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思政课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实效性的几个着力点

2020-02-25李全文马荣花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思政

李全文,马荣花,张 雯

增强思政课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实效性的几个着力点

李全文,马荣花,张 雯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是党的创新性重大理论成果,贯穿于高校思政课教材教学体系。基于高校思政课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的政治性、思想性与法学专业性共融特征,要求教师具备丰富跨学科知识与高超教学艺术,这给实际教学运行效果带来不小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以增强思政课守正创新突出强调的实效性,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好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基本功能、教材法治知识重难点、法治自信教育、教师队伍业务关、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等几个关键着力点。

思政课;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实效性;守正创新

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高校思政课2018版教材适时融会贯通了丰富的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内容。这就要求把法学知识艺术性地融入思政课堂,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实效性要求[1]。

一、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现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基本功能

(一)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是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法治学说的重要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加强理论教育”“用科学理论培养人”[1]。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学说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其创新理论主要表现在:科学立法、依法执政、法治政府、司法公正和全民守法五大环节,民主政治、经济运行、社会治理、文化建设和美丽中国五大领域,完善法律规范、高效法律实施、有力法治保障、严密法律监督和完备党内法规五大体系。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主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科学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为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定为新时代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作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主阵地,教育部明确规定思政课要“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

(二)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要围绕思政课“三个培养”根本任务展开。现代社会是“法治人”的社会,“法治人”的基本内涵是法治素养、法治思维、法治信仰。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大学生,自然应当具有“法治人”的特质,并引领法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的主体内容是法律、法治,目的是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熟知新时代法治理论创新成果,通晓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融入法治社会实践,成为合格的“法治人”。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平台、方式很多,但课堂教学中的法治理论体系最为完整,思想性与法治性融为一体的法治知识最为丰富,法治实践教学目的更为明确。因而,针对性较强、实效性较好。作为教学主导性的教师,要在吃透相关法治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社会谙熟法治国情,把法治理论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精于高超的课堂艺术讲授,实践教学思想教育主题明确。与此同时,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反思能力,自我超越以求“工匠”精神。如,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如何体现立德树人属性,如何使晦涩的法学理论通俗易懂,如何甄别不同年级、专业的教学差异性,实践教学如何才能避免“纸上谈兵”“形象工程”,等等。

(三)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是建设好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1]。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涉及到法学理论、法治实践,专业性较强,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因其属于思政课教学范畴,必须综合考虑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实效:一是进行全面依法治国思想专题教学研究,系统设定教学专题,规范教学大纲,撰写教案,制作课件,搜集、录制教学视频。二是结合五门思政课具体教学内容,编写以全面依法治国思想为主题的系列教学案例,含实例、法理分析、思想启示等。且通俗易懂,让学生喜闻乐见、入脑入心。三是建设以全面依法治国思想为主题的教学网站,开展线上线下教学互动,不断丰富更新网站内容。四是建立法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法治资源,把法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五是狠抓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并使法治学术交流与讲座、法治教学集体备课成为常态。六是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思想主题,在全校开设多门通识课,使普法教育真正深入校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1],以上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的举措、资源、平台,可以为讲清讲实讲好思政课其他教学内容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服务体系,实现共建共享。

二、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讲好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内容重难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1],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1]。灌输是思政课重要的教学方法,偏重于理论;启发是思政课的常态教学方法,指向实效。思政课教学重点是“压舱石”,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思政课教学难点是“桥头堡”,攻克了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把灌输性与启发性融通,可以结合高校思政课教材几个常见的重难点做简要分析。

一如“概论”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十四个坚持”之一,要讲清楚为什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重要保障,阐释好法治道路、法律体系、法治体系的基本内涵,从而让学生发现法治问题,分析、思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必由之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理论难点、学生思想困惑,要解读好立法程序、民主政治、党总揽全局等知识点,让学生运用科学历史观分析、思考三者的内在逻辑,坚定中国法治道路自信。增强党的依法执政本领这个知识点距离学生的社会阅历比较远,要讲清法治与治党关系,运用典型反腐败案例把法理与司法实践相联系,启发学生对于治国治党要统筹推进、一体建设的深度理解。二如“基础”课:法律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要从历史纵向的维度解释清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法律的新生,生产关系决定法律的性质、内容,让学生发现法治思想的历史脉络,分析、思考社会主义法律是对历史上诸多类型法制的超越。实体法律部门和程序法律部门,在教材中只作了简述但实用性强,学生很感兴趣,要重点讲透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基本法理知识,精选通俗易懂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思考法律问题,以达到培养法治思维的教学目的。三如“纲要”课:《资政新篇》、“明定国是”谕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都有特定的法治内容,要讲实国内外时代背景,让学生分析、思考近代政治集团照搬西方法治模式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出路,从而坚定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四如“原理”课:要善于灌输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讲好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以中国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概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3],让学生以法治为主线分析、思考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客观规律。五如“形势与政策”课:依据教育部下发的专题教学任务,丰富法治教学内容,让学生以法治为视角分析、思考国内外形势与热点。

三、厘清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发展脉络,教育大学生坚定法治自信

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发展,具有严密的历史逻辑。正在使用的高校思政课教材,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易见:为救国救民或统治自救,中国近代政治集团试图学习西方民主法治,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法治学说才能适合中国国情。建国伊始,初步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美好蓝图,并为此艰辛探索。改革开放初期,汲取建国以来法制建设经验教训,将民主、法制列入国家重大方针,以改革开放促进民主法制建设,以民主法制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十五大首次将依法治国定位基本方略,昭示党治国理政基本方式与理念的历史性转变,国家法治化进程迈入快车道。本世纪初,将依法治国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一起,统一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十八大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理念新举措,并使之落地开花,开创了法治中国新局面,法治建设站立新高度。总之,从理想到现实、从法制到法治、从基本方略到系列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发展脉络。

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发展脉络,体现了马克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伟大进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深入讲授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发展轨迹,有利于“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发展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讲授法治知识“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1]。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法治建设,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体系建设纵深推进,法治信仰深深植根于“四个自信”。因而,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4],讲好“中国特色”法治精神、法治价值和法治力量,直面法治领域各种错误思潮,匡正大学生法治观。

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突破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师资瓶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由于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大部分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而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的政策性、法学专业性都很强,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学“吃力”,制约了思政课的实效性。从近些年教学实际分析,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整体情况不容乐观,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不高已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亟需重点发力,寻求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强调的“两个关键”“六点要求”,是抓好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

一是要有法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点要求”,第一点就是“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全面依法治国是重大政治性问题,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需要全社会的认知、接纳、信守。法治信仰是法治中国、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黏合剂”“助力器”,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思政课教师有法治信仰,不仅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普遍性要求,更是“政治要强”的特殊性规定[1]。这样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自信法治道路前景辉煌,驳斥西方攻击中国法治的种种异端邪说。二是要有法治情怀。法治信仰自然离不开法治情怀,法治“情怀要深”[1],心中装着法治梦助推中国梦。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投身新时代伟大的法治实践,从中汲取情怀素养,获得法治教育灵感。三是要有法治思维。法治思维不仅是思政课教师应有的素养,也是教好书、育好人“传道授业”的内在要求。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创新课堂教学”[1],千方百计延伸法治体验,不断觅寻科学的法治思维方法。四是要有法治视野。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1],才能“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1],把法治理论、法治热点、法治争论等问题讲清楚、说明白。五是要有法治教育正能量。思政课教师对“身正为范”形象要求更为严格,举止言行课上课下相一致,思想品行网上网下相统一。要身体力行积极传导法治正能量,坚决抵制法治社会进程中的消极颓萎现象。六是要有法治人格。法治人格是现代法治社会人的重要特质,思政课教师理性而丰满的法治人格,是其“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基本条件[1]。深厚的法治理论功底、成熟的法治实践思考、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和坚定的法治信念,是思政课教师的法治人格魅力所在,是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本源所指[1]。

五、重视实践教学,融合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

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实践教学,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法治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对法治社会的认知能力,从而实现法治理论与法治实践的有效转化。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实践教学与法治理论课堂灌输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身临其境”到诸多形式的教育活动中,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客观活动,而是主观超越于客观之上、过程与效果相统一的目的性活动。所以,在其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从课堂灌输较为被动的角色转变为主动获取角色,法治信仰的感受性更为强烈,法治思维的生成情境更为优越。

教育部明确规定:“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2]这实际上也是对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实践教学的整体性规制。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其在实际工作中顺利实施较为困难。比如,实践教学基地短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大部分学生难以走进社会大课堂;大班教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给组织实践教学带来了不少麻烦,加之经费有限,说而少做的现象就应运而生;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实践教学对专业要求较高,而教师队伍整体法治素养与之存在差距,在主导性方面作用有限;等等。必须正视这些现象和问题,竭力寻求解决困境之策,把学校课堂教学延伸拓展好,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独特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中强调,“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重视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实践教学,就要有科学的实践教学大纲,细化实践教学学分;就要加强授课教师法学专业知识的培训,融入法治文明创建活动,获取法治教学社会经验;就要“强化科研支撑教学”[2],占领法治理论制高点,“解惑”学生思想困顿、知识疑问;就要落实实践教学主体责任,形成高校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大思政”各部门协调运作的工作格局;就要充分挖掘实践教学资源,主动走出去联系本地公检法等机构;就要赋予授课教师较大的自主权,在实践教学设计、组织、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1],凝聚多种社会力量,“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1],以实现思政课的抽象理论在多姿多彩的感性中得到深度释解、透彻领悟。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教育部 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教育部网站[2018-04-2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3]刘建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4-9.

[4]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18.

Ways of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a of Comprehensive Law-based Governance of China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LI Quan-wen, MA Rong-hua, ZHANG Wen

(School of Marx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The thought of co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law-based governance of China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f the Party’s innovation, which runs through the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olitical, ideological and leg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of the idea of comprehensive law-based governance of China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require teachers to have rich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excellent teaching art, which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actual teaching effect.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ing, we must conscientiously carry out the principles of the important speech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t the forum of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basic skills of the overa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law-based governance, the difficult point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law-based governance, self-confidence education under the rule of law, the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ers, the integration of small classes and social classes and other key poi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thought of comprehensive law-base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integrity

2019-09-01

教育部2019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全面依法治国教学研究”(19JDSZK066);安徽省2019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项目“思政课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教学研究”(sztsjh2019-9-13);安徽省2018年度高校省级基层教研室示范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2018jyssf030)。

李全文(1971- ),男,安徽潜山人,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荣花(1997- ),女,安徽马鞍山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张雯(1987- ),女,河南新乡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0.14096/j.cnki.cn34-1044/c.2020.01.26

G411

A

1004-4310(2020)01-0152-05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法治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