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检察“富矿”“新矿”“金矿”在基层

2020-02-25李立峰

法治新闻传播 2020年3期
关键词:富矿鸡心巫溪县

■李立峰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多次强调,检察工作是“富矿”。层出不穷的检察工作创新是“新矿”,具有指导意义和重要价值的工作举措是“金矿”。检察机关是“矿石供应商”,媒体是“矿石提炼人”,双方互相配合,给足、挖好检察工作的“富矿”“新矿”“金矿”。

检察“富矿”“新矿”“金矿”到底在哪里?答案是在基层。笔者结合亲历,讲一讲如何挖好检察“富矿”“新矿”“金矿”。

一是用好素材。

今年4 月30 日,《人民日报》第19 版以《司法救助贫困家庭,暖心!》为题报道了重庆市南川区检察院对贫困家庭开展司法救助、帮助未成年受害人重返校园的做法。《人民日报》记者抓住了疫情之后学校复学复课和脱贫攻坚两个新闻点,文章的主体是2018 年南川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刑事案件。这起刑事案件的素材最早是通讯员梁宵发现的。

去年5月,通讯员梁宵报送了一条新闻素材,反映南川区检察院在一起刑事案件中,为未成年被害人申请司法救助金4.2 万余元,并促成被害人家属与校方签署司法救助金代管协议,确保救助金用于被害人的学习和生活所需。梁宵是一名检察新闻新人,工作积极性很高,敏锐地发掘到这一新闻线索。报送后,很快引起了笔者的注意。首先这条素材非常暖心,涉及关爱未成年人;其次做法新且实,通过代管协议确保了救助金用在“刀刃”上。投稿后,以《校方代管,确保救助到位》为题,刊发在2019 年5 月6 日的《检察日报》第2 版。本着宣传成效最大化的原则,当日,重庆市检察院官方微信公众号“重庆检事儿”进行了转发。

今年4月,最高检新闻办将此素材推荐给中央媒体,被《人民日报》选用,以点带面反映了全国检察机关开展国家司法救助,防止因案致贫、因案返贫的工作成效。

《人民日报》报道后,梁宵激动地给笔者发来微信说:“今天,我们司法救助的案子上了《人民日报》,非常感谢你之前的指导。如果当时没有上《检察日报》,估计今天也上不了《人民日报》。”一家基层检察院的工作做法能够登上《人民日报》,无疑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也必将鼓励基层通讯员发掘更多的“原矿”。

二是深度挖掘。

今年4月3日,《法制日报》以《重庆铜梁首例公益诉讼案回头看:检察绿色致富经使“铜梁鹌”涅槃重生》为题,报道了铜梁区检察院服务鹌鹑产业绿色发展的故事。文章篇幅大,影响广,收效好。该文正是一则深度挖掘的典型。

出于广泛收集素材的需要,笔者关注了重庆绝大多数基层检察院的微信公众号。今年1月15日,“铜梁检察”微信公众号发布了《铜梁:“三问”解读如何护航民营经济,让企业放心安心有信心》的通讯,引起了我的兴趣。

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经济遭受了严重影响。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检察机关责无旁贷。为此,在3月初,笔者便确定检察机关服务民企这一选题,决定将此稿改写后投《检察日报》。

在改编过程中笔者发现,原稿第二部分涉及的“缘梦圆”案件已经在《检察日报》上做过报道。按照一事不重报、避免重稿的要求,笔者与通讯员沈舟华商量,补充采访,更换案例,铜梁区检察院服务鹌鹑产业绿色发展的案件由此被发掘出来。但是第二稿投给《检察日报》后,编辑认为该案系2017 年的事,新闻时效性不够强,要求再换,遂又发掘了对民企负责人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案件。

在等待发稿的间隙,3月11日,通讯员征求笔者意见后,借植树节之际,把笔者改写而未用的服务鹌鹑产业绿色发展新闻在“铜梁检察”推出。3 月27 日,“重庆检事儿”小编对此文再次改写后转发,并于4月3日获得《法制日报》采用。

4月8日,《检察日报》以《让企业放心、安心、有信心——重庆铜梁:围绕“三大问题”护航民营经济》大篇幅报道推出,图文并茂地反映了检察机关服务企业复工复产的做法和成效。当日,沈舟华给笔者发来微信说:“实在太感谢了。这篇稿子你手把手教我修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这个过程既是对稿子的打磨,也是对我自己思维和笔力的开窍。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唯有再接再厉,笔耕不辍。”

一篇稿子,前后挖掘三则案例,说明检察工作确实是一座“富矿”,案件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深度挖掘,就可以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三是做好引领。

张军检察长指出:“本在检察工作,要在检察文化,效在新闻宣传。”“三者互为促进又互为里表。没有检察文化引领、没有检察工作基础,检察新闻宣传就无法做深做透。反之,做深做好检察新闻宣传,可以促进、引领传播检察文化,引导推动检察工作实效。”重庆市检察院检察长贺恒扬也提出了“用宣传引领检察业务发展”的要求。重庆市巫溪县检察院的一则报道就体现了这一理念。

2017 年11 月16 日,经重庆市检察院批准,巫溪县检察院与县林业局成立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林业生态保护检察室。2018 年11 月15 日,检察室成立一周年之际,巫溪县召开新闻发布会,笔者与新华社记者周闻韬等驱车六个多小时,赶往巫溪采访报道。

采访间隙,巫溪县检察院检察长杨德伟无意间谈到,在秦岭大巴山的深处,有一座鸡心岭。其名字得来,是源于中国版图像一只雄鸡,而鸡心所在,便是鸡心岭。鸡心岭位于渝陕鄂三省市交汇处,是长江上游跨区域生态屏障。这个标志性的地方,却鲜为人知。当时,笔者就觉得林业生态保护检察室的做法固然好,但对于国家级媒体而言,新闻点较小,也缺乏传播点。建议巫溪县检察院立足与陕西、湖北三省市交界的实际,推动建立跨区域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力争做出一篇大文章。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2019年4月,重庆市巫溪县牵头与陕西省镇坪县、湖北省竹溪县三地检察机关和林业部门召开座谈会,就合力保护鸡心岭等跨区域林业生态环境达成共识,会签了《渝陕鄂跨区域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检察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

今年4月,协作机制建立一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周闻韬再次走进巫溪,了解到一则新闻线索:杨德伟和陕西省镇坪县检察院检察长陈亮正在鸡心岭进行一场跨越省界的巡山执法行动,遂以《鸡心岭上的跨省守护》为题,在4 月30 日《新华每日电讯》推出。

看到自己院的新闻上了《新华每日电讯》,该院通讯员杜波说:“相当幸福,开心得飞起。”足见一篇报道产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4 月30 日,杨德伟给笔者发微信说:“正是在你指导下,跨区域协作机制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后即时跟进。今年一周年,又恰逢总书记视察安康秦巴山区,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尤为现实必要。谢谢你的高瞻远瞩指导!”如此赞誉,愧不敢当。在此引用,只为佐证。通过做好新闻策划,新闻宣传确实可以引领检察业务的发展。

作为一名新闻宣传人,四年多来,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从中笔者认识到:新闻宣传的点滴成绩,都离不开检察业务这个本,都离不开公共关系构建这个纲。做好新时期的检察新闻宣传工作,要按照张军检察长“三位一体”的部署要求,内挖潜力、广结善缘,让每个新闻宣传人都成为检察新闻的生产者、法治能量的传播者、检察形象的塑造者。

在转变宣传理念、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落实好融媒体、一盘棋、大宣传工作机制,注重从本院和基层两个源头发掘新闻,坚持用尽素材、深度挖掘、做好引领,多推案例报道、深度报道、重磅报道,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检察产品、法治产品。

观点速递

新闻的母体是文学,新闻既要从文学中汲取养分,又要不断挣脱文学束缚,继而才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文体形态,寻找到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但是,新闻文体与生俱来的文学痕迹,又常常显现在具体的新闻叙事之中,这主要表现在对文学理念、技巧的借鉴与调用。新闻文体的变迁往往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动、公众诉求的移位、文体自洽性的作用等构成了新闻文体演化的重要因素。当代中国报告文学、大特写、特稿、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历程,显示的不仅是文体名称的变换,更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刘勇,《青年记者》2020年5月上

猜你喜欢

富矿鸡心巫溪县
打造全国旅游精品“自然国心”鸡心岭旅游品牌的探析
巫溪县开展技术培训推动独活种植基地标准化发展
昌黎县绿艺果树发展中心隆重推出鸡心果树,鸡心果盆景
山区流水生态养殖产业扶贫对策——以重庆市巫溪县中岗乡为例
小吃货
动物的毒可以 做止痛剂吗?
浅谈到社区新闻富矿里捡金子
以用户驱动的数据新闻产品打捞“汶川记忆”——浅谈澎湃新闻如何挖掘“UGC”富矿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重庆市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