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桥”背景下平谷大桃产业结构优化策略研究

2020-02-24崔乾慧孙笑浓

生产力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平谷区平谷农户

崔乾慧,孙笑浓,申 强

(1.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193;2.北京农学院 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北京 102206)

一、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国家先后颁布各项条例推动发展特色产业、健全农产品产销衔接机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产业的质量可以主要由四个维度构成:要素质量、产业水平、产品质量、产业组织状态。从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提升角度、涉农企业管理优化角度、种植技术推广角度、农产品质量提高角度思考农业产业发展对策,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

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提供给侧质量,又要了解需求侧信息。从供给侧角度,农业市场价格不确定性、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确定性导致农产品交易和监督成本增加。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农户不惜加大化肥使用量,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农业面临产能透支的风险。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农民无法有效地获取市场信息,只有当销售难、竞争实力不足时,才会考虑更新大桃品种和种植技术[2]。农业产业链片段化、分割化,加重了供需结构落后、资源配置困难等问题,农民面临“留在农业可怜(生产经营损失严重),逃离农业可惜(损失较大的成本)”风险[3]。

从需求侧角度,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对农业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降低交易成本、发展信息技术、变革经营制度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力[4]。产业关联度较低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因素,平谷大桃无法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无法满足农民收入预期,社会各界不得不探索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农业产业融合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5],是实现农业科学化和智能化的必要条件[6]。

平谷依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历经40年的发展,成为全国大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以及世界种植面积最大的桃园。平谷大桃产业面临大桃品种缺乏竞争力、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发展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7]。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平谷区政府建设“生态桥”工程,将平谷本地的桃枝废弃物收集后经过粗粉、加工,与畜禽类粪便有效配比制成肥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土壤结构改善,提升平谷大桃品质。依托“生态桥”工程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了大桃生产成本,缓解了政府治理压力,推动了大桃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二、平谷大桃产业发展瓶颈分析

本研究结合平谷大桃产业发展现状,在对当地农户、企业、政府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分析平谷大桃产业发展瓶颈。

(一)经营主体接受有限,产业技术推广受阻

平谷区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超过20 万人,占平谷区常住人口60%左右。其中,80%以上规模农户从事农业的家庭人口年龄在41~65 岁之间,老龄化问题严重。从教育程度上看,85%以上农户为初中及以下学历①资料来源:平谷区统计局。,规模农户文化水平有待提升。

规模农户面临老龄化、文化程度较低问题,对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农业发展模式接受程度较低,农户大多以经验式种植方式耕作,未充分考虑对土壤结构的保护,不加节制地使用化肥、喷洒农药,导致土壤硬化,大桃产量受到影响。从事农业尤其是经营规模农业的人口年纪较大。虽然政府举办多场种植技术培训会,但是因为农户积极性不高,参与人数较少,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受阻。

(二)大桃品种有待优化,产业竞争优势不强

大桃种植已成为平谷区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区共有22 万亩桃园,共218 个品种。从3 月至10月底均有鲜桃上市,近五年在平谷区大桃产量占平谷区水果总产量80%以上,但是该年大桃销售总收入仅为11.43 亿元,每吨桃平均售价不到5 元。

市场上的品种,如:阳山水蜜桃、大荔县油蟠桃等,行情好的时候每斤价格超过10 元,产量高、果皮薄、口感好、保鲜期长,是平谷大桃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大桃作为平谷区主要的农产品,优化大桃品种结构对于平谷区经济发展、生态发展有重要作用。随着市场对于大桃品质、口感的要求日渐更新,平谷大桃产业发展不仅要思考提高产量的方法,还需要解决大桃品种竞争力不足问题,取得长期竞争优势。

(三)技术服务覆盖有限,产业融合有待加强

平谷区发展大桃产业初具规模优势,但是种植技术不完善、种植信息掌握不足,导致产业发展步伐缓慢。在“生态桥”工程背景下,平谷区政府开展培训会、专家问诊等活动,为大桃种植户提供配套的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指导农户从事农业生产。

平谷区政府颁布多项政策吸引创办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入驻,发挥多元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是现有的技术服务主要集中于资源化利用、大桃销售、田间种植技术推广方面,对农户的前端引导不足,如:农户需自行购买种苗、选育大桃品种,由于农户专业知识欠缺,农户在育苗环节常常上当受骗,耗费大量的资金、时间成本。政府对育苗环节、农技推广环节扶持力度不足,导致农户面临较大的生产压力。

三、存在问题

平谷有22 万亩桃园,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由于缺乏品种选取经验、缺乏种植技术引导、过量自然资源消耗等问题,经营成本较高,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同时,产销信息不对称、农业产业价值链较短等问题,导致平谷大桃附加值较低,影响平谷大桃产业长期发展。

(一)品种选取问题

平谷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大桃上市时间较晚,供应周期较短。平谷大桃的外观虽已基本达标,但品质、品种与市场差距较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大久保品种很出名,但是市场存在以次充好现象,对于农产品品牌建立有负面影响。

在品种选取方面,虽然平谷大桃品种较多,但是实际栽种的品种较少,再加上市场信息了解不足、大桃品种选取存在问题,平谷大桃在口味、质量方面仍很大的提升空间。平谷大桃同质化现象严重,果农缺乏经验和技术,认为什么品种贵就发展什么品种。

2019 年平谷大桃批发价格仅为1.5 元/ 斤,为提高收益,农户急需更换种植的大桃品种。大多农户采用线上方式购买桃苗,再对桃苗进行三年左右培育,在此期间农民几乎没有收益。部分果农选择早熟品种抢占市场,早熟品种对成熟季节上市的品种价格有一定负面影响,导致优质的品种无法实现预期的价格收益。

(二)种植技术问题

桃树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然而农户缺乏专业的种植知识,对氮、磷、钾含量把控不足,再加上大桃种植、管理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极低,对农药、化肥投入监管不当,平谷大桃产业面临果园品种混杂、质量追溯体系缺失、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问题。

从大桃供给角度分析,平谷大桃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高品质大桃比重不高,造成市场供求矛盾,平谷大桃无法有效适应市场需求,大桃产业发展受到影响。科研院校针对农产品种植进行大量研究,但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大桃产业提升不足。

从资源消耗角度分析,种植户分散化种植、粗放式管理,耗费大量水资源。桃树种植的萌芽期、开发期、膨大期需要较多水分,而成熟期需要对水分严格控制,防止品质受到影响。如何在节约资源的情况下实现发展,成为平谷大桃产业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

(三)农业产业链延伸问题

平谷区从事大桃种植的农户面临老龄化问题,精力、素质、判断能力有限、议价能力较低,使农户在品种选择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经常发生上当受骗现象。很多桃农种植两三年后才发现品种质量问题,耗费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从事农业人口数量越来越少,大多数青壮年农村人口不愿在家种地,只剩年老的一代继续从事大桃生产。年长的农户在种植过程中过多依赖以往的种植经验,缺乏固定的种植标准,导致平谷大桃品种创新、技术创新不足,制约大桃产业发展。

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平谷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吸引诸多游客驻足,每年农业观光园、民宿旅游为平谷带来一定收益,部分大桃被游客采摘带走,对于农产品有一定消化作用。但是受到大桃品质限制,吸引的游客数量有限,再加上产业融合程度较低,游客停留的时间较短,创造的经济效益有限,大桃产业附加值仍有待提升。

四、平谷大桃产业优化路径

本研究针对平谷区大桃品种选取、育种困难,种植技术不完善、产销不对接、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为平谷区大桃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策略。

(一)调整大桃品种结构,提升大桃产品品质

获得较大市场份额,需要优质的大桃品种、有竞争力的大桃品质、有影响力的大桃品牌。现有平谷大桃品种存在贮存时间短、成熟期晚,再加上平谷大桃保鲜期较短、市场覆盖率低、产业发展速度较慢等因素制约,产业发展不足。减小平谷大桃发展环境、区位等因素制约,调整大桃品种结构,优化大桃产业发展战略,发展高质量的大桃产业,开拓大桃产业新市场。

(二)依托“生态桥”项目,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提高产业竞争力,需要合理进行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有效的产业化组织形式[8]。经过多年的耕作和总结,学术界各方提出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可持续农业等概念,它们的名称和内涵不尽相同,但都反映了适应时代变革和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依托“生态桥”工程,实现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打造大桃产业新空间。

(三)强化技术服务支撑,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缺乏完整的技术服务体系制约了大桃产业质量提升,农户在培育、生产、价格、销售等环节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资本后,收益提升效率不足。落实各方责任,加快农业科技改革创新,强化技术服务支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确保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构建大桃产业新业态。

(四)推动三产有机融合,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9]。市场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市场风险日渐提高,传统、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缺乏有效的竞争力,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三产融合机制,塑造产业发展新模式,创造大桃产业新动能。

五、对策建议

本研究结合平谷大桃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瓶颈、优化路径,针对平谷大桃产业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与意见,推动平谷大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依托龙头企业,优化大桃品种结构

处理农户自身能力不足问题,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鼓励合作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小农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承担大量的种植风险,龙头企业有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抗风险能力较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议发挥龙头企业主导作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结合平谷区土壤结构和气候特性,引入优质品种并在全区推广。采用“零投入换取优质品种”的运行机制,为农户提供高质量的桃苗,农户向合作社缴纳少量资金,合作社每年退还农户一部分,分几年退还完毕。合作社也可以通过农户提供的资金获取更加优质的品种、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实现农户与合作社双赢局面。

龙头企业要与科研院校实现合作发展,在服务模式方面,形成实地指导、线上咨询结合的模式;在服务内容方面,完善种植技术、病虫防治、施肥打药、品种引进等配套技术。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配套服务,为农户种植提供便利。

(二)培育育树工厂,缩短农户育苗周期

为消除农业生产育种面临的问题,建议发展桃树品种培育基地,从全国各地收集高质量的桃树品种,由种苗企业和育树工厂负责苗种培育,简化育种程序,降低农户育苗风险,缩短桃树种植的空档期。

在育树工厂建设方面,面对桃树病虫害问题,建议发展生物防治新形势,在桃园周围种植芳香植物、花椒、艾草。艾草在生长的过程中可以起驱虫的作用,长成后烧制艾草可以达到再次驱虫的作用,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发展育树工厂,为农户选取高质量品种桃苗提供良好的场所,对大桃种植有示范作用。为大桃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质量保障,降低了种植风险,创造了更大的溢出效应,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提质提量。

(三)发展种养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化解平谷大桃增产不增收矛盾,要贯彻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方针,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议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总结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并通过“种”“养”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

建议改变过去“费水型”农业生产方式,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节水农业。推行分层养殖,将池塘修建成带有梯度的河道,井水抽取出来经过三道养殖程序,再流向桃树种植。最开始抽出来的水用于冷水鱼养殖,第二道水用于鲤鱼、草鱼养殖,第三道水用于龙虾类养殖,当微生物富集到一定程度时,用于第四道桃树种植,并且实现一体化生产运作。

生态农业是形成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种养一体化的先进模式。发展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可以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激发农户内生动力,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保障生态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种养旅相结合,提升桃产业附加值

应对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品牌影响力小、农产品附加值小等问题,要丰富旅游形式,依靠农业体验活动、民宿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建议选取地理位置优越,水文条件较好的村镇,修建“活的桃树博物馆”,在河道两侧种植桃树,供游客驾车观赏,丰富现有的旅游形式。

依托“平谷大桃”品牌,借助“国际桃花烟花节”“平谷金秋采摘节”等活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邀请游客游园赏花,在桃子丰收时节举办“观果”“品鉴会”等活动,依托“一桃带多果”推广平谷大桃品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完善旅游周边配套,提高农民收入。

发展当地种植、养殖、旅游业,将过去“2 小时游玩”逐渐发展成为“48 小时沉浸式旅游”,依靠政府的力量帮助宣传平谷大桃品牌,拓宽平谷大桃产业发展市场提升大桃产业附加值。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农户环保意识,激发农户发展活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平谷区平谷农户
平谷区总工会扎实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平谷区总工会 围绕中心 精准服务职工群体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平谷区总工会 争做“文明平谷人”,助力平谷创城活动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北京平谷举行“甜桃王”擂台赛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生态公路 平谷“绿”动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慢性病控制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