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驱动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2020-02-25莉,李彪,孙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创新型就业指导毕业生

高 莉,李 彪,孙 雪

宿州学院 1.教务处;2.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要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及意识的培养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尝试在创新创业驱动下构建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及市场需求,调整及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构建[1]。通过调查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趋势主要体现在:首先,大学生思维灵活,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且创新能力较强,通过创新创业大赛,能够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既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检验,同时更是创新意识培养的成果[2]。其次,高校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开设、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创新创业平台的开发应用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最后,良好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是关键,特别是刚毕业大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及抗挫折能力,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教训。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但一些用人单位却难以招聘到优秀人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本文尝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驱动,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满足市场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1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模式应朝着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实践平台不断增多,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及就业质量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国家“顶层设计”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培养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了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创新型发展战略,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需要高校不断探索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做出应有贡献[3]。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拓宽了就业渠道[4]。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2020年6月,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尤为严峻。如何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竞争力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及解决的问题。以往的教学着重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缺少有效的就业指导,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偏低。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兴起,对人才需求更加多元化,教育部提出不断深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等,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效缓解就业难题及就业压力。

(3)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就业观念的合理转变。科技的发展改变着人对事物的认识,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便利,范围更加广泛。当代大学生注重个性化的发展,对于就业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再单纯地追求稳定的工作,更喜欢自由、灵活的工作环境,更加倾向于新兴职业,比如网络远程教育、AI智能、电商等,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看待问题更加多角度化,更加能够突破常规,就业观念的转变更加有利于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5]。

2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1)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融合度不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需要融入“双创”教育,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改变,就业指导工作应围绕着创新型人才培养而改革,两者相辅相成,交叉融合[6]。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两者融合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相对独立,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教育结合度较小,与实践环节脱节,不利于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同时,缺少专职、高素质的师资,难以满足创新创业课程需求,无法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示范及引领作用,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带来阻力。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形势严峻。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势必引起高校就业指导制度的改革。进入21世纪,培养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专业人才的就业指导模式逐步发展及成熟起来,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培养了一批批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科技人才,但是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育理念的滞后,与专业课程结合度较差,创新创业教育所依托的实践平台单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导致课程开设形式化严重,缺乏就业危机意识,认识不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等,给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重重压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形势严峻。

3 创新创业驱动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问题

(1)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需要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保障。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专业任课教师同样需要在日常的专业课教学工作中融入创新教育,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问题意识是人类发展及社会进步所必需的思维形式,只有具备问题意识,才能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能力[7]。

(2)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此激发国人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激情,实现精神层次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就业形势严峻日益突出,如何破解就业难题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大学毕业生期望值过高、看待问题角度单一,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抗挫折能力差,往往追求稳定的工作,就业观念传统且保守,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面对当前就业压力,大学生应该重视健康的独立人格培养,充分挖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批判意识的培养不可或缺,就业观念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范围,创新促进创业就业,创业就业反哺创新,两者相辅相成、良性发展。

(3)充分发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应用,增强就业竞争力。实践平台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为有效的形式,比如,校内创业实训基地的建立,可结合专业特点,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同时,鼓励创新创业项目的申请,对于立项项目给予场所、技术指导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参与各种创新创业竞赛,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情况,促进产品或者技术的孵化、转化。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就业论坛、创业就业博览会、大学生创业班等,拓宽创新创业思维和途径[8]。

4 创新创业驱动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

(1)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保障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是组织机构的保障。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创新创业教研室,吸收优秀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老师参与进来,为学校就业创业系统的有效开展出谋划策;其次是制度文件的保障。保证就业指导工作有理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充分调研,探索就业指导工作改革之路;最后是奖惩机制的建立。高校应为创业就业指导教师提供进修、培训、深造学习的机会,给予项目的支持等,充分激发就业指导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2)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满足就业指导工作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方式难以迎合新时代大学生多元化的特点,高校必须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结合专业特点,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比如,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对事物的分析更加细致、更加实际,同样,利用大数据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专业就业情况进行精准化帮扶及定位,通过构建大学生基础数据库,分析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的帮扶与指导。同时,结合专业就业情况分析,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专业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工资待遇、工作性质等,明确毕业生就业方向及前景,对低年级同学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促使其及时调整学习思路,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模式渗入到各行各业,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就业指导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海量数据、最新信息、及时性等特点,让就业指导工作者及大学生获取即时信息,拓展思维,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就业指导工作者提供创新型的就业指导服务。

(3)转变就业指导工作思路,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为了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要求,转变就业指导工作思路,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优化和完善,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资源,及时推送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心理咨询等信息,做到“线上+线下”精准化帮扶,调整就业指导教育教学模式,将就业指导服务提前化。适时开展模拟面试、简历撰写、创业计划书撰写、创业者进校园等活动,提前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升就业竞争力。

5 结 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创新。通过健全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就业指导工作、转变就业指导工作思路等,不断提升和优化就业指导服务质量。要充分认识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及时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突变及经济下滑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献策献力。

猜你喜欢

创新型就业指导毕业生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