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小说中的民间新闻传播现象及与邸报新闻传播的比较

2020-02-25马宾汲军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间小说

马宾,汲军

(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明代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一个十分有趣的时期,尹韵公先生将明代的新闻传播比之于植根在优良的环境、充足的养料中的“参天大树”[1]17。明代新闻的主流媒体是邸报,尤其是《万历邸抄》的存在,给学界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范本。邸报的传播是官方新闻在政界与民间的共同传播,当然是以政界为主。但是在明代还存在着一种活跃的民间新闻的传播。所谓民间新闻,是指新闻的内容是出自于百姓的社会生活,是百姓的社会生活的事件反映。民间新闻的资料在明代的史料记载中不多见,却在明代小说中多有记叙。

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最为繁荣的时期。小说与历史之间有一种亲缘关系,使得小说常被称作“野史”“稗史”“史补”“史余”,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把小说视为史学的“外传”和“偏记”,称为“偏记小说”[2];绿天馆主人在《古今小说·叙》(1)《古今小说》即《喻世明言》。中说:“史统散而小说兴”[3]1;笑花主人也在《今古奇观序》中说:“小说者,正史之余也”[4]1,认为小说是“史之支流”。总之,小说与史有密切的关系。以诗论史一直是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以小说来论证历史,尤其是以明清诸多的写实小说来考证当时的历史存在,一直是学界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学者就是根据明代小说如《金瓶梅》《儒林外史》等来研究明代的社会状况的,因此我们也可以根据明代的小说来考察当时的民间新闻状况。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查询发现,研究明代邸报的相关论文30余篇,多从邸报的官方的性质、编撰、发行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明代小说的论文260余篇,没有从新闻角度入手进行研究的,有两篇论文谈及邸报与小说的关系,也是从文学角度研究邸报的内容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对明代小说中有关新闻的故事情节的梳理,勾勒明代民间新闻的发展状况。

一、明代话本小说中的“新闻”现象

明代的民间新闻是非常活跃的,是与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在明代的话本小说中,“新闻”一词几乎随处可见:

从来稀有,亘古新闻。[5]3

这话传出去,个个奇骇,道是新闻。[5]56

片言得妇是奇缘,此等新闻本可传。扭捏无端殊舛错,故将话本与重宣。[5]129

嘉定一县传为新闻。[6]337

石城县把这件事当做新闻,沿街传说。[3]53

止因执意不从,到后生出一段新闻,传说至今。正是:只因一着错,满盘俱是空。[7]147

往往父子夫妻,终身不复相见。其中又有几个散而复合的,民间把作新闻传说。[8]151

学士回家,将这段新闻向夫人说了。夫人亦骇然。于是厚具装奁,约值千金,差当家老姆姆押送唐解元家。从此两家遂为亲戚,往来不绝。至今吴中把此事传作风流话柄。[8]288

(王二与齐氏、尤氏奸事发)此时把这件事当作新闻,哄满一城。[9]106

这些小说中描述的都是民间新闻传播的一些片段,当时新闻的概念与今天的新闻概念有较大差别,富有传奇意味。但在小说《贪欢报》中有一则与今天新闻很相似、各个环节都很完整的民间新闻传播的故事。《贪欢报》初名《欢喜冤家》,西湖隐主人编撰,初刻在明崇祯十三年(1640),清初刻本改名为《贪欢报》,后世又有改名为《艳镜》《三续今古奇观》《欢喜奇观》等的坊刻本。《贪欢报》与《初刻》《二刻》《今古奇观》等明代小说一样,是明代末年的社会写实作品。在《贪欢报》的十三回《两房妻暗中双认错》中,作者讲述了一个故事:两位亡了正妻的财主,在外做生意,由人撺掇,两人将小妾私下交换。但是,两人也很有顾虑:

外人知道就不好了。若是播扬起来,外边路上行人口似碑,一个传两,两个传三,登时传将起来。那卖新文的巴不得有此新事,刊了本儿,街坊一卖,天下都知道了。那时,就将一万两银子去买他不做声,也难了。不若静忍,方是上策。[10]194

当然后来事情还是败露了:

不期那些左右邻居闻知此事,传将起来,笑个不住,有那好事的,顿时做下一首《西江月》词儿道:“相交酒肉朋友,兑换柴米夫妻。暗巧换世应希,喜是小星娼妓。倘是生儿生女,不知谁父谁爷。其中关系岂轻微,为甚逢场作戏。”[10]196

这是值得研究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新闻传播的几个主要环节:首先是有了新闻事实;其后被人知道,作为口头流传出去,越传越广;之后被专职的新闻人——卖新闻者——得知,写将下来,并且通过媒体刊登出来;而后进入市场发行,新闻就流传开来了;最后引起社会反响,引发了社会舆论。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我们今天新闻传播的主要环节在明代的民间新闻中都已经具备。可见明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已经比较成熟了。

二、明代话本小说中的新闻要素

明代话本小说随处可见“新闻”一词的运用,记叙的故事情节表现了民众对新闻的热衷,反映出新闻传播业已基本成熟。用现代新闻学的观点考察,其所呈现的新闻要素是非常全面的。

1.民间新闻的价值观

民间报刊以地方百姓中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以故事的可读性为要,更注重社会道德故事、悲欢离合故事、现世报应或逸闻趣事,等等。

2.民间新闻的受众

明代人的新闻意识很强,新闻进行快速传播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习俗,普通百姓成为民间新闻的主要受众。

这在很多的小说中都有记叙:

朱源又把这些缘繇,备写一封书帖,送与太守,并求究问余党。太守看了,忙出飞签,差人拘那妇人一并听审。扬州城里传遍了这件新闻,又是盗案,又是奸淫事情,有妇人在内,那一个不来观看。[7]758-759

甄希贤回去与合家说了,才晓得当日甄监生死的缘故却因春花,春花又为此缢死,深为骇异。尽道:“虽不干这个方士的事,却也是平日误信此辈,致有此祸也。”六府之人见察院行将文书来,张挂告示,三三两两尽传说甄家这事,乃察院明断,以为新闻。好些好此道的,也不敢妄做了。[6]252

这两篇小说所记载的都是民间新闻的传播,他的受众就是扬州城里的普通百姓,也可以看出明代的百姓对新闻的热衷。

3.民间新闻传播者

民间新闻的传播者就是民间人士了,民间的各式人等都可以进入传播。当然它的主要力量还是文人阶层。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卷二十四《盐官邑老魔魅色 会骸山大士诛邪》中刻画了一个当时的新闻传播人刘德远,刘德远是一个秀才,乃是名家之子,少年饱学,“极是个负气好事的人”。他在会骸山见到了一根幡竿,逼直竖将起来,竿上挂着一件物事,心存疑虑:

他见了这个异事,也是书生心性,心里毕竟要跟寻着一个实实下落。便叫几个家人去,拿了些粗布绳索,做了软梯,带些挠钩、钢叉、木板之类,叫一声道:“有高兴要看的,都随我来。”[5]267

刘秀才终于找到了事实真相,被老道劫持的妇女被解救出来后,刘秀才又到被劫持人家相访。

他书生好奇,只要来问洞中事体备细,去书房里记录新闻,原无他意。[5]269

当然后来刘秀才与被救的女子成全了一段好姻缘。刘秀才是明代典型的新闻人,他身上有新闻人的敏感与好奇,一看到奇异的事情就要寻根问底,也敢于冒险、探险,也有办法去寻求事实真相。同时他的采访意识很强,事后马上采访当事人,并立即撰写新闻。

清代华阳散人《鸳鸯针》中写了一个秀才:

其时学内又有一个秀才,姓周名德,绰号白日鬼。这人虽是秀才,全不事举子业。今日张家,明日李家,串些那白洒肉吃。别人着棋,他在旁边算子斗彩;别人打牌,他插身加一的拈头。终日醉熏熏,吃不厌饱。家里那只锅灶儿,也是多支了的。到那有财热的人家,又会凑趣奉承贩卖新闻。又专一栓通书童俊仆,打听事体,撺掇是非,赚那些没脊骨的银钱。是以秀才家凡有大小事,俱丢不得他的。[10]6-7

周秀才也是明代的新闻人,虽然两个秀才的人品有天壤之别,新闻素质也大不同,但是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对新闻的热衷。由此也可知当时采写新闻的主要还是这些文人学士。但民间新闻采写人与邸报的抄报人是不同的,抄报人是转抄邸报,他当然可以挑选与删节,但他并不是写作,更像是编辑。而民间新闻的传播者在采写当地新闻时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写作。

民间新闻的传播者并不仅限于文人,当时几乎是有新闻意识的百姓都可以进入传播渠道。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卷二十八·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就写了这样的新闻热线人物:

天下只有三般口嘴,极是利害:秀才口,骂遍四方;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且说媒婆口,怎地传遍四方?那做媒的有几句口号:东家走,西家走,两脚奔波气常吼;牵三带四有商量,走进人家不怕狗。前街某,后街某,家家户户皆朋友,相逢先把笑颜开,惯报新闻不待叩。[3]422

媒婆的职业便利,使她们成为特殊的新闻传播者。

在《醒事恒言卷十五·赫大卿遗恨鸳鸯绦》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静真等淫荡尼姑诱骗赫大卿,而后赫大卿病死在庙里。泥瓦匠蒯三到庙里做事,碰巧拣到了赫大卿鸳鸯绦,之后又被赫大卿的妻子看到了,于是赫妻带很多人追到庙里来查看赫大卿的下落。小说中有一段静真尼姑的内心独白:

静真听说,吃这一惊,却也不小!说道:“蒯匠昨日也在这里做生活,如何今日便引人来?却又得知得恁般详细。必定是我庵中有人走漏消息,这奴狗方才去报新闻,不然,由何晓得我们的隐事。”[7]279

可知当时如媒婆、工匠等社会底层的人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也不可能用文字来传播新闻,但是他们或进行新闻报料,或进行口头传播,这些人其实也都进入了民间新闻传播过程中。

4.民间新闻的快速传播

由于明代已经发明了活字排版,当时的印刷速度是十分快捷的,这些都为民间报纸的发行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得新闻的快速传播成为可能。在古吴素庵主人编的《锦香亭》中叙述碧秋的父亲太古刊发寻人启事一事:

(太古)写完,发出去,连夜刊板,刷印了几百张,差了十数个人役,四处去粘贴,差人领了榜文,分头去了。[11]127

虽然说的是发榜文可能更简单些,但也可以看出当时排版印刷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5.民间新闻的写作方式

民间新闻的作者大多是文人,所以新闻的表达与文学的表达是混合的。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陶家翁大雨留宾 蒋震卿片言得妇》中的“片言得妇是奇缘,此等新闻本可传。 扭捏无端殊舛错,故将话本与重宣”[5]120。因为事实过于错综复杂,所以就用话本的方式进行传播了。话本与新闻不同的是更为注重故事性,注重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今天看到的话本绝对不是新闻事实,已经是用了更多虚构、巧合、渲染等文学手段的文学作品了。但我们所看到的话本是在新闻原型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这样的事例在明代的小说中是常见的,也可以说,新闻事实成了话本小说创作的源泉。

在《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中写道:

街坊上听说陈家癞子做亲,把做新闻传说道:“癞蛤蟆也有吃天鹅肉的日子。”又有刻薄的闲汉,编为口号四句:“伯牛命短偏多寿,娇香女儿偏逐臭。红绫被里合欢时,粉花香与脓腥斗。”[7]182

这四句口号是用民间的打油诗来进行新闻概述了。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把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尤其是最为吸引人的新闻点亮出来了。

而在《贪欢报》的十三回《两房妻暗中双认错》中,新闻的形式是一首词《西江月》:

相交酒肉朋友,兑换柴米夫妻。暗巧换世应希,喜是小星娼妓。倘是生儿生女,不知谁父谁爷。其中关系岂轻微,为甚逢场作戏。[9]196

这是用嘲讽词这种文学的方式来表达,虽然新闻要素并不齐全,但是它对事件的发展而可能引出的尴尬的结果进行预测,并对其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批判,评论意识很强。中国文人原本就喜欢用诗词来进行含蓄地讽喻,这也是当时述评性报道的一种特殊的形式了。

6.民间新闻的社会效果

民间新闻是对官员品德进行监督的工具。如《醒世恒言卷三十三·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的引子中讲述了一个故事,魏书生与妻子在信中开了个玩笑,说是在京城中娶了小老婆,妻子回信说:“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一个小老公,早晚同赴京师也。”结果书信被同僚看到了,传了出去,于是,有人“将这桩事只当做风闻言事的一个小小新闻,奏上一本,说这魏生年少不检,不宜居清要之职,降处外任。魏生懊恨无及。后来毕竟做官蹭蹬不起,把锦片也似一段美前程,等闲放过去了”[7]677-678。魏生的失败是由于一封与妻子戏噱的不符合当时对官员道德规范要求的书信,可见当时朝廷官员也会利用民间新闻的力量,对官员的品德进行监督。而“民抄董宦”的历史史实,体现了明代民间新闻传播的巨大力量,在公众舆论的煽动下,愤怒的民众对董其昌宅地进行了洗劫。

民间新闻也是民众本身对道德规范遵守的一种监督。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李克让竟达空函 刘元普双生贵子》中记述:从不曾生育的年已七十的刘元普由于行善积德,梦到被天庭上帝赐儿增寿,随即其四十岁的夫人王氏生下一个孩儿。此事便传遍洛阳一城,把做新闻传说。百姓们编出四句口号道:“刺史生来有奇骨,为人专好积阴骘。嫁了裴女换刘儿,养得头生做七十。”[5]225用刘元普的事实来进行行善积德有好报的因果报应观念的宣传,这在百姓中形成了很大的反响,宣传卓有成效。

又如《醒世恒言卷十九·白玉娘忍苦成夫》中写到,吃尽辛苦而遵从妇德的白玉娘的事情传开来,“兴元府官,不敢怠慢,准备衣服礼物,香车细辇,笙肃鼓乐,又取两个丫鬟伏侍,同了僚属,亲到昙花庵来礼请。 那时满城人家尽皆晓得,当做一件新闻。扶老挈幼,争来观看”[7]372。这是对恪尽妇道的白玉娘的赞赏,也是明代的民间新闻的重要功能,具有很强的社会道德约束力,是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但它与文学不同的是,它并不是一种泛指,它批评的对象是实在的,事件是真实的。

三、民间新闻传播与邸报新闻传播的差异比较

明代话本小说所呈现的,毕竟是在明代市民阶层流通的民间新闻传播,它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利益与观点,与当时的主流媒体、由朝廷主办的邸报的新闻传播还是有很大差别。

1.在新闻价值观方面

邸报原本就是朝廷政治机器的一部分,它主要的信息是由通政司与六科编辑发布的,因此更注重于重大的政治事件,主要刊登的是全国尤其是朝廷的重大新闻或公文,如皇帝诏书、官场人事变动、重要政策的出台、国事等等,着眼点为政治、军事、灾变等新闻。虽然邸报中也有情节生动的社会故事,但都是在全国很有影响的、与政治密切相关的社会重大事件。可以说,邸报更注重的是新闻的重要性、显著性价值。民间新闻则以社会新闻为主,更注重的是新闻的接近性、趣味性价值。

2.在受众方面

因为邸报是政治机器的一部分,所以其受众大多为官员及对政治有兴趣的地方缙绅等。民间新闻的受众则主要是普通市民阶层。

3.在传播者方面

邸报主要新闻来源与新闻制作者是朝廷与官府,它的传播也主要由官方进行。当然,由于民间有抄报房进行转抄,官方与民间相结合,因此邸报是以官方传播为主、民间传播为辅的方式传播的。而民间新闻的传播者就是民间人士。

4.在传播速度方面

邸报由于是至上而下、按部就班地进行传播,虽然也努力提高时效性,但由于朝廷有相应的检查制度,而且程序也多,传播速度自然受限制。而明代对民间新闻的管理并没有邸报严格(明代的刻书业的发达,也可为例证),民间新闻更讲求时效性,因此它的传播速度比邸报快。

5.在新闻写作形式方面

邸报的形式比较规范,如皇帝的诏书,朝廷的公文等,都有比较规范的格式。就是一些新闻事实,也是用记实的方式来写的。民间新闻则没有定规的表达方式,与文学相混杂,文学的表达方式远比新闻丰富,因此明代民间新闻的表达方式是十分丰富与灵活的,它比官方新闻更加生动形象,更有可读性,但多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为代价。

6.在社会效果方面

邸报是由上而下的,重视的是政治效果,主要功能是向特定受众传达信息,使特定受众有所知情,从而对朝政更能审时度势地顺应。而民间报刊则不然,它最为重要的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宣传,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舆论监督的公器。这种情况在明代小说中并不鲜见。

四、结语

以邸报为代表的官方新闻传播,传播官场政治信息,多使用公文文体、偏重以严谨的史笔纪实,受众多为官员或者与官场关系密切的文人或地方名流,传播速度较慢,政治指向性更强,官方色彩浓厚。而明代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民间新闻传播,更类似于现代的新闻传播,它来源于民间,关注市民的日常生活,注重可读性与时效性,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既是对社会事件的记录,同时也对社会产生影响。它与邸报,共同构建了明代的新闻体系,是明代新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小说丰富的新闻及新闻传播的材料,真实再现了明代新闻在民间活跃、传播的状况,成为我们全面系统研究明代新闻体系重要素材,对中国明代新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更进一步深入发掘。

猜你喜欢

民间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private’ parenting goes public
民间妙联撷趣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