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增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2020-02-25陈小杰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意识信息技术思想

陈小杰

(福建江夏学院学生工作部,福建福州,350108)

一、问题的提出

“全媒体”概念发端于信息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1998年,杨红心将“全媒体”概念引入彩电领域,在《广播与电视技术》上发表了《彩电科技新趋势——从多媒体到全媒体,从模拟数字到全数字》一文,是我国有关“全媒体”研究的最早文本。但杨红心并没有界定“全媒体”的概念,只是将全媒体彩电界定为:“一种做图像显示用的终端,通过这种终端人们可以把各种与图像有关的媒体信息表现出来。”[1]可见,杨红心关于“全媒体”的认识与“全媒体时代”并不具有同一的内涵。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快速步入信息时代,尤其是21世纪的前10年,我国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各种促进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信息产业蓬勃发展,诞生了一大批互联网公司。2006年,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总裁刘晓昆在接受《中国传媒科技》采访时,首次提出了引领报业走进“全媒体”时代的理念,并认为“全媒体”的主要特征包括“一次生产、多渠道发布”的内容生产以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营销。[2]之后,“全媒体时代”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3],对“全媒体”作出了全面的界定。

全媒体时代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显著特征是媒介之间的充分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媒体的“四全”界定,深刻揭示了全媒体的内涵本质:“全程媒体”揭示了信息传播的过程维度,即事件信息从开始到终结的全过程报道;“全息媒体”揭示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维度,即信息以文字、图像、音频等形态通过各种终端平台进行全方位覆盖式传播;“全员媒体”揭示了信息传播的参与维度,即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全效媒体”揭示了信息传播的功效维度,即信息传播借助大数据技术更加精准、高效。

在“万物皆媒”[4]的全媒体时代,深刻改变了基于信息掌握程度的社会权力格局:“全息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信息可以以多元的方式在传播网中进行传播;“全员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独居信息传播者的格局,信息传播不再是新闻媒体的独有权力,信息技术赋予了社会个人传播信息的权力。因此,就社会个人而言,全媒体的发展增加了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力,而相应减少了媒介组织的权力。这就是弱势群体基于信息获取的增权机制。

增权是近年来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并被广泛借鉴于其他领域,如消费者增权、经济增权、旅游增权、制度增权等。关于增权的内涵,并没有一个通说的界定。张长伟将增权界定为:“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而增强个人的能力和对权利的认识,减少或消除无权感的过程。”[5]笔者不太认同这一界定,因为这一界定将增强的方式限定在了“外部的干预和帮助”,显然还存在其他方式。张波指出,增权“被认为是针对无权者开展的提升权能(包括权能感)的过程”[6]。张波没有对权能和权能感作出进一步的界定。总结现有研究,权能是权利与能力的合意,而权能感是对权能的主观感受。笔者认同此说,对“增权”的界定不应限定增权的方式,随着社会的变迁,增权的方式必然呈现多元的趋向。

总结学界对大学生增权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视角:一是将增权理论运用在解决大学生社交关系的研究,如张长伟认为,“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根本原因是权能的缺失和无权感”,因此,只有增强大学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少或消除无权感,从而实现增权,才能消除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5];二是将增权理论运用在贫困大学帮扶机制的研究,如韩丽认为,应构建一种以提升贫困生个人能力为导向的帮扶机制,以此提升贫困生作为弱势群体的权能[7];三是将增权理论运用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研究,如刘波等从“外力推动”和“个体主动”两种增权模式的视角,研究了高校和个人如何提升个人的就业力[8]。

可见,现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增权机制对大学生个人能力提升方面,而对于大学生实现增权后的“反作用”则鲜有关注。本文旨在研究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借助媒介实现增权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作用,即提升了权能和权能感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怎样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如何面对这种影响。

二、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换:大学生增权的技术支撑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是大学生增权的基础,大学生能够快捷地获取信息,并在大学生中高效地传播、交换信息,是大学生增权得以实现的前提。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社会地位,仅依靠家庭供给实现生活所需,在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大学生只有联合成群体或组织才能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群体的联合属于非正式联合,没有组织架构,也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只为实现某一个共同的目标暂时结合起来;组织属于正式联合,既有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也有规章制度的约束,为实现某一个或多个目标结合起来,是固定持久的联合。无论是暂时的联合还是持久的联合,都需要便捷、高效地获取信息、交换信息,从而实现统一行动,最大化发挥联合的功效。

在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下,大学生接收信息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渠道以及辅导员、科任教师等口头传播渠道。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这种单向传播模式,但互联网承载的海量信息以及高效、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使互联网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和搜索信息的主要渠道。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相继出现,信息的单向传播模式才发生颠覆性改变。在单向传播模式下,大学生接收和搜索到的都是经过“把关人”过滤之后的信息,虽然互联网弱化了“把关人”的作用,但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的“发声”平台极为有限。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生成信息和传播信息提供了便捷的平台,赋予了大学生信息权能,使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走向同一,模糊甚至消解了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边界。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在全媒体时代,个人与组织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收者,传统媒体时代形成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交流障碍遭到颠覆性冲击。

首先,从信息可得性来说,在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中,大学生不仅不能传播信息,而且只能被动接收信息。虽然大学生可以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选择信息,但由于政府规制、竞价排名、搜索优化等信息障碍的存在,大学生为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往往要付出不成比例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受传播渠道的限制,大学生彼此间很难有效进行信息的传递。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集信息生成、传播、接收于一体,大学生信息获取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从不同平台生成的信息。

其次,从信息多样性来看,在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中,信息生成后都要通过“把关人”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因此,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所能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经过“把关人”过滤之后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管理者也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在全媒体时代,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一个信息传播与接收的节点,传统的“把关人”已经无法有效过滤信息,而只能依靠刚性的法律与网民的自觉。信息的海洋在全媒体时代最终形成。海量的信息是一把双刃剑,既从多个角度为大学生提供了所需的信息,又严重干扰了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理性判断。

最后,从信息可传递性来说,在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中,大学生之间只能通过社交平台或口头传播的方式进行有限的信息传播;而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之间不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等多个平台实现信息的传播互动,还可以同时将信息在其他社会公众中进行传播扩散。同时,全媒体也突破了具体的时空限制,即便身体缺场也可以通过转发、点赞、评论等形式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正是由于全媒体在信息可得性、信息多样性和信息可传递性等方面带来的颠覆性改变,大学生接收、传播和利用信息的技能才得以大力提升,而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权能。

三、信息技术对大学生增权的影响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增进了弱势群体的权能,信息技术以及正在发展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弱势群体权能的增加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能比拟的。信息既是生产力,也是权力,已成为当下社会的共识。所谓信息权力,即指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的生成和传播形成影响他人的权力。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权力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形塑社会秩序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交往方式。[9]

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赋权比其他群体更加显著,因为,大学生是信息技术接受能力最强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特征有精准把握:“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10]

信息技术对大学生增权的影响存在于两个维度:一是对大学生个人的影响,二是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就个人影响而言,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通过对信息的便捷获取增加了对他人和社会的了解,增进了对社会运转机制的认识,提升了对社会发展的把握,主体意识得以增强;二是大学生通过对信息的生成和发布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态度和情绪,参与意识得以提升、参与权利得以实现;三是大学生通过对信息的传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这3个方面是通过信息技术而实现的信息获取权、信息公开权和信息传播权。就群体影响而言,大学生之间通过信息的交流、传播形成社会舆论,通过社会舆论影响某一事件的进展,从而最终实现所期待的目标。如2018年11月7日,因不满学校要求学生将微博名称统一修改为“年级专业班级姓名”的昵称并为官微点赞、转发、评论的决定,有网友(猜测是该校学生)将学校的强制决定在个人微博中曝光,引发了同校学生的大量转发和评论,对学校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①相关事件可参见张彤、吴荣奎:《河南一高校强制学生转发微博 宣教处:正调查处理》,新京报,2018年11月8日;《高校回应强制学生改微博昵称,事件微博热搜被撤》,https://www.sohu.com/a/274026683_100254121,访问日期:2020年2月12日。

四、大学生增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对思想还不成熟的大学生而言,通过信息技术赋权而实现权能增加是一把双刃剑,其正反双向影响在现实大学生呈现的思想状态和行为选择中已经清晰显现出来。大学生增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些影响总体来说是挑战大于机遇,即大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增权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大难题。

(一)主体意识觉醒的影响

“主体意识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具有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自由性等特征的意识。”[11]主体本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哲学术语,因此,主体意识内涵了对客体的认识与实践。主体意识主要包括自主意识和自由意识两个维度:自主意识是指人意识到自己既是客观世界的主人,又是自己主观世界的主人,在客观世界中,人居于主导地位,有独立的人格;自由意识是指人意识到在物质世界以及社会关系中,人应具有自由性。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主体意识更多的是指公民意识。

大学生是走在全媒体时代最前沿的群体,他们在玩转各种媒体的同时,深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主体意识逐渐觉醒,表现为:(1)追求人格独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将世界万物都视为“他者”;(2)信奉自由主义,极端者漠视规则的存在,甚至认为教师课堂点名是对自由主义的侵犯;(3)追求个性解放,对于来自于社会和父母的束缚充满反抗精神;(4)权利意识较强,不允许他人侵犯自身权利,遇到纠纷时会通过各种途径积极维权;(5)意识到作为求知者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思想上要求学校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在行为上自觉将自身视为教育教学的中心。

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虽有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但因受各种混合思潮的影响,尤其是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主体意识偏执问题,如极端的自由主义思想、偏执地追求个性解放、歪曲的人格独立认识等等。主体意识偏执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抵抗情绪,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他们作为自由人应有的主体意识和自由意识。

(二)参与意识提升的影响

参与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国情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参与权很难广泛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参与权实现的时空障碍,为参与权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深入构建,大学生逐渐成为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具有以下特征:(1)从参与平台来看,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主阵地主要是微博、微信、知乎、豆瓣等互动社交类平台;(2)从参与的内容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教育、体育、娱乐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3)从参与的主体来看,大一、大二的学生参与较多,大四毕业班的学生参与较少,且社科类学生参与度远高于自科类学生;(4)从参与的方式来看,主要是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或以发布意见的直接方式,或以转发、点赞的间接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与态度。

大学生参与意识的提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学形式的影响,即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而要求参与到教学中来;(2)对班级管理的影响,即大学生具有参与班级管理的强烈愿望,而不是辅导员一言堂或只有班级干部才拥有参与的权利;(3)对学校管理的影响,即大学生具有参与学校管理的强烈需求,对学校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诸多意见与建议;(4)对把控学生思想的影响,即大学生具有参与社会事务、对社会事件表达观点的内在要求,这就对学校引导学生理性参与、合法参与提出了挑战。

(三)信息高效传播的影响

以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自媒体平台将高校学生编织在了一张巨大的信息传播网中,每一个学生都是这张巨网中的一个节点,但信息并不会因为某一个学生没有参与传播而中断,因为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是这张巨网的中心,都可以进行信息的多向传播。此外,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多元的社会关系,因此,在学生中传播的信息会以指数级的规模在极短的时间内扩散到整个互联网中。信息高效传播是信息技术赋予学生的最有效也是最高的权能。

发布并传播信息的权利本质上是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因此,只要所发布与传播的信息没有违反法律法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剥夺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一些高校强制要求学生转发某类信息,或要求学生只能传播正能量信息,不能发布对学校的不利信息,都是对学生言论自由权的侵犯。

信息高效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影响,即学生拥有了对教师授课形式、授课内容、授课效果的“极具杀伤力的评判武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演变成了被监督与监督的关系,传统时代的学生怕教师转变成了媒介时代的教师怕学生;(2)对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影响,即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变得更加困难,辅导员的不当言行或不当处理问题的方式随时都有被曝光的可能,即便这种言行是出于情绪激动引发的偶然行为,思政工作者也会被卷入舆论的漩涡,甚至因此而失去工作;(3)对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即作为负有政治责任的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这种信息发布与传播的权力表现为十分忌惮与担忧,在无力阻挡学生增权的现实下,只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占领新媒体平台。

五、高校应对大学生增权的策略选择

在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大学生增权已然实现的新时代,高校应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

(一)辩证看待大学生增权的影响

大学生增权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管理者、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思政课教师应辩证看待大学生增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大学生增权有助于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法定权利义务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统一。”[13]闵良臣认为,培养公民意识比国学教育更重要。[14]笔者认同闵良臣的观点,公民意识是现代法治国家良性运转所必须具备的意识。韩宏指出,权利义务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民主法治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根本内容、道德文明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13]权利义务、民主法治、道德文明共同构成公民意识的基石。信息技术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维护自身权利的渠道,而且还培育了大学生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大学生逐渐成为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新时代公民。

2.大学生增权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枯燥、乏味一直为学生所诟病,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让思政课教师深感教学改革的困难。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不仅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还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海量的教学素材。而信息技术赋予的大学生增权,使学生得以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并反过来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3.大学生增权有助于倒逼思政工作者树立责任意识

依托信息技术增权后的大学生与传统时代的大学生截然不同,他们拥有监督思政工作者的强大权力,且这种权力具有媒体监督的性质,而与媒体不同的是,每一个大学生都拥有这种强大的监督权力,并且是全程监督、全员监督、全方位监督。强大的监督权力使增权后的大学生提升了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而减权的思政工作者在担心被学生曝光的压力下,不得不改变对学生的思政工作策略,在思政工作中更加谨慎、更加认真、更加负责。

大学生增权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也有弊,高校管理者、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思政课教师应辩证看待这种利弊影响,尤其是应看到大学生增权对法治中国构建的积极方面,进而端正思想,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二)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同等增权

信息技术既赋权给了大学生,同时也赋权给了高校,因此,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增权,高校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影响大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5]高校应积极占领新媒体主阵地,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1.积极占领新媒体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16]新媒体发展至今已经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最主要的舆论阵地,各方力量对新媒体舆论阵地的争夺日趋白热化。高校占领新媒体主阵地,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增权,才能引导学生理性用网、合法用网。对新媒体主阵地的占领,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即从全校层面作出布局安排,并成立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的新媒体建设小组;二是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包括新媒体管理制度、新媒体三审制度、新媒体监督制度、新媒体运营考核制度等;三是要保证资源配置,尤其是以预算的形式保证新媒体运营的人财物资源;四是要构建学校、二级单位(包括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年级、班级、学生自治组织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个人的多层次、多主体的传播矩阵,并通过建立新媒体联盟,建立信息发布联动机制。

2.加强运营队伍建设

对新媒体主阵地的占领,关键是运营队伍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17]缺乏新媒体运营的专业人才是高校新媒体建设的普遍困境。为此,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在宣传部门设立新媒体工作部,并配备2~3名专职教师负责学校官方新媒体的建设和全校新媒体的管理、指导、监督等工作;同时,成立大学生新媒体运营团队,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贴近大学生的独特优势,在教师指导下开展选题策划、信息采集、编辑发布等工作。人事编制紧张的高校,可创建一支专兼职队伍,但学校应将新媒体的运营与维护纳入兼职教师个人的工作量中,以年终绩效、折抵工作量或课时量等方式,做到教职工工作量的公平公正。

3.加强新媒体运营管理

近年来,高校加快了新媒体建设步伐,从学校到二级单位构建了以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主体的新媒体传播格局。但从部分高校新媒体的运营来看,对学生并不能起到有效引导作用,表现为:一是更新缓慢,处于半僵尸状态;二是内容空洞,以学校新闻为主,实质上属于学校网站的搬运;三是未能及时回应学生关切,对学生的留言不给予或很少回复,与学生缺少互动交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缺少新媒体平台专业运营团队,但更主要的是高校管理者害怕担责任而采取不作为策略。

开通新媒体平台只是占领新媒体主阵地的第一步,而要实现对新媒体主阵地的切实占领,就要加强新媒体的运营管理。为此,首先,高校管理者应转变观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闻舆论工作、推进媒体融合、建设全媒体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学习新媒体知识,努力提高新媒体素养;其次,高校管理者应切实承担起建设新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责任,提升对全媒体时代的认识;再次,积极推动宣传工作改革,加强新媒体内容建设,推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最后,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回应学生关切,引导学生合理表达情绪,构建起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关系。

(三)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增权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8]

1.教学形式的创新

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为此,思政课教师应创新教学形式,将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内容融入视频中、故事中、情境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展开。教学形式的创新并不是淡化知识,更不是将课堂变为娱乐场,而是改变说教,改变灌输,改变填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尊重学生在知识习得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2.教学素材的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天的新闻热点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活素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注重挖掘最新的教学素材,启发学生积极探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鲜活的素材尤其是发生在身边的素材,很容易引起学生探讨的兴趣。教学素材的创新还应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引导学生积极探讨极端个人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的危害,从而帮助学生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学角色的转变

在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从以往教师作为演员、学生作为观众的教学角色,转变为教师作为导演、学生作为演员的新型教学关系。作为导演的教师,只负责方向的把关和宏观的把握,充分赋予学生“表演”的权利。学生在“表演”中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从而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还可以实现参与课堂教学的诉求。

(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心理教师等。思想政治工作是人的工作,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1.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阵地作用

新媒体是当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战场,大学生也是通过新媒体得以实现增权。尽管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信息技术并不能对大学生进行减权,却可以及时回应大学生关切,积极引导大学生思想发展。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随时都可以引爆舆论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从大学生发布、传播的内容中,研判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期发现问题及时化解舆论危机。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9]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自己先“明道”,以扎实的知识“学为人师”。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思维要新,视野要广,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并以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创新课堂教学。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不能课上一套课下一套,而要坚定理想信念,网上网下一致,积极传播正能量。

3.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实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以生为本”已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理念,但实际落实却差强人意。所谓“以生为本”,“就是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确立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有个性地可持续发展。”[20]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转变传统以教师为本的理念,认识到教师是授道者、服务者,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高校存在的目标和意义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而不是服务于教师的发展,学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后,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创造条件,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猜你喜欢

意识信息技术思想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思想与“剑”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