教材将汉英语言文化对比作为基础理论之一,作为统摄课程及教材的重要观念之一,强调翻译教师应“帮助学生深化对我们母语——汉语的认识,比较系统地了解汉语与英语的差异及其所承载文化的差异”[8]。教材多处谈及汉语文字美:第一,汉字书写形态美。“汉字是一种非常形象化的语言,……它那美丽的造型及其引起的联想是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都不能比拟的。”[6]35第二,汉语音节均衡对称美。比如,“中国人以和谐、对称为美,许多汉语成语结构对称、音韵协调,如‘春花秋月’……‘百年树人’等”[6]78。第三,汉字传递的意象美。比如,在“西风,秋水,雁阵,衔着落日的远山,交融在一起……”里,“文中‘衔’字的特殊搭配应该源自范仲淹的千古名篇,一个‘衔’字,尽得风流。……作者通过‘西风’、‘秋水’、‘雁阵’、‘落日’、‘远山’这一连串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具象思维以及注重整体效果的审美心态”[6]66。

(五)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课程思政”的内容之一,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教材阐述的翻译学习方法极具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现解读三点:第一,学翻译需要从全译开始。在讲述翻译的不同类型时,教材结合全译、摘译和编译三种翻译方式的定义,在第一页就告诫“翻译学习者应该从学习全译开始,牢牢掌握汉英翻译基本知识,了解汉英翻译的过程和一般原则,扎实做好全译”[6]1。第二,学翻译需要培养语感。教材认为,我国的外语教学“在注重听力和口头交际能力训练时,决不能忽视语法基本功,不能轻视用规范得体的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6]11。怎样有效培养语感呢?一是“大量背诵优秀的英语范文”[6]11;二是“通过大量英语写作来练笔”[6]11;三是从翻译最容易出毛病的词语搭配入手,“处处留心,日积月累”[6]63。第三,学翻译需要学习思维转换。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要求译文“忠实原意、语言流畅”。忠实原意,需要透彻地理解汉语原文;语言流畅,则要求译文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但众所周知,中国人与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有许多明显的差别。因此,“学习翻译,学习两种语言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6]23。正如教材所言,认识这些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及其在语言上的不同表现形式,将有助于让翻译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二、基于教材选用“思政素材”的实践探索

翻译课程需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看待翻译工作,认识翻译工作的社会环境及翻译职业要求,运用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分析并解决翻译问题。为此,翻译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积极进行选用“思政素材”的实践探索。

(一)引用教材的“思政素材”

不言而喻,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可以直接用于“课程思政”,这里仅举一例。

[原文]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译文]“Modesty helps one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6]46

教材用此例来谈译文的结构衔接,但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此句无疑可以用来作为传授做人道理的案例。为了发挥教材译例在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两方面的作用,教师在讲解此例时还可以适当地拓展:一是讲“对偶”这一修辞手法,将翻译课程与高级英语等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学好各门课程;二是通过译文添加的连词whereas来讲“增词法”这一翻译技巧;三是通过译文来讲汉语的“意合”特征和英语的“形合”特征,强调翻译学习中的语言对比意识。

(二)更新教材的“思政素材”

为了保证“思政素材”有时代感,翻译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教材的时效性。

1.补充新的时政翻译材料

教材的附录4是“中国文化特色词语英译”,学生对相关内容特别感兴趣,所以,教师可按照教材思路补充新的内容。比如,教材中有“脱贫”(to shake off poverty)[6]269等词汇,教师可从党的十九大报告等时政文献的英文版里选择、补充“脱贫攻坚战”(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精准脱贫”(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等新的表达。再如,我们在一次“云课堂”的句子翻译练习中,让学生翻译了“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历史上从来没有被艰难险阻压垮过”(Wuhan is a heroic city and people of Hubei and Wuhan are heroic people who have never been crushed by any difficulty and danger in history)[9]。这样与时俱进的时政翻译实例,可以突出人文教育的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活动。

2. 补充有关教材的研究文献

我们在课程介绍中,向学生推荐了几篇有关该教材的CNKI文献,如《〈新编汉英翻译教程〉评析》《汉英翻译教程“陈氏”模式探索——陈宏薇教授访谈录》《关于〈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二版)中几则译例的商榷》和《特色与瑕疵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评析》等,让学生通过阅读与编著者和研究者对话,以启迪学生思维、认识教材特点(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强调翻译学习特点;强调中国学生学习汉译英的特点;强调译例分析)等。再则,陈宏薇教授本人又总结了哪“三苦”、哪“三乐”呢?一苦是翻译学的学科地位低微;二苦是人们经常错误地理解实践与理论关系以及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的关系;三苦是翻译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三乐”即乐见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乐于创新,乐于奉献。编者自己的翻译教学总结,不正是颇具说服力的“思政素材”吗?而关于教材不足的相关分析与讨论,则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3. 补充蕴含新思想的素材

学点新思想有助于认识翻译。正如教材指出的一样,“时代在发展,翻译的范围和规模在扩大,人们对翻译性质的认识也随之深化”[6]1。谢天振教授的《中西翻译简史》(2009)更加详尽地指出,翻译产生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需求,历史上的主流翻译对象可分为宗教典籍翻译、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宗教典籍翻译拉开了中西翻译史的帷幕,在此期间翻译方法从字对字直译,到意译,再到直译、意译兼顾,这个演变过程启发了人类的翻译认识。文学翻译的观念有所不同,比如坚持美学标准,强调读者在读译文时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悟、感动和美的享受等等,而这些观念又极大地丰富、深化了人类对翻译的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组织的产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等诸多原因,促进了非文学翻译的繁荣与发展,带来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带动了职业化翻译教育与培训、翻译研究的变化。但新的问题是,机器翻译发展会如何影响翻译教学呢?为此,我们推荐学生阅读了蔡基刚教授2019年发表在《中国科学报》上的《AI时代,高校翻译专业会消亡吗》一文,并让学生讨论作者的主要观点:“随着机器翻译时代的到来,高校翻译专业必然走向消亡。”[10]让学生接触有关翻译研究的新思想、新观念,可以通过文献阅读和小组讨论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翻译工作时代语境的认识。

学点新思想有助于理解教材。在讲解汉译英翻译标准时,我们补充了《汉英口译异化趋势及其限度探微——以习近平主席讲话中的中国特色词为例》一文的观点。该文有一例说到,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引用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一俗语,而口译员将俗语中“萝卜”和“青菜”两个意象都予以保留,翻译为“Radish or cabbage,each to his own delight”。该文认为,此译文“力图最大限度地传递中国民俗特色,实现翻译在文化上的忠实”[11]。显然,补充“文化忠实”的观点,将深化师生对“忠实”标准的理解。让学生接触有关翻译研究的新思想、新观念,并参考相关文献进行课外学习,最佳的育人效果还在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自主学习。

(三)引入新的“思政素材”

1.引入教师的实践内容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我们结合四川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立项项目——“李白传说故事汉英翻译”(LB19-A06)的文本翻译实践,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入了一些翻译实例。例如:

[原文]李白不仅读书非常用心,同时练得一手好字。

在英译汉阶段,学生已经知道了转换词性是常用的翻译方法之一,而且“从实践上看,英汉语的词性转换也有一定的规律,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英语比较喜欢多用名词和介词,而汉语则动词用得多一些”[12]64。因此,引入此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原文中动词的处理。在看到参考译文(Li Bai was a very hardworking pupil in his childhood, and a good calligrapher of Chinese characters, too)之后,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自己应知应会的 “知识点”。这样的实例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学习所得,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内容,培养文化自信,提升讲述中国故事的翻译能力。

2.引入网络的翻译素材

翻译课程的部分“思政”内容,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ore socialist values),也是“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那么,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字内容,又该如何译为英语呢?在听取学生的翻译见解之后,我们引入了“中国日报”网站的对应参考译文:“prosperity,democracy,civility,harmony,freedom,equality,justice,rule of law,patriotism,dedication,integrity,friendship.”[13]这不仅解决了学生翻译实践上的困惑,而且还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在引入了此例以后,再把“中国日报”APP等作为学习资源推荐给学生,学生就更乐意接受了。

再如,为了说明英汉语词汇的蕴涵意义和感情色彩存在差异,教材讨论的译例之一是“价廉物美”的翻译。教材指出,“指‘便宜、价格低廉’,cheap一词常使人联想到价格低廉的劣质产品,而economical则具有‘实惠、划算’的联想意义,因此,‘价格低廉’这一褒义词应译为economical and good或nice and expensive”[6]75。但是,我们也见到了用cheap and fine来翻译“价廉物美”[14]114的。为了帮助学生对比学习,我们又引入了在COD(剑桥在线词典)上查到的cheap and cheerful这一表达,其意为cheap but good or enjoyable。例如,“There's a restaurant round the corner that serves cheap and cheerful food”(那家街角饭店的饭菜价廉物美)[15]。不过,引入网络译例,还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cheap and cheerful不仅符合英国人的表达习惯,而且它的精妙之处还在于运用了“押头韵”的语音修辞手段。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习的挑战度,而更重要的教学意义在于,可以鼓励学生学会使用网络工具来解决翻译问题。

3.引入地方文化译例

为了鼓励学生关注地方文化翻译,增强社会责任感,我们曾经让学生评析本地××公园的公示语标牌翻译:(1)大草坪——Dacaoping;(2)桂花园——Gui Garden;(3)正大门——Is the door……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标牌翻译的照片,学生很难相信这些译文错误就出现在自己身边,尤其让学生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用Is the door来翻译“正大门”。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完全用汉语拼音音译,可以为外国游客解决公示语的读音问题,但是不能让其知晓意义;(一些词用)拼音+(一些词用)英语的译文,可能会让外国游客误读、误解拼音部分的意义。然后,我们再指出英语公示语常使用实词,如名词、动词、动名词等;常用简略、短小的句子,句子中的单词大写,以便吸引大众的眼球[15]。并要求学生通过查询字典、小组讨论等方式修改译文。

实践证明,学生将桂花园译为OSMANTHUS GARDEN并没有付出太大的努力;也能将正大门译为MAIN GATE,还提供了来自COD的举例:The paths all converge at the main gate of the park.而在翻译“大草坪”时,同学们不仅从lawn / grass-plot / green sward / sod中选用了lawn (an area of grass, especially near to a house or in a park, that is cut regularly to keep it short)一词,而且还创造性地译出了LARGE LAWN这一押头韵的译文。同学们沉浸在获得学习成就感的喜悦之际,我们再适时指出,翻译工作或许意味着谋职机会,但译者的责任感将影响译文质量,而译文质量则影响国家/城市形象。

三、结语

依靠教材来选用“思政素材”是可行的,但“思政素材”作为教学素材具有多样性等特点。即使我们简单地将翻译课程的“思政素材”理解为具有育人功能的翻译材料,其选材范围也是极其广泛的,可以是取自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热点问题、科研动态、经典名言、诗词俗语、学科知识等领域的任何一份文本材料。而且,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许多外语同行的经验也都可以学习、借鉴。譬如大连理工大学实施的外语“课程思政”体系资源库建设[16],将资源库内容分为“中国文化”“中国道路”和“中国外交”三个模块。在选用的“思政素材”上,“中国道路”模块主要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的外文文献为基础;“中国外交”模块包括《中国外交》白皮书等内容;“中国文化”模块涵盖《道德经》等内容。每一模块还包括来自中国国际电视台等关于时事和国家政策发展最新解读的外文文本和视频材料。相比之下,本文关于翻译课程 “思政素材”的讨论,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经验性,需要进一步优化“思政素材”并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之中,最终形成教学规范制度。

猜你喜欢

汉英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汉英中型语文词典义项精细度对比研究
汽车德汉英图解词典(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