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境遇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负面化倾向及高校矫正路径

2020-02-25杨君俐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就业观职业规划大学生

杨君俐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地质与环境工程系,山西 阳泉 045001)

大学生就业观是大学生群体对于就业的根本认知与态度的总和。随着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应用的日益深化,网络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平台。同时,网络空间中一些虚假信息和不实报道也在不断地误导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使他们的就业观出现了负面化倾向。在此背景下,将大学生就业观纳入网络情境下进行观察与研究,明辨其中出现的负面化倾向,并提出矫正之策,对于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满足国家、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网络境遇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负面化倾向

(一)“高薪”导致的大学生就业观自负化倾向

在特定的社会中,薪资收入与人们的生活品质直接相关,是决定大学生就业动机和就业方向的关键因素。社会中的薪资水平往往与劳动者的知识储备、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密切关联,处于就业初期的大学生通常会在实践中经过知识转化和再学习后才能适应岗位要求。在此期间,获得相对较低的薪酬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进入网络时代后,招聘网站成为大学生进入职场的基础性平台。部分企业为了吸引求职者关注,会夸大其能提供的薪资水平。特别是这类信息往往会被置顶于相关信息的前列,影响力颇大。这种近似“炒作”的薪资通常与超高的绩效挂钩,并不能代表整个地区和行业的实际水平,但却能够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迷惑性,使他们误以为这是行业的平均薪酬,进而大大提高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和未来薪资的期望,甚至有些不切实际。此外,部分网站发布的对于各个行业的薪资调查报告也是大学生了解就业状况的重要依据。但是,相关调查机构和数据来源不明,计算方法也较为复杂,报告结果往往大幅度高于大学生所理解的工资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误导青年学生,使他们无法客观评估自身的社会价值。长此以往,当他们面对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位时,现实的薪资待遇会与他们的期许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最终选择“有职不入”“有业不就”,继续等待着虚无缥缈的“机遇”与“伯乐”,造成严重的人才资源浪费。

(二)“繁盛”导致的大学生就业观功利化倾向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地区处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领跑地位,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始终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在网络环境中,这一状况被进一步强化,那些商业性网络平台发达地区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青年群体为主要受众的短视频为例,相关内容多是以城市生活展开叙事,聚焦的多是城市的繁华盛景,而对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的题材偏少,有的也多是抒发现实的艰难与辛酸。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大学生将注意力聚焦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对于在偏远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就业产生了普遍的抵触心理。在笔者就网络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调查中发现,首选大中型城市就业的学生达到了75%以上,其中坦诚受到网络信息影响的占到了多数。当然,这与城市能够提供的丰富发展机遇、良好基础设施、便捷公共服务有密切关系[1],但报道角度和量能的差异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然任重道远,一些贫困地区、艰苦行业仍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去拼搏和奉献。网络中呈现的繁华不应该模糊我们对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知,功利化的就业观无法使大学生正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相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会消磨殆尽,对人生道路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三)“过娱”导致的大学生就业观低俗化倾向

就业观在本质上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活动中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在就业过程中所持有的根本观点或价值取向[2],人们所秉持的人生观、价值观会直接作用于就业行为之中,决定着就业的结果。近些年来,众多网络服务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刻意迎合网民需要,不断推出内容繁杂、形式多样的娱乐化平台,网络出现了过度娱乐化氛围。尽管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理解为人们在衣食无虞后对于文化需求的一种释放过程,但这些一味地满足人们感官刺激的网络娱乐,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毫无“营养”可言。相反,其中一些追捧娱乐明星、炒作情感绯闻、宣扬纸醉金迷的内容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有害于他们的思想意识。反映在就业观上,就是这些信息会促使大学生将未来职业生涯只限于情感的欢愉和物质的享受。更有极少部分学生笃信网络中“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神话,妄图不经过艰苦奋斗就想获得成功,就业观严重扭曲。以大学生对“网红”认知的调查为例,尽管大学生群体普遍认为网红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不高,但如果自身条件符合或是有相应机遇,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表示会优先选择“网红”作为自己的就业方向。在进一步访谈中获悉,“网红”在给他们带来快乐的同时,其高知名度和高收入使之成为大学生追逐的榜样,而报效国家和回馈社会并非他们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

(四)“聚拢”导致的大学生就业观跟风化倾向

伴随着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的方向、渠道、方式日益多元化。部分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级政府招录公务员考试成为国家公务人员,实现了自身的就业目标。相应的示范效应在就业群体中不断扩散和加强,大量大学生聚拢于已持续二十余年的大学生“公考”热潮之中。近些年来,这一现象还外溢到了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军队文职人员的岗位。在相关招聘过程中,网络媒体会对职位设置、报考人数、考试难度等进行大量的报道,引发了大学生群体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不可否认,在当前较为复杂的就业环境下,这些岗位意味着稳定的薪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在参与考试的人员中有较高比例的大学生是在忽略了自身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情况下作出的选择,这种缺乏客观自我评价和理性职业规划的决定,反映出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观中的跟风化倾向。“跟风”必然需占用他们大量的精力,会以牺牲理论学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时间和质量为代价,这既违反教育规律,又不符合大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即使成功入职,也有部分人员发现实际的工作内容与之前的理想状况相去甚远,无法实现自身才智与价值,继而出现离职现象。此外,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大量高素质人才“委身”于特定部门,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其他领域的人才供给,加重了行业和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状况。

二、网络境遇下大学生就业观负面化倾向的高校矫正路径

网络情境下大学生就业观出现的负面化倾向是由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网络情境的自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对之策也必然要求从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进行思考。鉴于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域,高校就要从传统就业教育与网络素养培育入手,担负起矫正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责大任。

(一)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

就大学生而言,我国就业形势整体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毕业生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34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人数与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就业压力不断增强。加之我国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整体发展处于低谷,人才需求量相对减少,加剧了某些领域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另一方面,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高新产业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对高素质人才具有较大需求[3],就业前景总体广阔。高校应该利用好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根据本学校的综合情况,对国家就业、择业、创业政策进行充分说明,特别是要借助权威、翔实、丰富的数据资料对具体专业、具体地域、具体层次的大学生就业情况作出客观评价与预判,便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最新就业形势。在此过程中,高校相关部门还要重点关注网络舆论动向,对于大学生高度关注的就业议题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予以回应,防止网络中的虚假信息和不实报道的蔓延传播。对于就业形势的客观认识将有助于大学生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就业形势保持清醒头脑,避免由于认识不清,对形势的错判、误判造成的就业观中的“好高骛远”或是“妄自菲薄”。

(二)指导大学生科学制定职业规划

在对就业观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观和职业规划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普遍认为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能够促使其进行更为科学的职业规划。然而,我们关注到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质量对于就业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要经过对自身能力水平的测试环节,相对客观的评价会使其更为理性地面对就业问题。对网络境遇下就业观出现负面化倾向的大学生进行调查,不难发现他们普遍对自身就业条件认识不清,对就业方向缺乏深入思考。这就提示我们,要想矫正大学生就业观中的负面化倾向就需要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必要的指导。高校应该组织相应力量完善就业创业指导管理系统,将社会招聘信息平台与大学生测评与就业指导系统、创业指导平台、学校就业辅助决策系统等就业相关模块进行整合[4]。以此为支撑,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根据专业能力、家庭状况、发展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对适合的职业和岗位有客观认知,掌握就业主动权。除此之外,高校还要主动地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专门的就业规划师适时地通过网络直播、在线访谈等方式与学生进行直接沟通,进一步解答职业规划中的疑惑和问题,以便他们正确选择就业方向,理性选择就业岗位,自觉摆脱就业观的不良倾向。

(三)引导大学生逐步端正奋斗目标

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中指出:“要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5]这就再一次地指明了,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视野宽广、胸怀大志,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网络境遇下就业观出现负面化倾向的大学生归根到底是他们将自身发展脱离于国家和社会的期待之外,缺乏相应的奉献精神和全局意识的表现。高校应该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教育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奋斗精神的教育,促使他们逐步端正人生奋斗目标。在就业观层面,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一是在大学生低年级阶段,高校要注重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需要进行联系,感悟在国家需要的地方和行业工作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二是在大学高年级阶段,高校则要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向他们宣讲国家面向边远地区、基层岗位、艰苦行业的就业扶持和优惠政策。在支持他们到国家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要领域就业的同时,鼓励和引导他们到国家更为需要的地区和行业进行就业创业,使他们融入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时代大熔炉之中[6]。

(四)辅助大学生有序提高网络素养

相对于其他群体,我国大学生具有极高的网络普及率,呈现出与网络共生共融的态势。网络在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网络境遇中大学生的就业观出现负面化倾向暴露出大学生在获取、选择和利用网络信息的修养与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因而,相关矫正就不可避免地要求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以使他们对于网络信息具有足够的真伪的鉴别力、内涵的感知力和渠道的筛选力。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面向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教育侧重的是科学技术的传播,对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网络伦理道德、网络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必要的认识与有效的手段。在大学生网络应用日益深化的阶段,高校理应将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对相应教育环节进行优化和创新,帮助他们在日益复杂化的网络境遇中把握和应用网络信息[8]。唯有如此,大学生才能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以稳定的情绪、健康的心态、成熟的思维选择就业平台、获取就业信息、把握就业机会,使网络成为他们提高就业质量的技术工具,而不是侵扰他们就业观念的隐秘黑手。

在大学生就业观的培育过程中,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均有各自的角色定位和责任要求。因而,对于大学生就业观负面化倾向的矫正,非某一方面以一己之力所能够完结。正是如此,本文的相关论述也仅仅是笔者对高校在学生就业问题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建议,而问题的最终解决依然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

猜你喜欢

就业观职业规划大学生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之歌
韩国法学教育制度改革与法律职业规划协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