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游的关中情结述论

2020-02-26

关键词:情结陆游

梁 中 效

(陕西理工大学 秦蜀古道文化研究中心, 陕西 汉中 723000)

在漫漫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有浓浓的西北文化情结。南宋立国东南,山河形胜尽在西北,怎样挽狂澜于既倒,成为时刻要面对的国家大事。立国关中,开国蜀中,收复中原,还于旧都,成为南宋初年陆游等人喊出的时代强音。陆游是南宋大文豪中唯一一位到过抗金前线,且终身坚持以“关中作本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人。因此,探讨陆游的“关中情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家国情怀”与“空间书写”,是中国文学自《诗经》《楚辞》以来就形成的优秀传统。大诗人陆游吸取汉唐文化之精华,立足蜀道建功立业之胜地,壮怀激烈,慷慨赋诗,成就了“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的高大形象,将“家国情怀”与“空间书写”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注意了陆游在梁、益地区的“空间书写”,相对忽视了他对关中、中原的“家国情怀”与“空间书写”。仅以“中国知网”为窗口,以“陆游与南郑”为关键词查找,有22篇论文与信息;“陆游与汉中”,有19篇;“陆游与巴蜀”,有10篇;“陆游与成都”,有27篇;“陆游与蜀中”,有15篇;“陆游与川陕﹙梁益﹚”,有6篇。总计99篇。而以“陆游与关中”“陆游与长安”“陆游与中原”为关键词查找,三者均无一篇论文或者信息。这种检索虽然不够全面,但可以证明学术界对陆游的“南郑情结”“汉中情结”“巴蜀情结”“成都情结”等兴趣颇浓,成果颇丰,而对陆游的“关中情结”关注不够。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学者注意到陆游对大散关、华山等关中人文与自然景观的书写。刘京臣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5期上的论文《中原何处所,梦落散关东——陆放翁与大散关书写》,认为“无论世事如何变化、身份如何转换,大散关构成陆游诗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陆游在诗歌中发现和创造了大散关。”“使得大散关从此具有了别样的温度与色调。”侯本塔发表在《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7年5期上的《论陆游诗歌中的华山书写》一文,认为陆游笔下的“华山”寄托了他对九州一统的美好憧憬,“赋予了华山意象以‘杀敌报国’与‘修道求仙’的双重意蕴。”这两篇文章虽触及到了陆游关中战略的节点内容,但并未涉及陆游“关中情结”的博大体系。台湾学者黄奕珍发表在《文学遗产》2014年2期上的《论陆游南郑诗作中的空间书写》一文,注意到陆游南郑诗作的空间意识“拓至关中、函谷关”,形成了陆游“叙写南郑时常伴随的思路与情绪:屡屡望向南山与关中,从中寓托壮志未酬的悲愤”。可谓抓住了陆游南郑诗词作品的空间意识的关键,但作者并未将此上升到陆游的“关中情结”层面去认识,只是作为诗人南郑空间的拓展来解读。因此,本文首次提出陆游的“关中情结”,并加以研究讨论,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鸡犬相闻三万里,迁都岂不有关中?

中华文明有着浓郁的西北情结,汉唐盛世进一步强化了西北情结。汉唐声威远播、临制万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建都关中,高屋建瓴,控制中外。《史记·项羽本纪》:“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因此,北宋灭亡之后,金兵压境,形势极为危机之时,有识之士纷纷主张建都关中,开国蜀中,借机收复中原。建炎三年﹙1129﹚五月,政治家汪若海说:“天下者,常山蛇势也,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哉?将图恢复,必在川、陕。”[1]9601此时的川陕是屏障蜀口,捍卫东南的战略要地,关中更是秦岭、淮河之北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南宋开国皇帝赵构甚至有巡幸川陕的设想。“朕谓倚雍之强,资蜀之富固善。”实际上,早在南宋立国的前夜,知同州﹙今陕西铜川﹚的唐重就曾上疏:“今急务有四,大患有五。所谓急务者,大率以车驾西幸为先。”建炎元年﹙1127﹚五月,他提出了救国治敌的上中下三策,其上策就是定都关中,“镇抚关中以固根本,然后营屯于汉中,开国于西蜀”[1]10256。唐重等人的策略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陆游。

作为文史哲兼通的大学者陆游,主张在北宋灭亡、南宋未建立之时,就应该迁都到关中,这样宋代的历史或许能改写。他的《感事》诗云:“鸡犬相闻三万里,迁都岂不有关中?广陵南幸雄图尽,泪眼山河夕照红。”[2]2246陆游不仅主张定都关中,而且终生为之奋斗着。

首先,“秦中自古帝王州”,有君临天下的山川与人文气势。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讲:关中盆地据天下之上游,“夫临制万国,尤惜大势。秦川是天下之上腴,关中为海内之雄地。巨唐受命,本在于兹。若居之则势大而威远,舍之则势小而威近。”[3]2392-2393陆游的时代关中虽然衰落,但仍然是西部文化发达的战略要地,他的《秋怀十首末章稍自振起亦古义也》云:“我昔闻关中,水深土平旷;泾渭贯其间,沃壤谁与抗?桑麻郁千里,黍林高一丈;潼华临黄河,古出名将相。沦陷七十年,北首增惨怆。犹期垂老眼,一睹天下壮!”作为南方人的陆游,他极为熟悉关中的山川形势与物产,所以主张定都关中。而且他早就树立了以关中为基地夺取中原的雄心壮志。他在《观大散关图有感》一诗中,毫无保留地表白了志在收复中原的宏大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五十犹臞儒。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劲气锺义士,可与共壮图。坡陀咸阳城,秦汉之故都,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这里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是陆游青年时的人生理想。汉唐故都,等待人来。他在《观长安城图》诗中“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横戈上马嗟心在,穿堑环城笑虏孱。日暮风烟传陇上,秋高刁斗落云间。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他希望收复中原从关中开始,收复关中从散关进入。陆游曾作《静镇堂记》,期望王炎收复长安。“虏暴中原久,腥闻于天,天且悔祸,尽以所覆畀上。而公方弼亮神武,绍开中兴,异时奉銮驾,奠京邑,屏符瑞之奏,抑封禅之请,却渭桥之朝,谢玉关之质,然后能究公静镇之美云。乾道八年七月二十五日门生左承议郎权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陆某谨记。”[4]卷17陆游畅想夺取长安后,希望出现像唐代那样的万国朝贺、太子入质盛况。“当然这一切是以收复中原为基础的,而收复中原的第一步是收复长安。”[5]113但投降派的得势,南宋小朝廷的动摇,使得陆游与王炎等人的梦想破灭了。他《自兴元赴官成都》中说:“平生无远谋,一饱百念已。造物戏饥之,聊遣行万里。梁州在何处,飞蓬起孤垒。凭高望杜陵,烟树略可指。今朝忽梦破,跋马临漾水。”汉中是进取关中的基地,王炎与陆游在此意气风发、铁马秋风的抗敌活动受到朝廷遏制,王炎从宣抚使调回临安,陆游调任成都。他在《即事》中说:“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原因是“陆游、王炎共同的画策,不为南宋最高统治者所用。”[5]112他的《三山杜门作歌》曰:“中岁远游逾剑阁,青衫误入征西幕。南沮水边秋射虎,大散关头夜闻角。画策虽工不见用,悲吒那复从军乐。呜呼!人生难料老更穷,麦野桑村白发翁。”陆游收复关中建都的策略未能实现,这不是他个人的失误,而是时代的悲剧。

其次,关中是汉唐盛世的中心,是南宋人“西北望长安”的精神寄托。陆游的前辈胡世将在《酹江月·念奴娇》中说:“神州沈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敧,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这种孤独无助的心情,陆游“南郑从戎”之后终身挥之不去。陆游的《秋波媚》﹙自注: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汉宫秋草、唐家陵烟,等待着热血男儿登临。陆游同时代的大文豪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陆游和他前后的南宋精英们,虽然看不见长安,但汉唐建功立业、开疆拓土的精神时刻激励着他们,陆游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在《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中云:“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他在《幽居感怀》中云:“散关清渭应如昨,回首功名一怆然。”陈仓—散关—凤州—略阳—宁强—广元一线,有嘉陵江水运,是宋代西北与西南交通的官驿大道,更是刘邦与诸葛亮建功立业之地,故陆游格外重视大散关。他在《书愤》诗中云:“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其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成为陆游关中情结的标志性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试图效法汉高祖刘邦或者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夺取关中。他在《先主庙次唐贞元中张俨诗韵》中云:“猾贼挟至尊,天命矜在己。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希望南宋像刘邦那样,崛起汉中,平定三秦,一统天下。《感旧》诗云:“凛凛隆中相,临戎遂不还。尘埃出师表,草棘定军山。壮气河潼外,雄名管乐间。登堂拜遗像,千载媿吾颜。”诸葛亮北伐的进取精神,让陆游感动。“诗人一向敬佩诸葛亮,敬佩他一生坚持北伐、志在统一的思想和勇于献身的精神。”[6]300《诗稿》卷三十五《七十二岁吟》:“渭滨星殒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卷三十七《感秋》:“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正是陆游常年涌动于胸中的思想。

二、何由亲奉平戎诏,蹴踏关中建帝都?

南宋偏安东南,川陕是立国江南的战略屏障,陆游和他同时代的文学家都有收复关中,建都以逼强敌、收复中原的凌云壮志。晚年的陆游仍然牵挂西北关中,甚至愿奉诏平虏建都。他的《醉题》诗曰:“勿笑山翁病满躯,胸中侠气未全无。双瞳遇醉犹如电,五木随呼尽作卢。代北胡儿富羊马,江南奇士出菰芦。何由亲奉平戎诏,蹴踏关中建帝都?”可谓胆略赛廉颇,实际上“从戎南郑”之后,这种情怀就澎湃在陆游的心胸之中。

第一,在南宋大诗人中,唯有陆游到了抗金前沿的“散关清渭”,大关中近在咫尺。陆游于乾道八年﹙1172﹚春天到汉中后很激动,汉中与关中仅有一道秦岭分隔南北,《嘉川铺得檄,遂行,中夜次小柏》云:“渭水函关元不远,着鞭无日涕空横。”《驿亭小憩遣兴》云:“汉水东流那有极,秦关北望不胜悲。”实际上,陆游最自豪的人生经历就是到了大散关的渭水之南。《江北庄取米到,作饭甚香有感》云:“我昔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山荞畲粟杂沙碜,黑黍黄穈如土色,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即今归卧稽山下,眼昏臂弱衰境逼,新粳炊饭香出甑,风餐涧饮何曾识?我岂农家志饱暖,闭户惟思事耕织;征辽诏下倘可期,盾鼻犹堪试残墨。”这里的“从戎清渭侧”或者“从戎渭水边”,就成为陆游关中情结的最好注解,也是他人生最大的骄傲。他的《追忆征西幕中旧事》诗曰:“大散关头北望秦,自期谈笑扫胡尘。收身死向农桑社,何止明明两世人!”收复关中建都的目标如此之近,让诗人也情不自已。“小猎南山雪未消,绣旗斜卷玉骢骄。不如意事常千万,空想先锋宿渭桥。”南宋朝廷的掣肘,让收复河山的计划落空。尽管如此,关中民众望眼欲穿,“忆昨王师戍陇回,遗民日夜望行台。不论夹道壶浆满,洛笋河鲂次第来。”﹙自注:在南郑时,关中将吏有献此二物者。﹚关中人民希望王师早日进入关中,常常送情报到山南。“关辅遗民意可伤,蜡封三寸绢书黄。亦知虏法如秦酷,列圣恩深不忍忘。”﹙自注:关中将校密报事宜,皆以蜡书至宣司。﹚这说明,收复关中不仅有民意基础,而且驻在兴元﹙今陕西汉中市﹚的四川宣抚使司,与关中吏民有密切的联系,作为“干办公事兼检法官”的陆游,应该是北方沦陷之后最了解关中情况的大诗人。因此,他有关定都关中的主张应该极少书生意气,多了一些战略家的挥斥方猷。他常常凝视关中地图,而胸中却热血沸腾。《夜观秦蜀地图》诗曰:“往者行省临秦中,我亦急服叨从戎。散关摩云俯贼垒,清渭如带陈军容。高旌缥缈严玉帐,画角悲壮传霜风。咸阳不劳三日到,幽州正可一炬空。意气已无鸡鹿塞,单于合入蒲萄宫。灯前此图忽到眼,白首流落悲涂穷。吾皇英武同世祖,诸将行策云台功。孤臣昧死欲自荐,君门万里无由通。正令选壮不为用,笔墨尚可输微忠。何当勒铭纪北伐,更拟草奏祈东封。”他愿为夺取关中、收复中原奉献一切。他的《排闷》云:“四十从军渭水边,功名无命气犹全。白头烂醉东吴市,自拔长刀割彘肩。曾携一剑远从戎,秦赵关河顾盼中。老去功名无复梦,凌烟分付黑头公。”大散关、渭水边、五丈原等,皆是陆游关中情结的寄托和记忆。《北园杂咏》云:“白发萧萧病满身,冻云野渡正愁人。扬鞭大散关头日,曾看中原万里春。”衰老的陆游,以自己能在大散关杀敌而自傲。《凉州行》云:“旧时胡虏陷关中,五丈原头作边面。”《秋夜思南郑军中》云:“五丈原头刁斗声,秋风又到亚夫营。”这两首有关“五丈原”的诗,都是陆游关中情结的生动体现。因为此原之上有诸葛亮北伐的故事。《忆昔》云:“忆昔西征日,飞腾尚少年。军书插鸟羽,戍垒候狼烟。渭水秋风夜,岐山晓雪天。金鞿驰叱拨,绣袂舞婵娟。但恨功名晚,宁知老病缠?虎头空有相,麟阁竟无缘。”回忆当年在关中的渭水秋风夜,仍让他很激动。《忆昔》云:“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道泣遗民。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望虏尘。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陆游对自己当年仅在渭水边跨马巡秋,而没有占领关中而遗憾!

第二,陆游虽未能进入关中,但“匹马戍梁州”的豪迈人生,让他感受到了距关中建都最近的时刻。汉中与关中唇齿相依,皆为战略要地。南宋初年,张浚宣抚川陕,他认为:汉中“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7]卷26张浚之议,赞者颇多,胡寅说:“奉迎大驾,西幸梁秦,以图关中者,中兴之宏规也。”[8]高宗朝的直秘阁喻汝砺上书:“论天下形势,必资之秦;论秦雍军需,必资之蜀。秦与蜀,壤界之国也。拥四川之饶,据五路之强,而中兴之大势定矣。”[9]正是在此形势下,陆游到汉中后更坚定了夺取关中的战略目标。他的《诉衷情》词曰:“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尽管政治逆风甚大,但他收复关中之心未泯。刚到汉中,他就想到关中。《归次汉中境上》曰:“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蹋梁州。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杨日夜流。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而且,他不断提醒兴元守军将领要准备收复关中。《次韵子长题吴太尉云山亭》曰:“参谋健笔落纵横,太尉清樽赏快晴。文雅风流虽可爱,关中遗虏要人平。”特别是当陆游被迫离开汉中前线后,收复关中的心情更为急切。《夏夜大醉醒后有感》云:“少时酒隐东海滨,结交尽是英豪人,龙泉三尺动牛斗,阴符一编役鬼神。客游山南夜望气,颇谓王师当入秦,欲倾天上河汉水,净洗关中胡虏尘。那知一旦事大缪,骑驴剑阁霜毛新,却将覆毡草檄手,小诗点缀西州春。素心虽愿老岩壑,大义未敢忘君臣。鸡鸣酒解不成寐,起坐肝胆空轮囷。”每当想起关中失地,就夜不能寐。每当听到来自关中的消息,就怅然有感。《客自凤州来言岐雍间事怅然有感》云:“表里山河古帝京,逆胡数尽固当平。千门未报甘泉火,万耦方观渭上耕。前日已传天狗堕,今年宁许佛狸生?会须一洗儒酸态,猎罢南山夜下营。”汉唐气象,关中为本。“表里山河古帝京”,正是陆游要求“关中建帝都”的理由之一。

三、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两宋更替之际,天下形势,川陕为重,雄踞西部,虎视东南。南宋政治家赵鼎主张“经营中原当自关中始”。[1]8964张浚主张“中兴当自关陕始”。[1]8975虞允文主张“恢复莫先于陕西。”[1]9317南宋人李文子说:秦、蜀一体,“非以其地西接崤函,南连荆吴,扼关河之胜,则为右府之固。合吾蜀之长,则据上流之重,险要虽控制一隅,而形胜实关于天下欤!”[10]1将秦蜀贯通,高屋建瓴,争雄天下。“秦地形胜,精兵良马之所出,实军国之根本。”[11]2110“出秦甲,下蜀货,而血气周流矣。”[11]934正因为如此,陆游的前辈胡世将经略四川时格外神往关中。他的《酹江月·念奴娇》云:“神州沈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敧,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12]1221胡世将的孤独在陆游那里找到了知音,陆游超越了他的前辈们,他对祖宗以来的汉唐盛地充满感情,他在《东楼集序》中说:“余少读地志,至蜀汉巴僰,辄怅然有游历山川、揽观风俗之志。私窃自怪,以为异时或至其地以偿素心,未可知也。岁庚寅,始溯峡至巴中,闻竹枝之歌。后再岁,北游山南,凭高望鄠、万年诸山,思一醉曲江、渼陂之间,其势无由,往往悲歌流涕。又一岁,客成都唐安,又东至于汉嘉,然后知昔者之感,盖非适然也。到汉嘉四十日,以檄得还成都。因索在笥,得古律三十首,欲出则不敢,欲弃则不忍,乃叙藏之。乾道九年六月二十一日,山阴陆某务观序。”序文道出了陆游向往川陕的夙愿和对关中的无限向往,其中“凭高望鄠、万年诸山,思一醉曲江、渼陂之间,其势无由,往往悲歌流涕”[4]111-112,更是对汉唐盛世文化的无比眷恋。在此思想基础和国家战略的层面上,他才明确提出了“却用关中作本根”和“先取关中次河北”的大宋王朝复兴战略。

其一,陆游在同时代的人中,有完整地攻取关中、收复中原的战略与策略。这在南宋诗人中可谓凤毛麟角。陆游早年即是一位著名的主战派,“力说张浚用兵”[1]9493。后来又受知于抗战派王炎。《宋史·陆游传》云:陆游只所以能到汉中抗金前线,襄助王炎抗敌,主要是由于“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1]9493。乾道八年﹙1172﹚,陆游到汉中后,领略了这里的山川形势后,以激动的心情写下了声情与思想并茂的《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路东西出。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踘分朋曹;苜蓿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将军坛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暮。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他看到汉中山川形势险要,靠近关中民风豪迈,又是两汉三国时期韩信、诸葛亮的建功立业之地,因此主张改变从江淮进兵的策略,从汉中夺取关中,据高临下,攻取中原,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的兴复战略。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招陆游担任参议官。淳熙四年(1177)六月,范成大奉召入京,分别时陆游写诗相送,再次提出“先取关中次河北”的北伐建议。他的《送范舍人还朝》诗云:“平生嗜酒不为味,聊欲醉中遗万事。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君如高光那可负,东都儿童作胡语。常时念此气生瘿,况送公归觐明主。皇天震怒贼得长,三年胡星失光芒。旄头下扫在旦暮,嗟此大议知谁当?公归上前勉书策,先取关中次河北。尧舜尚不有百蛮,此贼何能穴中国。黄扉甘泉多故人,定知不作白头新。因公并寄千万意,早为神州清虏尘。”诗中说当今皇帝如同汉高祖与光武帝,而金兵在中原的统治已危机四伏,只要朝廷下决心“先取关中次河北”,扫除北方胡尘指日可待!这种“先取关中次河北”的战略,是南宋朝廷内外很少有人能够匹敌的,表明陆游已超越了同时代人的思想认识,上升到了国家前途命运顶层设计的高度。

其二,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时刻为“却用关中作本根”鼓与呼,时刻为之奋斗着、践行着。他在《病起书怀》云:“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在逆境中坚持信念和理想,用诸葛亮北伐《出师表》来激励自已。诗人在汉中时,时刻关注着关中敌情的变化,几乎每天都要看烽火传递的信息。他在《夜读唐诸人诗多赋烽火者因记在山南时登城观塞上传烽,追赋一首》云:“我昔游梁州,军中方罢战。登城看烽火,川迥风裂面。青荧并骆谷,隐翳连鄠县。月黑望愈明,雨急灭复见。初疑云罅星,又似山际电。岂无酒满尊,对此不能咽。低头媿虎韔,零落白羽箭。何时复关中?却照甘泉殿。”诗人期待早日收复关中。《冬夜闻雁有感》云:“从军昔戍南山边,传烽直照东骆谷。”《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云:“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雪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抗金前线,每天都有烽火。《怀南郑旧游》云:“千艘粟漕鱼关北,一点烽传骆谷东。”骆谷炬长安近,烽火信息最快。《感旧》云:“马宿平沙夜(自注:军中马及厩卒,夏夜皆露宿沙上),烽传绝塞秋(自注:平安火自南山来,至山南城下)。《感昔》云:“云深骆谷传烽处,雪密嶓山校猎时。”骆谷应是南宋汉中前线平安火的主要来源地。散关与骆谷烽火是平安火的主要观察对象。《春日登小台西望》云:“散关驿近柳迎马,骆谷雪深风裂面。”《秋晚登城北门》云:“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从烽火传递的信息中,仿佛看到了关中的鄠县、杜陵等,时刻牵挂着关中,时刻为收复关中准备着。《怀昔》诗云:“昔者戍梁益,寝饭鞍马间。一日岁欲暮,扬鞭临散关。增冰塞渭水,飞雪暗岐山。怅望钓璜公,英概如可还。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至今传军中,尚媿壮士颜。”这种豪迈的气概、从戎的经历、渭滨的驰骋,都是陆游践行“却用关中作本根”的人生财富和文化遗产。

其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时刻践行“先取关中次河北”的兴复战略。陆游曾经随宋军精锐之师突破金兵防线到渭水边,汉唐关中热土就在他脚下,《忆山南》:“结客渔阳时遣简,踏营渭北夜衔枚。”《秋夜感旧十二韵》:“最怀清渭上,冲雪夜掠渡。”《岁暮风雨》:“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远游二十韵》:“辕门俯清渭,彻底绿可染。”证明陆游曾作为一名将士前往散关到渭水之间的前线侦察敌情,联络遗民义士。他希望能将前线由宝鸡推进到长安,占领关中盆地。《秋兴夜饮》:“中原日月用胡历,幽州老酋著柘黄。荣河温洛底处所,可使长作旃裘乡。百金战袍雕鹘盘,三尺剑锋霜雪寒。一朝出塞君试看,旦发宝鸡暮长安。引剑酣歌亦壮哉。要君共覆手中杯。”因为关中民众与南宋的联系最为密切。《书事》云:“关中父老望王师,想见壶浆满路时。寂寞西溪衰草里,断碑犹有少陵诗。”关中遗民思念南宋,《猎罢夜饮示独孤生》云:“关辅何时一战收,蜀郊且复猎清秋。洗空狡穴银头鹘,突过重城玉腕骝。贼势已衰真大庆,士心未振尚私忧。一樽共讲平戎策,勿为飞鸢念少游。”关键在上下齐心,将士用命收复失地。陆游畅想占领关中后,他可以定居长安附近,效法唐人的郊野生活,躲避老家夏日的暑热。《蒸暑思梁州述怀》云:“宣和之末予始生,遭乱不及游司并。从军梁州亦少慰,土脉深厚泉流清。季秋岭谷浩积雪,二月草木初抽萌。夏中高凉最可喜,不省举手驱蚊虻。藏冰一出卖满市,玉璞堆积寒峥嵘。柳阴夜卧千驷马,沙上露宿连营兵。胡笳吹堕漾水月,烽燧传到山南城。最思出甲戍秦陇,戈戟彻夜相摩声。两年剑南走尘土,肺热烦促无时平。荒池昏夜蛙阁合,食案白日蝇营营。何时王师自天下,雷雨澒洞收欃枪。老生衰病畏暑湿,思卜鄠杜开紫荆。”这里的“思卜鄠杜”,即梦想自已迁居关中。“陆游一生没到过鄠、杜,只在梦中游过杜陵。陆游可能是用鄠、杜指代关中。陆游要在这里‘卜居’,并非贪图这里夏天的凉爽,他是很认真的。”“陆游在他的有生之年真诚地期望着一践其土,一亲其民。”[13]120-121《仆顷在征西大幕,登高望关辅乐之,每冀王师拓定,得卜居焉,暇日记此意以示子孙》云:“辽东黄头奴,稔恶天震怒。南北会当一,老我悲不遇。子孙勉西迁,俗厚吾所慕。约己收孤嫠,教子立门户。黍稌暗阡陌,鹑雉足匕箸。永为河渭民,勿惮关山路。”这是他69岁时,在山阴老家写的诗,要求子孙在国家收复关中后,举家西迁,“卜居” 鄠杜,“永为河渭民”。甚至在他82岁高龄时,误传宋军收复华州﹙今陕西华县﹚,再次提出要“卜居鄠杜”,《闻西师复华州》云:“西师驿上破番书,鄠杜真成可卜居。细肋卧沙非望及,且炊黍饭食河鱼。”证明陆游在人生的髦耋之年,也没有放弃“卜居”关中的理想。陆氏远祖是汉代的陆贾,唐代的陆贽也是陆氏祖先,这两位德才兼备的陆氏祖先都在汉唐故都长安名扬天下。而陆贾的故居在关中好畤县﹙县治在今陕西乾县东8里的好畤村﹚。《汉书.陆贾传》:“孝惠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及有口者。贾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以好畤田地善,往家焉。”[14]200后因以“好畤田”喻隐居耕种的田园。陆游自认“好畤”是老家。他在《雨闷示儿子》诗中说:“景运今方开,关辅一日平。我家本好畤,灞浐可躬耕,买酒新丰市,看花下杜城,会当与汝辈,藉草作清明。”作者之所以以关中人自居,除了祖上的荣耀外,主要在于以身报国、收复中原的奋斗目标。不仅如此,陆游始终坚持“先取关中次河北”的兴复战略,在《观大散关图有感》一诗中表达了收复中原的理想:“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螘殊。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这是他人生最大的愿望,也是他生平最大的遗憾!“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小 结

陆游研究是宋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学术界将关注的目光多集中在陆游的 “从戎南郑”,视为诗人人生事业的巅峰时期,即“生的高潮、诗的高潮”。[5]137实际上,陆游身在汉中,心在关中,其关中情结被学界普遍忽视了。

陆游关中情结的产生、发展与坚守、梦想,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少读地志”,初步认识了西部关陇、蜀汉山川的壮阔与历史的壮美;陆游的父亲陆宰,曾由国都开封经长安、汉中到成都,熟悉川陕山河形势,影响了青年陆游。陆游在《跋邵公济》文中说:“先子入蜀时,与邵子文遇于长安,同游兴庆池,有诗倡酬,相得甚欢。”[4]140邵公济,是北宋大儒邵雍的孙子、邵伯温的儿子。邵伯温,字子文。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六中说:“先君入蜀时,至华之郑县,过西溪。唐昭宗避兵尝幸之,其地在官道旁七八十步,澄深可爱。亭曰‘西溪亭’盖杜公部诗所谓‘郑县亭子涧之滨’者。”[15]73证明陆宰曾考察过唐都长安兴庆宫等遗址,曾体验过蜀道,这一切都对陆游关中情结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隆兴元年﹙1163﹚符离﹙今安徽宿州﹚之败后,38岁时发现“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川陕,乾道七年(1171),46岁到汉中后,明确提出了“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的兴复战略,从此之后将关中情结持守终身。

陆游的关中情结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作为史学家的陆游,早年就关注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定都关中的方略,格外注意汉唐长安的历史研究。他在《书渭桥事》一文中,记载了一件发生在北宋末年的真实故事:“中大夫贾若思,宣和中知京兆栎阳县,夏夜,以事行三十里,至渭桥,夜漏欲尽,忽见二三百人驰道上,衣帻鲜华,最后车骑旌旄,传呼甚盛。若思遽下马,避于道傍民家,且使从吏询之,则曰:‘使者来按视都城基,汉唐故城,王气已尽,当求生地。此十里内已得之,而水泉不壮,今又舍之矣。’语毕,驰去如飞。时方承平,若思大骇。明日还县,亟使人访诸府,则初无是事也。若思,河朔人,自栎阳从蔡靖辟为燕山安抚司管勾机宜文字。靖康中,自燕遁归,人尚书省,为司封郎而卒。”文中提到“汉唐故城,王气已尽”,是北宋初年没有定都长安的主要原因。但时过境迁,南宋初年要求定都长安,成为陆游等精英分子的共识。“陆某曰:河渭之间,奥区沃野,周、秦、汉、唐之遗迹隐辚故在。自唐昭宗东迁,废不都者三百年矣。山川之气,郁而不发,艺祖、高宗皆尝慨然有意焉,而群臣莫克奉承。予得此事于若思之孙逸祖。岂关中将复为帝宅乎·夷暴中原,积六七十年,腥闻于天,王师一出,中原豪杰必将响应,决策入关,定万世之业,兹其时矣。予老病垂死,惧不获见,故私识若思事以示同志。安知士无脱挽辂以进说者乎? ”[4]118

陆游关中情结在地理上的符号主要是散关、清渭与鄠杜、中原。《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云:“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睡起》亦云:“索虏尚凭三辅险,散关未下九天兵。”《秋晚登城北门》又云:“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陆游关中情结的理想是“卜居” 鄠杜,躬耕灞浐,“永为河渭民”。他在《雨闷示儿子》中告诫子孙要像先祖陆贾、陆贽学习,收复中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景运今方开,关辅一日平。我家本好畤,灞滻可躬耕。” 陆游关中情结的终极目标是收复中原,还于旧都。

猜你喜欢

情结陆游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陆游气坏了等三则
告别“GDP情结”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吃货』陆游
一名人大代表的扶贫情结
除夜雪
初夏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