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传播模式下大学生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路径研究

2020-02-24王妍

视听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安全观总体国家

□王妍

一、湿传播与总体国家安全观

克莱·舍基认为社交媒体时代,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建构群体,采用社会化工作协同生产、分享和交流直至开展活动。胡泳指出,克莱·舍基所指的协同工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湿乎乎’,是具有黏性的”。湿传播本质上就是传播人性化、个性化。区别于大众传播时代中刻板生硬、有倾向性、编码化的知识,湿传播在传受过程中注重个人的生命状态,旨在增加储存于人脑之中、无法与拥有它的人分离的知识,最终目的是在互联网这个生命空间中,培养人们之间的信任与无障碍沟通,打破一元,走向多元,从鸦雀无声走向众声喧哗。

2014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目前最大的不安全是无形的不安全,即文化不安全,“因为一个没有信仰价值体系的国家和民族才是最不安全的”。国外意识形态夹杂在文化之中向年轻群体不断灌输,网络安全亟待解决。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时代所需、国家必需。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宣传主体囿于国家、高校层面,采取的教育形式较为传统,单向宣传教育的效果有限,需要增加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推进路径。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更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总体安全,担负起社会责任,积极担任宣传的一分子。可以尝试鼓励大学生通过湿传播的模式,既传播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知识又重视言说之外的内容,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促进每一个大学生真正理解国家安全,同时增加青年群体的凝聚力和信任度,促进总体国家安全教育观深入人心。

二、大学生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多元文化冲击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相对来说较一般网友高,在信息检索和搜集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接触西方信息网络的机会较多。中国的文化是被塑造、被言说的角色,是在他者镜像和刻板印象下的对中国有偏向的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夹杂在文化之中“洗脑”大学生,显示西方制度文化之优越性,倡导虚假的、不适宜中国国情的自由。

(二)网络不确定性

网络信息流动具有不确定性,自媒体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遮盖了主流声音的传播,社交媒体圈层化传播更易放大错误声音,抓住情绪胜于传递真相,传播场域进入了后真相时代。社会多元思潮涌动,网络意识形态论争愈加复杂化,加之网络的匿名化和虚拟性,部分意见领袖打着学术论争的旗号,煽动不明真相的网民加入意识形态论争,网络成为敌对势力的“策反”工具。网络不确定性阻碍了真相的有效传达,要求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这已成为大学生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个体差异性

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基于规则的社会表征受到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常见的群体差异包括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和文化传统等。同一群体内部不存在绝对相同的群体共识,在基本观点相同的情况下也因个体差异性存在不同,在信息的接收、传递和理解过程中个体的差异性得以显现,这成为大学生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首要难题,需要教师和榜样的示范和引导。

三、湿传播的传播模式建构与赋能机制

(一)外显的空间:突破拟态环境,建设讨论空间

拟态环境是指新闻传播媒介有选择、加工并建构的“象征性现实”。传统主流媒体具备专业性,在新闻的报道中坚持真实性为第一原则,采取平衡报道的方式,给予对立双方诉说的空间。如今自媒体兴起,为了抢占时机,获得第一手的流量,存在较多不经核实发布信息的现象,内容良莠不齐,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网络见解是他人的信息传递和自我想象拼合在一起的,在这样的媒介背景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真实性有待考证的拟态环境,对其理解国家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湿传播就是要致力于突破拟态环境,辩证思考现实情况,这种突破在接受外部信息、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之后,在进行自我观点讨论中得以实现。讨论能够让问题暴露,同样能够树立榜样。在高校圈中设置外显的讨论空间,鼓励大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发表见解,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促进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解,无形中成为其宣传者。

(二)隐喻的语言:简要阐释,高效沟通

“公认的典型、流行的样板和标准的见解,都会在人们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产生阻碍作用。”高校思政课作为必修课程之一,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并且由于逆反心理的存在,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先进理论体系,更是作为一种思想,需要不断与时事结合,落实到每一位同学的日常生活之中。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系统的教学,也需要潜移默化的灌输,可以将学术的语言转化为隐喻的语言,简要精炼却可以达到醍醐灌顶的效果。

“隐喻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它帮助人们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达到高效沟通需要具化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托具体事例,从实践层面引证,把握信息熵,重复重要信息,减少信息传递中的噪音,保障信息的准确到达。

(三)无声的沟通:把握认知图式,重视意识流

图式是将知识形象化并存储于人脑中的“认知结构”,作为个体应对外界刺激并作出反应的模板。人们“常常在朋友身上寻找自己所缺乏的品质,在团结中分享他们的秉性,从而感受到自己日臻完善”。湿传播要求把握大学生的认知图式,激发模仿潜能,发挥榜样的示范效果。

在每一次学习、交流和宣传中,意识始终保持流动,重视意识流即注重及时反馈,根本上是尊重个体差异性前提,重视个性化培养,保证学习质量。具象而言,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重视态度的变化。在态度的形成过程中,情感交流可以成为态度形成与强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次耐心的倾听,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由衷的赞美,都会成为积极态度的强化物。而不耐烦、质疑、责备的微小动作会直接促进负面情绪的产生,甚至延伸至更广泛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成员之中。注重隐性层面的示范和观察,理解受众心理状态,更好地进行个性化传播,减少逆反心理。

四、社交媒体的加湿策略与政治行动的落地实践

(一)区隔:政治价值的学习与传播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可搜索性和高度可见性,网络使用者会聚合形成固定圈层,这种圈层一旦形成便具有排他性且相对封闭。生命个体都存在边界意识,由此产生网络的流动与区隔,在网络公共领域流动,在社交圈内区隔。依托大众媒体进行传播的政治价值是普适的、概括的硬知识,不管内容为何都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真正被接受的价值需要个性化、启蒙式地引导,这样的引导在区隔的圈内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和传播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是将内容复述,而是将其中的政治价值进行阐释,为政治行为的养成、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和宣传者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更需要为社交媒体添加一点人性化的内容,锁定“圈子”,以圈子话语进行内容生产,以讲述故事、创作播客、制作短视频等方式对政治价值进行传播与实践,最终精准化投放至一定圈层。

(二)分享:政治行为的习得与调适

湿传播的传播载体是一个在分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网络共同体,鼓励大学生进行分享,更重要的是在分享的过程中二次创作,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守护国家安全的践行者和宣传者。分享实际上是知识交付的问题,学习金字塔显示最有效的学习是将学到的知识教会给其他人,能够记住其中90%的信息,即著名的费曼学习法。费曼学习法要求用最简单的语言来直接解释一个复杂概念,要求以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专业性的问题,是在复述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复建”。分享同时意味着亲社会的数字参与,是一种对话方式,在分享的过程中还增加了分配的正义感。大学生进行分享不仅有利于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促进知识的流动,是政治行为习得和不断调试的最佳方式。

(三)互动:政治共同体的动员与整合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互动方式从单向走向双向,最终实现多向,为多方互动提供了技术基础。湿传播作为一种温和、参与式和交互的传播方式,重视知识的交流碰撞,最终形成共同体。同样在大学生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时,互动可以成为摸底现状、直面分歧意见、拓宽知识面和加深自身理论的契机,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在互动过程中完成审视自我和理解他人,以价值观聚合共同体,以碰撞进行整合。

(四)动员:践行者和宣传主体的培养

大学生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主体不应该局限于学生群体的作为,还需要高校教师的正确引导与补充。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教育不只是思政老师的任务,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国家安全观,高校所有教师责无旁贷。学生群体在社交网络中学习和践行,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培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践行者和宣传主体。首先,秉持湿传播的理念。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并据此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个性化灌输国家安全知识。其次,知识的交付很重要。不仅教师要讲,又要鼓励学生讲,只有在讲的过程中才能够真正理解,问题才会暴露。最后,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互动形式不一,可以采取课堂问答交流、网络弹幕评论、课后答疑等方式,不断抛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真正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动员大学生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践行者和讲述者,促进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入大学生群体中,走入脑中,走入心中。

五、结语

在世界地缘政治变革、国家力量对比变化的格局下,全球治理体系、国际秩序变革也在持续加速推进,使得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保障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教育与宣传需要不断被推进。湿传播的理念尚未落地实践,其推崇的理念与行为方式顺应时代潮流,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指导大学生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模式之一。

猜你喜欢

安全观总体国家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2020年秋粮收购总体进度快于上年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外汇市场运行有望延续总体平稳发展趋势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