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人才培养与康复岗位对接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2020-02-25陈智仲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岗位康复理论

陈智仲

(吉林省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健康管理系,吉林白城 137000)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物质迅速发展,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校学生培养效果与医院的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性,一方面学生的整体专业能力不达标,医院的人才缺乏严重,另一方面康复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度大,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提供更多优质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当前的岗位需要。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现代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当前大多数院校的五年制、三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尚未形成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改善康复治疗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对当前康复治疗行业中人才的结构及岗位需求充分了解,分析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及构建要素,深入探索和研究使理论、实践教学良性衔接,技能训练与顶岗实习协同实施的方法途径,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改革。 当前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在分析当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型模式应用于康复治疗教学工作中,形成理论及实践一体模式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及素养[1]。

1 康复人才培养与康复岗位对接的人才教学模式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主要目标为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职业素养及能力, 通过理论及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熟悉各种疾病, 掌握多种疾病的康复功能评定及治疗的措施,其实践操作性较强,学生可在各类康复医疗机构从事相关治疗工作[2]。

1.1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多数院校采取的康复治疗教学模式仍然为传统的分段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现阶段康复治疗专业教师的特点为基础,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及实际性,但未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水平差,因师资短缺、课程设置及合作密切程度低等多因素影响,导致实际人才培养的完成状况与岗位需求之间有差距,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生无法满足岗位需求,技能水平不达标,因而必要的改革措施亟待实施,以缓解当前学生就业及岗位需求矛盾的局面[3]。

1.2 康复人才培养与康复岗位对接的人才教学模式要素构成

康复人才培养与康复岗位对接的人才教学模式的要素构成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 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整合、实践环境优化等内容。 (1)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符合当前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需求,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 掌握基本的学科技术知识及理论知识,具备高水平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够在完成教学计划后在各单位康复中心、医疗机构等从事康复治疗等高素质工作[4]。 在制定人才培养的规划时,需要将具体教学内容中的相关知识技能分解成小的单元, 通过具体内容的落实到位实现整体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及实践应用水平。 (2)当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缺乏,教师存在理论及实践脱节的情况,因而应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整体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可以通过对当前教师进行培训的方式,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开展课程评比、技能比赛等活动让教师进行反思学习,强化业务能力,组织教师到康复一线进行观摩,或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师相互搭配的形式,在不同课程开展时双方轮换代班实现优势互补。 除了通过专业化的培训让教师具有技术能力外, 还可以引进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弥补当前师资队伍存在的薄弱,聘请具有丰富经验及职业能力的康复治疗师作为兼职教师或实习导师,多种方法应用实现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5]。 (3)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模式应该与教学资源相配套,传统的教学资源形式单一,且并不能形成与实践教学的很好结合,教学开展往往局限于课本中,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因而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以教学为导向,以学生岗位竞争力提升为核心的体系,同时开发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保证能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掌握课程内容知识,且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保证其实用性[6]。 (4)教学实践环境的构建, 在进行实践环境的构建过程中,应该注意提升其真实性, 按照教学要求进行各项配置,能够满足模块化教学的需要,保证各个教学区域的独立性,设置专业的教学实践场所,具备完整的实训中心及设备,能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理论教学等,校外的实训基地需要配置各类所需要的装备及技术,实现高仿真或全真岗位模拟教学,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及职业品质。

2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在提升学生对于学科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其技能水平, 以实习实训为基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理论及实践教学相匹配的问题,提升了整体教学效率,避免了知识内容的重复,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为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从而为适应职业岗位提供条件。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康复实践的技能,能够将不同课程的理论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实现课堂与现场的密切结合,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景代入感,全面提升综合专业素养[7]。

2.2 人才培养及工作岗位对接

在对康复治疗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要求,制定具体的培养对象所具备的能力要求标准, 同时设置相应的培养课程及具体方案,建立康复专业的实践基地, 开展相关课题及项目内容,从而能够保证在学生完整培训后能够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 在校内教学活动开展时,应该按照科学的教学思想,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灵活开展课程,可通过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提升学生的综合岗位适应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 在校外开展实践的过程汇总,积极推动学校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强化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将理论教学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形成学习及实践交替的培训模式[8]。 有能力的学校可以与部分企业签订岗位对接的协议,让学生能够通过工学交替实践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可在毕业后顺利进入岗位,实现与岗位需要的零距离接触。

3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人才培养及岗位对接的具体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在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可以向教学实践基地分配,让学生开展工学交替的实践活动,获得大量关于康复治疗方面的深入认知,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及时消化理论知识,有利于后续学习任务的持续。 在学生完成综合理论知识学习及实训课程后,可以将其分配到相关的医院开展实习活动,从而完成实习顶岗的目标,进一步提升其实践能力及理论应用能力。 在进行实训及顶岗工作前,应该制订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沟通,协定企业制定方案,按照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内容,校企双方同时分派教师进行授课。 统一考核的规则,拓展教育渠道[9]。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具有针对性及实用性,选择典型的案例作为课题内容,强化总体康复治疗技术实习效果,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能够掌握康复功能评定、作业及语言治疗技术等,具备高水平的知识运用能力及处理问题能力,可以在开展顶岗前将学生分配为若干学习小组,有优秀教师带领参加综合培训。 学生应该具备对患者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能力,能够根据患者的特点及功能障碍状况,制定出科学的治疗方案, 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康复治疗,最终由教师及医院专业人士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判断学生是否满足顶岗要求。 学生应该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分析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改善,后续强化训练,直到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后再分配处理[10]。

4 结语

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应创新构建人才培养及岗位对接的模式, 打破传统模式缺陷,满足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医疗机构需求的对接,通过在实践中应用改进,有效提升了总体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通过相关实训课程,打下进入岗位的技能基础,切实提升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优秀的高技能的康复治疗专门人才。

猜你喜欢

岗位康复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