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祛魅、深描与重构:西南地区“丧葬文化”短视频展演

2020-02-24杨凡

视听 2020年11期
关键词:神秘感西南地区共情

□杨凡

一、神话祛魅:丧葬文化在短时频中神秘感的解构与剥离

祛魅一词,最早来自于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指“对世界的一体化宗教性解释的解体,它发生在西方国家从宗教神权社会向世俗社会的现代型转型中”。简言之,即对事物神秘感的揭示与去除。

在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时期,西南地区丧葬文化具有浓厚的神秘感,令外界好奇不已。原本寄希望于电子媒介传播时代媒介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以达到诸如西南地区“丧葬文化”等边缘文化的“祛魅”,但最终媒介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进行的主观建构,以纪录片、民族志电影等形式造成了边缘文化的“赋魅”,神秘感非但没有解构,反而演变为更具神秘感的媒介产品。短视频的出现,终于让西南地区“丧葬文化”祛魅成为可能。在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中,拥有众多UGC模式的西南地区“丧葬文化”视频内容,通过用户的自我呈现与展演,将这一神秘的文化习俗从生活的后台推向了媒介的前台。

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中认为:“宗教仪式是人类社会的最早文化,宗教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游戏。”①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是一种仪式观,而非传递观。”②这些观点都在示意文化是一种宗教仪式,因而具有神秘感与未知性,代表着某一文化群体对集体文化的认同与归属。西南地区“丧葬文化”,从文化的仪式、内容、象征三维度而言,分别意味着“共识”“规则”“向往”。对民族文化的共识、对民族集群规则的遵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拥有稳定的内部结构,不易被外界剥离与解构。随着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主流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形成了冲击融合的局面,为了形成统一文化思想,推进社会进一步现代化,边缘文化不得已退居二线,继而更具神秘感。短视频的来临,让这种神秘感揭开面纱。首先源自于短视频的内容生产机制,平台赋权给广大用户,让西南地区的用户得以在诸如抖音、快手中自我展演与呈现民族文化。云南、贵州、湖南湘西等地的众多少数民族开始用短视频记录丧葬文化。原本在外界看来会“蛊术”的湘西苗人在丧葬仪式中的“打绕棺”能够同死者对话的神话,在短视频中被记录下来,并打破了这种神话的延续,成为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仪式。与纪录片、民族志电影不同的是,这是一种UGC内容模式,而纪录片与民族志则是脚本建构。大量用户选择在短视频中分享“丧葬文化”内容,从逝者的出殡到下葬的全过程记录,让“丧葬文化”的神话在镜头面前逐渐祛魅。

二、细节深描:丧葬文化在短视频中的共情展现

“深描”这一概念,最早由吉尔伯特·赖尔在他的《思考与反思》和《对思想之思考》两篇文章中进行过讨论,是关于“思想家”在做些什么的一般问题③,而后,格尔茨借用此术语,并认为“是对文化现象(或文化符号)的意义进行深入描绘的手法”④。

“丧葬”是生者对逝者的追悼与缅怀,目的是通过丧葬仪式,达到族裔、亲属间场景共情。而媒介,特别是短视频平台,阅览用户不是丧葬仪式场景关联人物,因而想要达到场景共情十分困难。但短视频基于大数据精准传播的算法模式,让用户策展性地浏览到“丧葬文化”主题内容,让用户在无意识中与实际场景中的人员形成文化共情,而非场景共情。同时这种共情就是来自于短视频对丧葬文化的深描。参与到“丧葬文化”仪式中的用户,将其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区别于传统的纪录片与民族志电影,这种呈现不带有过多效果预估,用户只是简单地进行分享,不会刻意选择丧葬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例如抖音用户“黑牛王子”在自己上传分享的“贵州农村抬丧风俗”视频中,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拍摄了逝者下葬的前一过程。不同于纪录片、民族志电影中丧葬仪式里的核心高潮部分,而是通过用户自己真实分享与碎片化上传,最终在观众脑海里形成更深的印象。这种深描还表现在对丧葬文化仪式中细节的记录与描述。如果说电视与电影是具有浓厚艺术感的媒介,拉远了我们与生活的距离,让我们对美有着极高的追求、对人类极限的崇拜,那么短视频则是将我们从艺术的世界里拉回了生活,让我们发现,生活同样充满旨趣,从而调动视频生产者与收看者之间的文化共情。在短视频平台中,西南地区“丧葬文化”被该地区的“自己人”上传,从细微处着手,碎片化的分享,最终在短视频中形成不一样的丧葬文化。这种丧葬文化与实际的丧葬文化的区别在于它被用户深描,缺少真实生活中的神秘感与宗教感,但深刻地描述了文化仪式中的各种细节,包括对“先生”“逝者”“丧葬器具”的深描,让短视频用户对于“丧葬文化”形成了文化共情,继而达成对西南地区“丧葬文化”的文化认识与认同。

三、媒介意义的重构:区别于电影、文字的短视频丧葬文化

短视频对西南地区的“丧葬文化”具有解构作用,对其进行了祛魅。同样,短视频也重构了这一“丧葬文化”。但是这种重构,不是对于其真实意义的重构,而是一种媒介重构。在现实的丧葬文化场景中,逝者亲属悲切痛苦、先生“与天地通灵”等意义是亘古不变的,因为它早已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强烈的文化认同。但媒介意义是会改变的,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形态发生改变,丧葬文化的媒介意义也在发生变化。在文字媒介那里,丧葬文化以文字的方式被记录与书写,由于没有强烈的画面辅助,受众在阅读过程中是开放式的,可以随意想象与认知。在电影媒介那里,丧葬文化以充满艺术感的镜头画面呈现,因其具有统一的声画场景,因而观众的观赏过程是闭合式的,压制了观众的想象力,继而形成认知共同体。但在短视频平台中,这种媒介意义是被重构的,是完全区别于电影、文字的。首先表现在文字上是由专业作者书写呈现,电影是经专业人员拍摄录制剪辑播出,而短视频的内容多数由非专业用户生产和加工,因而媒介意义必然重构。重构的媒介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于用户认知基模的重构。“基模是一种认知结构,它代表着某个特定概念或刺激的有组织的知识。一个基模既包括概念的各种属性,还包括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代表着一种先入为主、自上而下的过程,它描述的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知识对当前信息处理过程的影响。”⑤当用户在短视频中分享的丧葬文化内容与在文字媒介、电影中看到的不一样的时候,认知基模就会重构,形成一种新的认知基模。二是对于内容意义的重构。从过往的媒介呈现中,丧葬文化更多以某一人物为主线进行丧葬文化的讲述,但在短视频上,这种主线变得多元化,每一名上传分享相关内容的用户,都是新的主线,继而使得媒介意义上的内容重构。

四、结语

西南地区丧葬文化在短视频中的展演,给边缘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带来了新的路径。但这种文化在短视频中的传播也同时存在被祛魅、深描、重构的现象。从其主要内容、传播主体等维度而言,均有新的媒介意义。这种对丧葬文化的祛魅、深描、重构是短视频媒介独有的功能,用户生产内容,不同于专业化的媒介内容生产,且更加具有“USP”特征,即独特的营销理念,让本身充满神秘感的丧葬文化呈现出不一样的媒介图景,对于丧葬文化等边缘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有利于推进文化的融合。但同时,这种由短视频所带来的区隔与改变,淡化了其本身的神秘感,最终究竟给边缘文化带来的是利还是弊,还有待继续讨论。

注释:

①[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的游戏成分的研究[M].何道宽 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②[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4.

③许晓云.“深描”《阿嘎人》[J].艺术评论,2018(03):97-102.

④[美]克利福德·格尔兹.烛幽之光:哲学问题的人类学省思[M].甘会斌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

⑤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神秘感西南地区共情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浩瀚宇宙
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中石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Завершен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крупнейшего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узла на юго
--западе Кита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