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治理视角下重庆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优化研究

2020-02-25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3期
关键词:重庆市资源农村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一、文化治理与公共文化服务

(一)文化治理。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积淀物,其自身就是一个多元复合体。文化治理源于“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多元参与,是在国家、市场、社会的三维结构框架下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国家、市场与社会互动视角下的国家治理模式。

(二)文化治理中的公共文化服务。我国现行公共文化服务地域广、受众多,需求各异。在多元性上,文化、文化治理、公共文化服务有着不谋而合之处。2019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在着力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文化治理业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内推动力。

二、重庆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成效显著。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庆市紧抓“文旅融合”契机,有效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开发农村文化资源,培育文工队伍。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本到位。自2015年开始,重庆市通过一系列方式,逐步构建了从市、区到乡镇、村社的四级现代化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截至2018年底,重庆市每万人拥有的文化设施面积已超全国平均水平。重庆还非常重视智能建设,通过“互联网 +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搭建智慧文化平台,现已运行“巴渝文化云、群众文化云”等。

2.村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大幅提升。随着各镇、各村的文化类基础设施建设到位,村民的文化生活大幅改善。2018年10月,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将文化资源与地方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村民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融入文旅产品生产,村民的满意度得以进一步提升。

3.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与人才队伍建设初显成效。为推进文化与旅游、农业融合发展,市文旅委出台《重庆市乡村文化乐园评选管理办法》,引导开建一大批特色乡村文化乐园项目。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特色乡村文化乐园80余个,年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在人才培养上,特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县党委政府的考核内容,推动区县党委政府重视公共文化服务。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仍然存在。目前来看,村民的文化生活还有待提升,其惯性文化选择还停留在看电视、刷抖音,高雅或地方特色文化选择比较被动。

1.供需内容失衡。目前来看,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有效对接还有很长的距离。一方面,相较城市,农村居民的诉求不易反馈,直接导致公共文化供需失衡;另一方面,经济是基础,在农村经济支撑能力有限下,时常选择“低成本、易操作”的服务类型,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也就参差不齐。

2.服务角色单一。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部门是绝对的主角,牵头“送”书、“送”电影、“送”演出。村民的文化生活基本类似“饭来张口”。文化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只充当政府的专职配送员,忽视受众需求,实操过程中也常是“吃力不讨好”。

3.配给机制机械。首先,科层制影响下,从市区到农村逐层筛选,最后到达农村的优质资源实质有限。其次,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对接,需要在资源配给的同时有一个“上下来去”的互动过程,目前来看,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没有的。

三、文化治理视角下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平衡“供需内容”,分层分级打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重庆市要充分把握“文旅融合”,发挥旅游产业对文化服务的带动力。参考都市圈划分格局,分层分级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

1.主城核心区。主城区夹杂的农村地区,有着很好的位置优势。一是可由市委有关部门牵头,鼓励美术学院、戏剧学院等创作团队深入农村采风,探索创作都市农村优秀作品。二是可以“政策宣讲”为主线,用公益小品讲政策、方针,志愿服务普法等。三是举办城乡社区文艺联谊大赛,动员村民学习进修。

2.主城都市区。主城都市区主要是区一级行政单位,在区级层面,要切实转变“分羹核心区优秀文化资源,基本依靠市级平台”的状况。用好区级电视网络平台,打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打造区级特色文旅项目,发掘、培育本地文化团队,搭乘近郊旅游的“顺风车”。

3.非都市区县。这一层的农村主要是乡镇,要更强调本土性、针对性,并兼顾经济效益。一要开发策划贴近本地民众需求的活动,尤其是在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二要把握乡村人群特性,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针对居家农民召开乡村运动会、读书会;针对流动打工农民展开技能培训、维权普法等。同时还要对已申请成功的乡村文化乐园适时提档升级。

(二)丰富“服务角色”,多元互动疏通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梗阻

1.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一方面,社会组织中专业性的文化文艺社团、志愿者团队有很好的可挖掘性,政府可以以“合同外包”形式下放服务生产。公益志愿组织也能更深入农村,打通“最后一公里”。同时辅以招标,鼓励文化企事业单位到农村地兴办文化实体,扎根“田间地头”开发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

2.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在文化服务中仍需发挥文化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民众意见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风向标,这里市场的关键就在民意。因此,政府在外包公共文化服务生产以后,就要从“生产文化”转向“管文化”,把目光转向统计分析民众需求上。在需求、评价、反馈之后,供给和需求就大比例对称了。

(三)优化“配给机制”,点-线-面盘活农村公共文化资源

1.设立乡镇文化分拨中心点。在乡镇一级设立文化分拨中心能够对文化资源的有一个简单的宏观调控。可根据行政村数量、常住人口的数量、人口流动情况等可确定服务配送场次。对于同类型演出,也可以实现村与村之间场地、物资、人员的调配。

2.联通村际文化服务共享线。我市各个区县正在努力打造“乡村文化乐园”,在现有的80余个乡村文化乐园之间可拉通共享,一来可以进行资源的共享,加强沟通交流,二来也能有效避免“同质化”,保证地方特色和文旅效益。

3.打造流动性文工服务队伍。打造重庆市农村公共文化的“乌兰牧骑”,创作接地气的小型文艺节目,以“游击队”形式更好地深入农村,盘活农村本土的文化资源,联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点与线,最终形成覆盖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猜你喜欢

重庆市资源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