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优化大学育人环境的路径研究

2020-02-26林忠章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林忠章

(莆田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

时下“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蔓延。媒体上也不断地充斥着各种和谐与不和谐的声音:“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护士王嵩不忘初心、支援武汉”、“上海初中生赵珺延冒着生命危险,带着1.5万只口罩从印尼只身飞回祖国”、河南省郑州市郭某鹏故意隐瞒境外旅居史回国事件、广州“毒王”刘某、柳州市一名初中生公然地在电梯门上大吐口水。人性中的“善与恶”在这场“疫情战争”中被剥离得如此鲜明。那么,同样作为社会人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有别的行为?这是“社会异化”“教育的弱化”还是“人的造化”?这足以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思考。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社会面貌如何,取决于其社会化的进程与水平,而作为影响社会化重要因子之一的“学校教育”,在其中扮演着孕育人才的重要角色。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育人机制是否合理、科学,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为国家与社会所用。另外,从人才的素质结构而言,知识与能力水平是个体立足于社会的基本素养,而“德”的塑造是社会个体立身处世之根本,这乃缘于“德性”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士有百行,以德为先”。所以,学校教育要在“课程思政”的理念背景下,建立合理、有效的育人机制,调整办学思路,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与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作为“天之骄子”集中地的高等院校,更应该牢记“初心”,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寄予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厚望:珍惜韶华、胸怀大志、刻苦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

一、营造育人环境氛围,以潜移默化熏陶人

环境造就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各种思想的形成都离不开环境对其的影响,学生所生活的校园环境与朝夕相处的老师人格的影响力对学生的“成人”与“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育人环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所带来的信息渠道的复杂化、价值文化的多元化等已严重冲击着高校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国家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指导新时期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面对一群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精力旺盛、活力四射、求知欲望强、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能力强的当代大学生,高校要根据其年龄特征及思想动态,迎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失时机地开展丰富、健康而又有实效性的涵盖着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等内容的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以建构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诸如,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感恩节”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读书、评书、荐书”活动,开展“社团文化月”活动,以及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开展诸如创作“青春与信仰学习在路上”的文化产品活动等,营造旨以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行形成的文化氛围,以缩减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距离感,提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与认同度。也可以通过开辟校史馆、博物馆、科学家塑像、校史长廊等,对师生进行浸润式教育,努力把高等院校中的“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精神与育才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

校园环境文化的独特影响力将会引领大学生追求有高度、有境界、有品位的人生,引领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修身养性。具备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奋勇争先的精神力量、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有助于为大学生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人师”特质赋予教师人格的教育影响力

学生面对着让自己崇拜的老师,在心理倾向性上永远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即会认同教师的所作所为且会有意识地模仿。这种“隐性”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悄无声息,又是深远持久的。而该教育环境的缔造需要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绝对忠诚,能认真履行教师的基本职责,不断锤炼自身教者的品格。教师这个职业,从古至今,被人美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等。虽然目前对于教师的内涵还是说法不一,但既为师者,理应是“人师”与“经师”的合一。“人师”体现在为师之道上,首先要集成于师者的品行、道德修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只有执着于教师梦、有远大的教育信念,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表率,以激起学生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精神。其次是要走“正道”。“道”应是正能量的化身,教师要努力实践着、代表着正能量,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是来求知聆听的,教师只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潜心立德树人,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经师”指的是作为师者要有渊博学识、满腹经纶、“术业有专攻”。只有这样才能承担传道授业解惑之任务,在学生的心目中才能建立起较高的教学威信,学生在对教师完全认同的基础之上自愿、自觉地接受着教育影响[3]。

二、凸显课程思政理念,以孕育育人“真”环境

德国著名学者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这其中第一个“教”字是指教育影响,第二个“教”字的内涵刚是指学生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之下能自主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个体。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成就“教育影响”,关键之处就是要能坚持寓“成人”教育于课程的课堂教育教学和第二课堂之中。

(一)创新课堂教学的育人载体与形式

首先,学生“成人、成才”的主阵地永远是在课堂上,而影响学生的第一要素就在于课堂环境给予学生的情绪与心理感受。环境心理学指出,如果人长时间处于某一物理空间,无法体验到心理宽松、自由、愉悦感,那么此环境只会敦促人尽快地逃离。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不仅应该是环境整洁、井然有序、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教室空间大小适中、桌椅的摆放形式美观;而且要让教学场所的四周墙壁尽可能的“会说话”,能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意念”的共鸣,如墙上可以挂着蕴含寓意的字与画,“敬、静、竞、净”“亲善产生愉悦、礼貌带来和谐”“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以营造能给予学生“积极暗示”的心理氛围,为学生能愉快接受课堂教学的教育影响奠定心理基础[4]。

其次,任何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中都要实现在“教书”中“育人”的教育目标。虽然这种课程精神多次在有关的教育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及过,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是得不到有效的落实,诸如在当下还存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满堂灌”“题海战术”“精英教育”……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教育现实的写照。“成人永远比成才更重要”,作为以“立德树人”为内核,旨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课程思政”理念也是应运而生[5]。因此,课程的实施者,首先要有课程思政意识,要能寓德育教育于知识的传授过程之中,努力实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以落实课程的育人功能,履行教师的育人职责。其次,“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的授受过程,更重要的是乃在于心灵之间交汇碰撞的过程”。为能给予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称“三观”)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课程教师要做一个具有“德性”之人。学者赛涅卡 (L.A.Senceca)曾言,“德性就是快乐的先行者、引导者”,只有有“德性才能达到至善,真正的幸福是建立在德性之上”[6]79-109。教师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怀、崇高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也只有具有“德性”的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去学习做人之道。再次,师者还应该是个具有“灵性”之人,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富有艺术性、创造性的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求教师在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聚合学生的智慧,在与学生建立宽严相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通过教师自身的“德性”修养给予学生以“正能量”道德感的冲击,并结合专业课程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聚焦点”,引领学生把学过的学科理论知识尽可能地转化成自己的人格品行和专业知识能力。所以,课程教师在知识的授受过程中要学会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尽可能将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公德心培养相结合、与专业信念培养相结合、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让思政元素在课程实施中鲜活起来,创造一种极具创新性和感染力的教育方式,为学生营造能产生情感共鸣、价值引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软着陆”[7]。

(二)发挥社会教育实践平台的育人功用

俗语说得好,社会是个“大熔炉”。一个社会人,只有紧跟时代、社会步伐,才能不“落伍”。作为高等院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思路,开拓社会实践市场,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实践平台的思政元素,给当代青年大学生上好“职业人生必修课”。

首先,学校应注重与地方政府、社会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达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合作,如“专业实习实践”“志愿者社会公益活动”“三下乡活动”等。在给予大学生创造社会实践与社会体验的同时,加强“校方”与“实践方”专业指导人员之间的“无缝对接”,以实现包括专业能力、专业信念、“三观”的“正向”影响,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社会市场运营与管理的实践中,不断积攒日后能更好适应社会岗位而具备的思想基础、心理基础和认知基础,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情理兼修,勇于开拓。

其次,要努力建设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所谓孵化基地是指学校与校外企业或机构共同合作而组建成的创新创业创客的服务平台,它能为大学生提供真实地运作社会市场项目、接触社会及行业的机会,以鼓励大学生不墨守成规、敢于探索、破旧出新,不断追求新想法、新思路和新方案。高校除了为学生提供创业空间、创业资金及政策咨询指导等方面的支持之外,还应紧紧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操守,并适当地开发相关的创新课程,注重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氛围,以点燃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最大化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水平[8]。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性知识只有赋予实践意义,才是有价值的。教师在课堂中教授给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只有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体验与感悟,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观念、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总而言之,参与社会实践是加快大学生完成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三、缔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以培养学生自觉之心

事物的变化“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育人环境能否变成一种积极的教育影响,最终还是取决于置于其环境中“人”因素的主动性。而人的“主动性”更多地体现为心理层面上的能动性品质,“我想做、我能做、我能行、我会做……”。对于大学生而言,要能在他们身上堆砌起诸多的心理能动性品质,关键在于要努力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是社会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也是实现教育内化的关键。首先,如果大学生能够对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事情作出合理的选择,同时又有能力来调节自身行为以实现学习生活目标,即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与自我选择能力水平的大学生,其成长的“轨迹”就会比较顺利,即使遇到逆境、挫折也一样能够坚持下去。其次,重塑自信心、自尊感是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关键。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尊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他就会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到自信,从而获得自我肯定,同时也会对生活感到满意和幸福,相反,低自尊感一般则与压抑、焦虑、集体生活不适应是相联系的。所以,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活动中,作为学校组织者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在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之时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在他们遭遇“失败”之时要注意抚慰其情绪帮助其渡过“心理困难关”,与学生一起理性分析失败之源,以激励他们要做到不气馁、不退缩、“吃一堑长一智”,进而让大学生们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一经形成就会在其成长过程中慢慢地积攒成为自信。

如前所述,社会是个历练自己的“大舞台”,作为学校或是教师,要积极创造一切条件,鼓励大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意志磨炼与内心的碰撞。让他们在找到成就感的同时,能找到真实的自我,懂得忍耐、懂得感恩、懂得自律,从而在心理上逐渐强大自己,为日后适应社会准备一定的社会效能感水平。

总之,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教育水平还是很有限的。为让他们能真正成人、成才,作为高等院校要努力迎合其心理需求,坚持课程思政理念,创造一切机会,发挥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育实践的功用,追求“协同效应”,营造健康的育人环境,以培养出有理想、能担当、德才并重、坚定信仰、砥砺品德、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才。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