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抢抓最大机遇 助力动能转换

2020-02-24孙彬益孙文鹏

生产力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动能甘肃机遇

孙彬益,孙文鹏

(1.甘肃农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2.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019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继6 年之后第三次踏上陇原大地视察时强调:“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要找准发力点,加强和沿线省份和国家开展实质性、多领域合作,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项并进的开放新格局。”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指明了甘肃发展千年不遇的重大机遇,提出了发力支点,指出了合作对象,明确了开放内容。充分显示了大国领袖的远见卓识和宏大气魄,具有极强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可操作性,是指导新时代甘肃抢抓机遇、转换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什么是“最大机遇”与“动能转换”

所谓“机遇”,也叫时遇,一般是指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大机遇”是大时遇,就是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最大机遇”是最大时遇,也就是最有利的条件和环境。所谓“动能”,就是物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决定于物体的质量与运动的速度。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具有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具有的动能越大。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上,是指GDP 相同或相近的国家(地区),发展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发展速度相同或相近的国家(地区),GDP 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旧动能”是指传统动能,也就是利用传统模式经营的一、二、三产业,既包括“两高一剩”产业,也包括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下降的对外贸易。“新动能”是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旧动能转换”是说“新动能”与“旧动能”是相对的、动态发展的,“旧动能”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发展效率与质量,可以转换为“新动能”;“新动能”随着时代发展、技术革新也将衰落成“旧动能”,因此需要持续进行升级改造,创新出更大的动能。

那么“最大机遇”和“新旧动能转换”之间是一种怎么样的逻辑关系呢?“最大机遇”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前提,“新旧动能转换”是“最大机遇”的充分利用。“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最大机遇”,“最大机遇”成就“新旧动能转换”;反过来“最大机遇”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新旧动能转换”创造“最大机遇”。两者互为因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辩证的统一。

二、为什么是“最大机遇”

甘肃是张骞凿开西域大门的通道,它把原本连在一起的北方匈奴与西域各国(部落)隔开,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从此走上了千年渐进的兴盛之路。宋朝以来河西走廊被匈奴抢占,东西方国际陆路贸易基本中断,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千年渐退的衰败之途。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以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和巨大魄力,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向西发展新的伟大征程。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处于“丝绸之路”黄金段上的甘肃应该如何“发力”?西部大开放我们没有多少机遇可抓,资源型枯竭已然使这个早在上世纪50 年代重点开发的省份陷入窘境。“一带一路”建设机遇遽然而至,甘肃能否奋起抢抓?新时代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高质量发展既是最大机遇,又是发展动能。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前苏联援建的16 个重大项目和中苏交恶后的三线建设使甘肃抓住了时代的需要,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上的陇原大地就更是天造地设的机遇。

三、都有哪些“最大机遇”

(一)“一带一路”建设6 年来取得的成就为甘肃高质量发展架设了轨道

从2013—2018 年,“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创造就业机会24.4 万个,累计税收超过20 亿美元,同时成立对外经贸合作区82 个。截至2018 年底,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 亿美元,为“一带一路”国家增加就业岗位100 万人以上。2019 年1—8 月,中国企业在53 个沿线国家投资约90 亿美元,中国企业与61 个沿线国总共签署3 884 份合同,总数额达778 亿美元。截止2019 年10 月,中国已同137 个国家和30 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97 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据了解,“一带一路”贸易和交通等项目将帮助近4 000 万人脱贫,为全球脱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一大批铁路、公路、航空和油气运输线路联通,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突破14 000 列,亚吉铁路开通运营,雅万高铁开工建设,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合作项目3 条生产线提前竣工,冰上丝路将穿越北极,巴基斯坦最大水电站首台机组实现并网发电,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竣工,阿联酋阿布扎比码头、马来西亚关丹深水港码头正式开港。我国与83 个国家签署贸易畅通协议,并与沿线54 个国家、地区签署税收协定。“一带一路”建设融资方式也由EPC 模式向“投资+施工+运营”的BOT、PPP 模式转变。通过亚投行、丝路基金、产业基金、地方基金以及与其他国家组建联合基金,截至2018 年底,丝路基金签约19 项,承诺投资70 亿美元,支持项目涉及总金额800 亿美元,亚投行成员国达到93 个。我国还与61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1 023 对友好城市,在“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了17 个国家文化中心、173 所孔子学院、184 个孔子课堂。与沿线国家联合开展了25 个科研项目。总体预测,6 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将推动全球经济增速增加0.4~0.6 个百分点。

6 年来甘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实际投资44.8 亿美元;在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实际投资项目18 项、投资额7 060 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34 亿美元,在外人员1 663 人。甘肃横跨中国西北,古老的丝绸之路在境内蜿蜒1 600余公里,具有资源能源富集、历史文化厚重、产业基础良好、枢纽地位突出、集输优势显著等特色优势。甘肃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外开放步伐越来越快,建设速度和成效逐步显现。

(二)党中央和总书记的关怀为甘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治优势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非常重视甘肃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特殊关怀。习近平总书记3次到甘肃视察,4 次对甘肃做出重要讲话,极大提振了甘肃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要充分认识总书记考察调研甘肃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精髓要义,牢牢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要求,化作引领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优势,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用心用情感悟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抓好学习、贯彻和落实,切实把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信仰,把总书记指示要求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动力,把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造福人民的务实举措,坚决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同心共筑中国梦,争先进位谋出彩。以扎实作风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折不扣落实落细落地。

(三)新技术变革为甘肃高质量发展搭建了平台

继纳米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认知科学之后,整个科技领域革命性变革已经到来。这是一次新的科技革命,不仅推动着人类整体认识能力的飞跃,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将有更大进展,而且使社会生产力发展跃进到一个崭新的质的阶段,使21 世纪先进生产力发展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新产业革命将带来新的经济形态,这将是资源节约型的绿色经济形态。新科技革命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主导力量,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这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一机遇,将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我们知道,贵州利用大数据发展数字经济并很快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甘肃怎样利用新科技革命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不仅仅是对思维的考量,更需要拿出实实在在办法来。

(四)“一带一路”共建为甘肃形成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融合辐射的“火风鼎”效应提供了机遇

独特的地缘优势、从古至今丰富的与中西亚经贸交流的经验,将会为甘肃省经济发展插上翅膀,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最大受益者。甘肃主动作为,放飞梦想的机会来了。我们要超前谋划,在文化旅游、交通枢纽、信息技术、生态产业、物流中心、科研高地等方面主动发力,抢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和沿线国家丰富的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有色金属、石油冶炼以及产品加工基地,转型升级现有的重工业,不再建设新的冶炼厂、化工厂和有色金属加工厂,保住绿水青山。充分发掘甘肃秀美山川的省情优势,讲好甘肃故事,传播甘肃正能量,吸引更多资本来甘投资创业,拉动甘肃动能转换。形成产业集群,产生洼地效应,释放“火风鼎”能量,做共建“一带一路”的先行者、引领者、受益者。一是不断强化共建“一带一路”重要性的认识,大幅度扩大“一带一路”所带来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空间,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省外以及国外资本加大对甘肃的投入。二是在产业规划上因地制宜制定适合长远发展的产业政策,用相对优越的人才吸引条件,广泛吸纳来自全球的人才。三是加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构建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战略平台。四是重点推进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经济新增长极、人文交流合作、战略平台建设等六大工程。五是进一步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合作,合作领域包括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新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五)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为甘肃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

2019 年9 月18 日,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甘肃地处西北内陆,有两个国家级生态保护区。一个是祁连山区,其高大的山体挡住了北方沙漠的南侵,也挡住了来自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进,形成了北方庞大的水源涵养区;一个是黄河,在甘肃境内,黄河干流流经甘南、临夏、兰州、白银4 个州市,黄河甘肃段干流全长913 公里,占干流河道总长度的16.7%,甘肃境内黄河流域大支流有湟水、庄浪河、大夏河、洮河、祖厉河、渭河、泾河。这两个国家级生态保护区严格意义上讲都不是甘肃的而是中国的,甘肃承担着中国西部生态保护的历史重任,把这两个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好,就为全国做出了贡献。

“保护”是建设“幸福河”的根本前提,“治理”是建设“幸福河”的基础保障,“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幸福河”的必由之路。三者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保护”是为了“治理”,“治理”是为了“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为了建设“幸福河”。“保护”要按照黄河水体运动的规律办事,河道是“水往低处流”自然形成的,不能人为改变路径。前几年有些地方填河造田、毁堤建房,给黄河保护和治理形成了威胁;有些地方滥建污染源,黄河水污染严重。新形势下,一定要拿出刚性措施,该恢复的恢复,该重建的重建,该整顿的整顿,还黄河流域一个“绿水青山”。总书记指出:“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甘肃有很多短板,主要在“三保障+饮水”方面,所以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甘肃这样深度贫困地区来说无疑是重大机遇,要补短板强弱项,迎头赶上小康路。总书记要求:“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对甘肃而言,一个是保证黄河水量不减,为下游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另一个是水土保护,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不是甘肃河,要有全国一盘棋意识,保护好黄河,甘肃承担着国家任务。

四、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一带一路”共建的过程,也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过程。对甘肃来说,我们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但同时我们也面临严重的挑战。从国际来看,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的世界秩序正在坍塌,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人民币国际化与美元霸权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资本有可能随着货币的消失而消失,生产方式也将随着3D 打印机的普及而改变,人类即将跨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每一个国家也都将站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同一起跑线上,比的不再是霸凌与欺压,而是谁先迈入这个时代。美国把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对“一带一路”倡议横加指责甚至围堵,目的是保住自己的霸权地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积极而又客观地宣传好“一带一路”的功能与作用,让世界明白我们的意图。首先,对于中美政治、经济摩擦,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取得斗争的最后胜利。其次,争取更多国家特别是欧美以及印度等国家支持“一带一路”倡议,避免其对周边国家产生负面效应,形成共建“一带一路”良好局面。最后,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存在的“中国威胁论”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既要求中国企业遵守国际惯例和当地国法律,也要加强与沿线国家各政党的交流,讲好讲准“一带一路”政策与理念,减少误解。

从国内来看,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现实影响,以互联网经济、网络配送、远程医疗、线上教育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异军突起,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是势不可挡。二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缺乏权威的评估体系,要组织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或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并尽快研究出台科学规范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防止走“粗放式发展”“低成本扩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建设的老路子。三是民营经济参与严重不足,原因一个是资金缺乏,一个是技术缺乏,最主要的是信心缺乏,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心存疑虑,政府要鼓励并出台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这是促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项之一。四是投融资机制不健全。“一带一路”项目如何开展可行性研究和评估,投融资贷款如何规避风险,如何防止不可行项目投产、防止沿线国家贷款额度超限等问题,是提高投融资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质量的关键,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已有国际金融机构的经验,降低投资风险,提高防控能力。

五、最大出路是什么

未来10 年,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在其推动下,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将再次带给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技术成为各国占据制高点的重要争夺对象。只有在科技开放中占据优势,掌握推动科技革命的核心领域,才有希望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掌握主动、抵御风险、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将进一步打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资源、环境、市场的新空间,将克服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市场饱和形成的工业危机,从而把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到一个历史的新阶段。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有效应对下行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动能转换的条件不同,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相比基础较好的省份,甘肃的最大短板是基础设施落后,最大隐忧是资源性枯竭,最大瓶颈是粗放型发展,最大制约是习惯性思维。抓住机遇需要理念,也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会在新发展理念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破题动能转换离不开对治理节奏更精准的把握,离不开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精准的发力。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统筹。这就要求我们时刻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新旧动能转换,在改造升级传统动能时注意发掘其中蕴藏的新的生命力,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时及时根据技术前沿调整方向。一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向西为主、多项并进”重要指示精神,优化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增加特色农业发展权重,调整轻重工业发展比例,优化服务业提质增效比重,构建科学合理的共建“一带一路”产业结构,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和出口创汇新格局。二是彰显“甘肃秀美山川”“黄河之滨也很美”品牌效益,大力发展甘肃特色文旅产业。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充分利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这一国家级品牌,做大做强甘肃文化产业、文化旅游,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甘肃观光旅游、文化交流,碰撞并孕育出更多的经济增长极。三是加快“兰白核心经济区”等中心城市建设,着实推进兰白一体化。总书记要求我们“找准发力点”,兰白核心经济区就是甘肃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要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质量,形成产业集群,把兰白核心经济区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发力点”,建设成为西北交通枢纽和向西发展的国际物流中心,在甘肃省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四是创新发展思路,支持线上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动能转换。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新经济新业态,培育新动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线上经济,推动新零售业的形成和壮大。根据新冠疫情后期经济发展研判,快速调整适应市场,避免被淘汰;积极推动线上配送、互联网医疗、网上课堂等新经济、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与此同时,鼓励大学生、新一代农民工线上创业,吸纳更多就业者。进一步调整医药产业发展思路和战略,实施中药材、中药和中医“三位一体”同步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中药和中医,把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生物疫苗作为甘肃独特高新技术产业,特事特办。五是充分利用政治优势,自己发力、干部给力、中央助力,凝练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国家最大支持,在国家中心城市、自由贸易区、国家科学中心、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等方面发挥更大想象力,做以前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解决一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推动甘肃新旧动能快速转换,搭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快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动能甘肃机遇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RCEP与房地产机遇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