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技术在预算绩效评价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0-02-27张晓列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8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财政政府

■张晓列

(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1 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提出要健全预算绩效标准体系,要创新评估评价方法,立足多维视角和多元数据,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绩效评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现阶段,我国各级财政的绩效评价主要以对项目的绩效评价为主,对整体支出的绩效评价相对滞后,“谁来评价、如何评价、评价结果怎么运用”的问题未能较好解决,同时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核心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尚未很好的建立起来,评价有时缺乏可比性,导致评价结果的参考性和科学性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对各级政府的绩效评价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工作存在一定滞后,可能会使过程控制有时流于形式,目前许多省市已开展了第三方绩效评价工作,但不同评估主体之间信息共享不足,对评估指标的设计亦可能存在不同倾向,缺乏统筹规划,不利于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工作局面。从政府主体来看,日常工作涉及经济、生态、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政府在信息资源获取和信息的可靠程度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大数据技术具有大量、高速、多样性等特征,能够对巨大的数据资源进行专业化处理,提供基于数据来源的可视化分析和预测性分析,目前已在通信、医疗、零售等领域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中大数据技术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靠日常工作建立的大量数据样本,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增值,将在政府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实践与思考

目前,我国还处在逐步完善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的阶段,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可能面临着与地方治理理念、信息共享、责任落实、公众监督等方面的矛盾冲突需要解决,进而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2.1 地方治理理念

预算绩效评价主要是对预算部门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评判。传统的绩效评价工作主要由被评价单位提供绩效相关数据,评价单位通过抽样调查、访谈等方式核实数据,从而得出绩效目标的考核结果,可能存在目标设置不合理、过多依靠经验判断、考核比较不科学等问题,同时地方出于稳健或融资等需求,可能会出现人为更改数据的情况,为客观真实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51号),明确指出“充分运用大数据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的必然要求”。大数据技术已成为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使财政数据更加透明化。打破惯性思维,树立正确的大数据治理观,整合优化公共资源,实现管理模式由粗放型、被动型向精细型、主动性转变,也将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比如,浙江省台州市积极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全覆盖、全联通、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五全服务”,让公共资源交易既有“速度”又有“温度”,企业获得感明显提升。

2.2 信息共享

预算绩效评价的数据来源,在很大程度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政府工作通常涉及领域众多,但跨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共享往往不充分,存在交换难、整合难、使用难的问题,使得绩效评价有时只关注目标的完成情况,忽略了投出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流程之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大数据统一平台的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大数据采集制度,可以减少人为操作的因素,打破“信息孤岛”,进一步降低信息采集成本,为政府决策提供更真实的依据,也为预算绩效评价提供高质量的参考数据。比如,厦门市通过财政大数据建设,搭建财政综合数据管理系统,为财政运行机制、内控制度监控、财政改革发展、财政政策创新提供决策支持,实现“五个”即时看,包括收入即时看、支出即时看、预算单位人、财、物即时看、财政库款即时看、地方政府负债情况即时看,从而全面掌握财政资金拨付、使用情况,为财政预决算提供数据参考。

2.3 责任落实

随着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政府过“紧日子”将作为财政工作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2019年,财政部将政府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编制的重要原则,明确一般性支出压减比例,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加大预算绩效管理力度。实施减税降费可能会造成部分地方财政收入的短缺,对地方的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一是可以有效解决以往预算绩效评价中横向比较难、纵向比较难、评价标准不合理的问题,有助于量化绩效考核指标,落实政府责任;二是可以通过选取不同时间节点的绩效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让“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三是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有利于坚持问题导向,引导政府更加注重保持与中央政策的一致性,正确处理好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关系。比如,地方专员办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通过完善基础数据采集、比对、搭建分析平台、利用分析结果等方式方法,推动“静态数据”向“动态信息”转化,积极构建“大数据”审核工作模式,在专项转移支付监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4 公众监督

我国目前的绩效管理体系仍不完善,预算绩效评价多侧重于结果考核,评价的滞后性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而社会公众往往更关注对过程的监督,这对预算绩效评价亦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可以较好的实现内外部对全过程进行监管的需求。一方面可继续完善对项目管理的绩效评价,将大数据延伸至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各阶段,使造假难以实现,让绩效成果数据“自行说话”;另一方面要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部门预算绩效指标分类体系,充分考虑投入产出之间的联系性,为评价提供更客观的“标尺”,同时结合互联网技术形成良好的社会反馈机制,实现对预算部门整体支出的科学绩效评价,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信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公众评价氛围。比如,贵州省贵安新区利用大数据管理扶贫信息,推进扶贫信息的共享、共用、互通,精准识别、动态管理扶贫对象,及时、准确掌握新区贫困群众的数量、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动态化分类管理。

3 结 论

预算绩效评价是推进国家现代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需处理好与地方治理理念、信息共享、责任落实、公众监督等方面可能存在的矛盾冲突,并进一步完善预算项目评价和整体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好预算绩效评价的导向作用。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财政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