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过载背景下的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功能探析

2020-02-24陈小燕

视听 2020年11期
关键词:音号视频新闻谣言

□ 陈小燕 周 洁

“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是指社会信息超过了个人所能承载和处理的范围,从而引起知识焦虑。这种情形在自媒体时代尤为突出,特别是当突发事件爆发后,以用户生成内容(UGC)为特征的自媒体产生的大量信息由于缺乏专业制作和内容审核,真伪难以保证,导致人们在需要信息帮助时找不到可靠信息的指引,进一步加深了知识焦虑。谣言、假新闻、阴谋论等虚假信息泛滥,引发舆论隐忧。因此,思考主流媒体运用新媒体手段应对信息过载的方法显得十分必要。2020年初,央视新闻抖音号对大面积暴发的卫生事件做了一系列报道,充分发挥了抖音短视频的内容优势和用户流量聚集优势,在应对信息过载方面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那么,作为对传统媒体公共突发事件报道的补充,短视频新媒体在议题建构和功能设置上是如何运作的呢?

一、告知功能:从时效性上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信息过载的结果就是用户的知识焦虑感加重,本质上是人们信息没有得到满足的一种表现。面对人们的信息饥渴,主流媒体有责任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媒介的功能都是告知受众应知、欲知而未知的信息。但是,自媒体时代的复杂性在于,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时间观念,时间变得碎片化,受众的信息需求也在向即时性靠拢。同时,突发公共事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从时效性上去缓解受众的“信息饥渴症”至关重要。与长视频相比,短视频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尽管不能做到完整呈现,但其短小、碎片化的新闻形态契合了流动社会中用户的注意力,能够获得用户的青睐。在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央视新闻抖音号于2020年1月26日发布的“病毒在潜伏期具有传染性,需要注意防护”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直播发布会筛选得来,传达了“病毒潜伏期也存在传染性”这一重要信息。其短小精悍的表达方式,适应了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快速消费需求,在众声喧哗中起到了精准告知的作用。同时,简短有力地呈现关键信息,是对信息海洋中受众信息焦虑症的一种救赎,这样的“把关回归”缓解了人们的焦虑。

二、澄清功能:从叙事上回应虚假传闻

信息过载不仅会使人们被虚假信息误导,还可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及时澄清虚假新闻和谣言。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各种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体发酵传播,各种真真假假的小道消息严重阻碍了人们接收真实可靠的信息。大面积暴发的传染性疾病为谣言的滋生创设了极佳的土壤。这对真实信息的传播构成了极大威胁,单靠传统媒体的报道难以抵挡。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交媒体时代,信息过载产生的知识焦虑有加剧之势。

谣言和假新闻容易在社交媒体上短时间内形成裂变式传播,短视频新闻短小精悍的及时性叙事能够有效对其进行纠错。央视新闻抖音号于2020年1月27日发布了“白岩松谈谣言”,对不实内容进行及时辟谣。短视频新闻中真实场景的视觉呈现更能增加新闻真实性,成为击破谣言的不二之选。有网友感慨:“现在都分不清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是谣言了。”另一网友的回复“你及时关注央视新闻抖音号就没有错”获得了1万多次点赞。由此看来,这种运用短视频新闻及时澄清谣言的做法大受好评。

三、舆论引导功能:多要素互动,强化互文效果

在突发灾难中,仅有信息传递和谣言纠错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态度和行动层面进行引导,以达成社会共识。网络新闻叙事的互文性体现在同一新闻文本的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各要素互相指涉形成的互文、文本与文本间的互文、文本与背景的互文三种①。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短视频新闻的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文性更加明显。传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而互文性所形成的象征性环境更强大。央视新闻抖音号于2020年1月30日连续发布的“湖北某官员一问三不知被免职”和“北京药店故意哄抬口罩价格而被处罚”的短视频新闻,看似是两件孤立的事情,但其实都是某些个体在危机时刻做出的危害集体抗疫行动的行为,两者相呼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抗击传染疾病时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受众在评论区积极互动,评论、点赞和转发,形成“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的氛围,起到态度层面的引导功能。

此外,由于篇幅所限,新闻短视频只是一种微叙事,但要以小叙大。其叙事需要与其所处的社会政治语境产生互动。央视新闻抖音号积极报道国际上赞扬中国在抗击传染性疾病中的努力,持续发布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如联合国秘书长感谢中国人民为全人类做出的贡献等,这些来自外部的肯定声音与内部的情感汇聚在一起,进一步强化了国内民众抗疫的信心和态度,激发了人们的行动欲望和行动力,短视频留言区出现了许多互助自救的留言比如“中国加油”“爱心凝聚力量”等,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情感认同功能:共情与集体情感的调动

共情是社会共识形成的基础之一。所谓共情,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网民因为对传染性疾病不了解,持有负面消极情绪较为普遍,因此,缓解复杂多元的负面情绪,形成社会性的情感认同,不仅是共同抗疫的迫切需求,也是主流媒体的责任使然。短视频在社交媒体时代发展,其带有的互动化特征孕育出亲近化的交流语态,由此形成短视频的“准社会交往”,有效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疫情中,人与人之间更需要沟通和交流,平实而具有亲近感的语言更能够满足人们的对话需求和情感交流。央视记者利用短视频采访火神山医院的施工建筑工人时用第一人称“咱们”拉近了记者与被采访者的距离,同时观众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拉入到同一对话情境中,受到感染,形成共情。

另一方面,情感是社会性的。集体情感被认为在社会成员中形成一种相同的情感类型,而这种情感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成员,使其思想和行动具有较高的相似性②。在央视新闻抖音号中,患者与医生一起跳广场舞、一线建筑工地工人的朴实话语,这些正面情感能够持续进入用户的信息流,更易唤起受众情感。同时,个体情感被激发的用户往往有着高度的分享意愿,主动进行二次传播,在社会群体内部形成高度统一的集体情感。

五、抖音短视频新闻的负功能反思

抖音短视频新闻的特色是把背景音乐当作主角,激活受众的听觉体验。但值得注意的是,其音乐特色元素一方面为人所喜爱,但另一方面也为人所诟病。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背景音乐往往先入为主,音乐基调中或鼓舞或悲悯的情感容易让受众形成刻板印象,忽略内容的深层理解;二是背景音乐存在着同质化倾向,为内容量身定做的音乐极少,随意匹配或万能音乐的匹配较为常见;三是短视频新闻的情感传播策略陷入模式化,用户在音乐召唤下容易过分卷入,导致个体情绪失控。在强大的互文性叙事和源源不断的算法推荐下,个体的情感很难不被唤起,从而难以“逃脱”情感的裹挟。加之短视频由于场景叙事模式带来的限制,人物形象塑造较为单一,容易造成信息接收主体认知的模式化和简化。公众沉浸在短视频这一“热媒介”中,任由某一感官接受刺激,为单向度思维提供了滋生空间。因此,抖音短视频新闻的情感调动仍需理性运用。

注释:

①彭柳.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叙事及文本特征[J].编辑之友,2017(11):57-60.

②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05):59-76+127.

猜你喜欢

音号视频新闻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上海市护理学会正式开通抖音号
党报短视频,以温暖点亮生活——以温州日报抖音号和瓯视频为例
对移动新媒体时代网络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探索
短视频新闻如何把握视角、视觉、视野、视界——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培训心得
党报抖音号如何生产正能量爆款作品——以湖北日报官方抖音号为例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纸媒转型短视频新闻传播的现状、效果和趋势分析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共情——从一则视频新闻的传播看融媒体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