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05”方案实施以来“纲要”课的教学现状与分析
——基于山西师范大学的调查

2020-02-26赵改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纲要理论课思政

赵改萍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为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实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即《〈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了解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选择了改革开放。经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这门课是怎样认识的?学习的态度及收获怎样?教师讲授这门课的实际效果如何?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为了摸清和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设计并开展了专项问卷调查,面向山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发放并收回问卷共2750份,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希望通过对课程实施现状的分析和总结,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出有效对策。

一、“05”方案实施以来“纲要”课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习“纲要”课的效果与收获

从大学生对“纲要”课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来看,30.39%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49.07%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19.41%的学生认为一般,仅有1.13%的学生认为不满意,说明“纲要”课教学效果的总体情况良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在陈述对课程满意的理由时,学生的选择依次为“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教师了解、尊重、引导学生需求”“充满正能量、有益于自身成长”等(见图1),这说明“纲要”课育人效果较为明显。

图1 学生对课程教学满意的理由

在“你认为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自身修养提高有没有帮助?”这一问题的回答中,32.93%的学生认为对自身很有帮助,52.89%的同学认为对提高自身修养有一定的帮助,但还有12.54%的学生认为对自身没有太大的帮助,1.64%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这就反映出学生们对“纲要”课的感知是不同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与课程教材枯燥、大班化教学、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等都相关[1]。

在对课程教学不满意理由的调查中,学生的选择则相对集中在“大班教学,师生互动效果不良”“教学手段单一,填鸭式教学”“不感兴趣”及“实践教学环节形同虚设”等方面(详见图2)。从中可见,“纲要”课教学还存在教学方法陈旧、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效果不良等方面的问题,这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重要方面。

图2 学生对课程教学不满意的原因

(二)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自我评价

在“你认为这门课的设置有意义吗?”这项调查中,53.19%的学生认为很有意义,38.17%的学生认为有意义还说不清楚,还有4.9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3.69%的学生认为毫无意义且浪费时间(见图3)。在“你认为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上其他的专业课一样重要吗?”这项调查中,49.25%学生认为一样重要,16.5%学生认为不一样,30.83%学生认为稍微有差别,还有3.42%的学生不清楚。由此看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知有所不同。尤其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这种情况给教学提出了一个挑战,就是如何让学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这是今后在研究教学和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图3 学生对课程设置意义的认知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学习“纲要”课缺乏主动性,课堂学习氛围不强,24.43%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活跃,39.59%的学生认为比较活跃,31.51%的学生认为一般,还有4.47%的学生认为死气沉沉。由此可见,有近四成的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上来。此类问题在其他高校也存在。如,河北大学调查数据显示,27%的调查对象表示认真听课;约72%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听课但学习状态不佳,其中包括“感兴趣就听,不感兴趣就不听”的占55%,“边听边做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的占17%[2]。又如,湖南农业大学调查数据显示,“从不缺课”的只有20.3%,“基本不缺课”的有45.4%,“偶尔缺课”的有 29.1%,“经常缺课”的有 5.2%;“认真听讲”的只有 13.1%,“有时听讲”的有 62.3%,“基本不听讲”的有 20.1%,“从不听讲”的有 4.5%[3]。刘杰对北京、江西、山东等地九所高校学生“思政课逃课的原因”进行调查,52.8%的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15.99%的学生“觉得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9.09%的学生“自身纪律性不强”[4]。可见,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已成为当下“纲要”课及其他思政课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名符其实的“金课”,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去学习,需要教师付出不懈努力。

(三)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从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调查统计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是肯定的,92.74%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投入且充满激情和活力;55.10%的学生认为教师能严格管理课堂,只有8.59%的学生认为教师敷衍了事,6.10%的学生认为教师基本不管理学生(见图4)。从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的总体评价中,我们感到教师的辛勤努力最终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图4 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评价

从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调查统计来看,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是肯定的,77.39%的学生认为教师能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和解决关心的现实问题;70.75%的学生认为教师积极展开课堂讨论,善于点评和总结;55.4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讲解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通俗易懂;46.1%的学生认为教师善于课堂管理,善于变置兴奋点,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互动气氛好;13.97%的学生认为教师只是填鸭式教学、念PPT(见图5)。从学生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总体评价中,我们看到部分教师仍采取填鸭式教学,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学技能仍待提高。

图5 学生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评价

从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调查统计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是肯定的,87.58%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内容结构合理、逻辑性强、层次重点分明;58.72%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充实,案例生动、贴近学生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19.15%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内容一般,空洞说教;10.91%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见图6)。这说明有的教师仅仅停留在理论讲授的层面上,不能结合学生实际对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恰当的解释和回答,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不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关心学生的思想需要,对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不够[5]。因此,“纲要”课教师必须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把空洞的说教转化为贴近现实的理论指导,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从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查统计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是肯定的,47%的学生认为教师能采用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进行教学;42.29%的学生认为教师通过观看视频进行教学;还有9.41%的学生认为教师方法一般,讲授太多;1.3%的学生认为不清楚。从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总体评价中,我们看到“纲要”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出了一些努力,但一部分教师还难以走出单一讲授的尴尬。由此,说明教师的教学方法的确需要进行优化。在“你更喜欢以哪种形式来上这门课程?”这一问题上,58.16%的学生更喜欢传统讲授与现代网络结合,49.8%的学生喜欢理论与实际结合,48.96%的学生喜欢问题互动教学,49.73%的学生喜欢自己看书。这反映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学生需求的变化,“纲要”课需要采取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思维,这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图6 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评价

从对教学质量的调查统计来看,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给予了肯定,62.08%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思维;35.11%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质量一般,有时能引导学生进行讨论;1.86%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质量较差;0.95%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没有什么质量(见图7)。由此可见,“纲要”课教师队伍素质仍需提高。出现这一结果,我们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教师仍是一味地灌输,忽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严重受挫。虽然有些教师也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学生理解不够,都是浅尝辄至,还不能很好地把多媒体与所教内容、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二是,在大班授课时,如果教师一味地讲授书本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大大降低,于是就会导致课堂学习氛围淡化。久而久之,造成教师对教学产生厌倦,学生也出现厌烦情绪。三是,部分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欠缺和意愿不足,采取“以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6]。可见,要想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关键。

图7 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二、新时代“纲要”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第一,教育环境给“纲要”课教学带来新挑战。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给“纲要”课教学带来了不少挑战。在移动互联网影响下,大学生接受信息日益多元化,碎片化知识存储量日渐增多,如果教师不能快速捕捉信息,和学生同频共振,就缺乏与学生的共鸣,从而影响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针对高校思政课抬头率不高的问题曾这样说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人到了心没到的原因在于内容不适应大学生的需要,‘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亲和力不够,抬头率自然就低了。”[7]可见,“工艺粗糙”显然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势必成为教学改革中要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尤其意识形态方面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已有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所有渠道,包括网络、专业课教学、学术讲座、纸质媒体和书籍等等,都充斥着多种社会思潮的各种观点”[8]。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种种抹黑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诸如“刘胡兰是小三”“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毛岸英因炒鸡蛋而牺牲”等,这些错误的思想极容易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给“纲要”课的教学带来严峻挑战。

第二,教育对象给“纲要”课教学带来新挑战。新时代的大学生多数为“95后”“00后”,他们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等都不同以往。比如,他们具有强烈的个性彰显意识,善于表现自我,擅长网络时代的新技术、新媒体等。笔者在和学生进行交谈和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将学习与综合测评、奖学金、保送研究生、入党等利益紧密相连,学习功利性思想较为突出。同时,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很成熟,不能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有时思想上容易冲动、偏激。因此,怎样通过“纲要”课富有成效的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迫切。

第三,教育任务给“纲要”课教学提出新要求。与十几年前相比,当下思政课面临的机遇是非常难得的,同时新时代也给思政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9]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11]同时,教育部还提出“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明确要打造“金课”,淘汰“水课”。这些均表明思政课地位极其重要,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因此,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新形势对“纲要”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第四,教育主体在“纲要”课教学改革中面临新困难。随着党中央对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思政课教师也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引入思政课,对传统课堂带来一定冲击,思政课教师就需要具有一定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但调查发现,部分教师的媒介素养还比较弱,对网络的应用水平及能力较为有限,未能很好地利用网络平台为教学服务,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解答学生心中疑惑的作用。所以在种种尴尬的教学情况下,教师无法对网络新媒体有效地展开应用[12]。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面临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压力。一方面需要在教学改革上做出文章,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有限的业余时间完成申报课题、写作论文等科研任务,获得学校与社会的认可。然而由于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偏大,从事科研的时间难以保证,有限时间内很难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又何以做到以理服人而增强思政课亲和力?有学者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做了统计:“当问及‘您一天最多承担多少学时’时,有41%的教师回答6学时,21%的教师回答8学时,29%的教师回答4学时,仅有9%的教师回答2学时;当问及‘您三年平均教学工作量’时,有54%的教师回答300学时以上,33%的教师回答200—300学时,仅有13%的教师回答不足200学时。”[13]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师的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在课堂上,在理论学习、提高能力和开展科研等方面显得捉襟见肘,这也深深影响“纲要”课的教学实效。

第五,教材要素给“纲要”课教学带来新挑战。从“05”方案开始实施到现在,“纲要”课教材时限包含了从1840年到2018年长达178年的历史,内容也在不断增加。然而从教材体系看,变化不大,依然是上中下三编,且不少内容和中学历史教材重复,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内容有诸多相似。与此同时,“纲要”教材的理论较为抽象,有的知识过于陈旧,在吸收学界认可的观点和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运动失败原因、辛亥革命评价等内容方面,并未及时进行理论的跟进,这不可避免地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方面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有研究者认为:“教材内容的政治性、系统性、规范性和理论性强,高度抽象概括,存在着教材抽象与现实具体的矛盾,如何用抽象的理论解决‘鲜活’的现实问题,解决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及思想困惑问题。”[14]这就是说,对于远离那段历史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教师如何解决教材抽象与现实具体的矛盾,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达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显得极为迫切。

三、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与思考

为了使“纲要”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一门课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举措提升教学实效性。

(一) 教师提升自我,做学生真心喜爱的好老师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提升“纲要”课效果的关键也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点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纲要”课教师就要按照这一标准和要求,提升自身素质,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第一,要不断提高教师政治素养。“纲要”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自信对待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第二,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科研能力。“纲要”课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术能力,开阔教学视野,深化改革意识、不断探讨和尝试有效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为了切实上好“纲要”课,授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为阐明基本理论、释清疑惑提供保障。同时,教师要通过加强教研室集体备课、学习兄弟院校专题教学的经验、参加相关研讨会等方式,凝练更有助于达到“纲要”课教学目的、更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对学生更有吸引力的教学专题,为提高专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要创造性地联系实际使用教材,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和超越教材,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第三,要发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纲要”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能力和学识魅力,还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与人格魅力。师德师风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典范,人格魅力又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10]

(二)优化教学内容,打造具有时效性的专题教学

“纲要”课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精心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2017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答记者问谈到高校“思政课”时指出:“内容没有针对性,授课方式不适应,学生就不爱听。”可见,教学内容选取是否得当直接关乎“纲要”课能否取得实效,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价值目标能否达到。因此,“纲要”课教学内容必须符合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优化专题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课程的魅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因事而化。教师要把准学生思想动向,积极回应学生思想关切,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引领学生成为时代新人。如在“纲要”课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专题教学中,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要点后,结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顺应历史而产生?”“中国共产党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时代挑战?”等热点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从而凝聚和激励学生共同前进。第二,因时而进。在“纲要”课专题教学设计时,需要将目标、原则、内容、方法手段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做出符合学生思想认知特点的设计,进行针对性教育。如在“纲要”课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专题教学中,就需要为学生讲清、讲透“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依据与内涵是什么?”“进入新时代有何重要意义?”等,真正让大学生能认清时代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能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奉献青春。第三,因势而新。“纲要”课教学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如在“纲要”课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专题教学中,就需要为学生讲清楚“当时的时代主题是什么?”“中国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如何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等,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等,增强学生树立“四个自信”的底气。此外,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不管是工作方式、教育内容,还是管理模式都要努力实现与学生虚拟实践的完整结合”[15],这样才能直抵学生内心,提升教学效果。

(三)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改革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纲要”课教师必须做到守正创新,努力探索适应学生实际特点的教学方法。

第一, 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纲要”课教师为改变上文中提及的问题,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将课堂的主体,即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他们深入学习、努力探究。笔者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开展了现场答疑,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不少问题,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如何践行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成功传播,而西方民主却遭遇‘阿拉伯之冬’?”等等。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

第二, 丰富教学方法。近年来,各校纷纷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情境教学、互联网+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16],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可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授课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讲授“纲要”课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和视频教学,以影片《战狼2》《厉害了,我的国》等为例,让学生体验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明白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对于音乐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讲课主题让学生以歌曲、表演、舞蹈等方式来呈现学习效果;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根据主题拍摄微电影,展示我国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对于文科专业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开展互动教学,让学生在网络上参与讨论,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解。总之,教师必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寻找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但不管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手段,都不能忽视“纲要”课本身的特征和价值引领作用的发挥,不能忽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透彻讲解。

第三, 注重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融合。教师既要了解和利用网络这一优势,利用网络和学生进行交流,以查漏补缺并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又要在课堂上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题讲授,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德行,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那么,课堂与网络如何有机结合呢?笔者以为首先要考虑课堂教学主要涉及的要素:一是学生在网络学习与讨论交流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二是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三是结合实际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有助于深化“原理”认识的问题,四是近年来学术界比较关注的话题,五是当前国内外发生的一些最新事件等。教师抓住课堂的这些要素,就可开展专题讲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力争精练精彩,使学生听课后会在思想深处受到震撼,从而触及灵魂,尤其“对于学生交流讨论中的偏离,教师要能及时引导回来,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尤显重要”[17]。

(四)加强实践教学,构建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教师的指导,对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抄袭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实践教学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18]为此,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就需立足实际,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实践课主要有讨论类、观感类、研读类、竞赛类、实践类、展演类、反思类七类。[19]各个学校都有效利用自身资源,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如“新媒体+问题链+合作探究”的高校思政课三维实践教学模式,校外实践活动、校内班级演说、实践教学报告评选和优秀学生代表校级演讲比赛的“四步走”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系统性实践教学工程建设等。这些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但思政课实践教学也不能照抄照搬,应围绕教学目标,坚持 “人有我优,人无我特”,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笔者对“纲要”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尝试。第一,根据课程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提供了参观本地博物馆、社会调研、拍摄微视频、艺术创作、主题演讲、知识竞赛、公开课等方案,学生可自由选择方案中的三个进行实践教学;第二,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培训与学习,组织教师、学生两级培训;第三,构建教学成果展示、优秀实践报告会等模块。总之,“纲要”课实践探索应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高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动,从而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重要性非同寻常。提升“纲要”课的教学质量,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方面:一是高校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在学校政策制定、财力投入、人员配备、资源供给等方面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大力支持;二是教师要坚持“八个统一”,解放思想,守正创新,积极推进“纲要”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纲要”课程建设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猜你喜欢

纲要理论课思政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思政课“需求侧”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