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双元”育人模式促进职业院校就业研究

2020-02-24郭耀军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双元职业院校毕业生

郭耀军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39次提及就业,“稳就业、保民生”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心[1]。在疫情未得到全面控制、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稳定就业至关重要。其中,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又是重中之重,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2020年高校毕业生近90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在求职就业压力凸显的情况下,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李克强总理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重要批示[2],教育部下发了文件[3]。在国家推出的多项举措中,用尽了行政手段,包括引导大学生参军入伍、扩大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的招生规模、加大机关事业单位的招聘力度等。

促进就业可以通过促进消费、拉动市场、稳定企业,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来拉动就业。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受国际单边主义影响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高校还应该通过机制创新,走出一条常态化的新路,从而保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毕竟,鼓励大学生继续深造只是延缓了就业压力,这些毕业生终将走向社会;而医院和学校受编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吸纳就业的容量有限。广大的企业才是就业的主渠道。

职业院校是为培养技能型人才而生,然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一边是企业高呼技工紧缺,不惜开出万元的高工资;一边是职业院校毕业生难以找到赖以谋生的工作岗位。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个中原因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现实问题

(一)毕业生岗位适应性不强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旺盛的,但从近期的调查情况看,企业更希望招聘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而不是经过系统培训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这就说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其职业能力和综合技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由于企业的逐利本性,企业更倾向于聘请可以迅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员工[4]。然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以后往往很难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不知所学理论知识在具体工作中有什么用处,会产生懈怠情绪,放松了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第二,动手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因为在校期间动手实操机会有限,实训室不能真实再现工作场景,所以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实训训练。

另外,虽然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教育部门也一再要求加大实验实训力度,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技能。但教育存在极大的惯性,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职业院校发展历史的制约下,很多职业院校只在寒暑假期间安排教学实践内容或者仅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安排下企业实训,临近毕业的学生忙于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就业等事务,往往无心实习,导致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没有将动手实操常态化,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其岗位适应性不强,在就业时找不到合适岗位。

(二)企业参与合作共育积极性不高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尽管学校投入极大的精力搞“校企合作”,试图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技能人才,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这是因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校企合作并不能为之带来相应的经济价值。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利益最容易受损,这是因为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尽快适应岗位。企业即便接收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并投入资金给予培训,顶岗实习结束后,培养的熟练工大多会被其他企业挖走,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也会对企业的日常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分派人员占用工时进行指导。另外,对于实习的学生,还需要分拨出正在运行的机器,如果不能产出合格的产品,势必导致原材料的浪费,更何况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操作将导致昂贵设备的损坏,造成停工停产等难以估量的损失。另外,学生不是企业员工,受身份限制,没有工伤保险,企业对于学生的安全也有顾虑。

(三)学校培养培训能力不足

职业院校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所以只能什么专业热门开办什么专业,而由于培养时效的原因,又导致毕业生“毕业即失业”。不能恰当地对接企业需求,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最大的问题。

职业院校因为评估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加大了实践课程的课时数,但苦于没有充足的师资开设实训课程。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对设备的操作也是一知半解。从企业聘请技师,又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工资支付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许多高职专业的校内实验实训设备有限,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参与实际操作,只能是老师操作实训内容,学生观摩,这和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有着本质的区别。

(四)政府解决就业压力手段有限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急于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往往手段有限。如果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无法就业,势必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和社会的不稳定性。政府在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上,缺乏制度性的设计,没能打通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职通道。比如,关于如何保证合作企业的利益就是最重要的一环,学校在合作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应该重新定位。但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靠教育行政部门,还需要政府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

二、“双元”育人模式下促进就业的策略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借鉴“双元”制模式,促进产教融合[5]。这是国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指明的方向,也是德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证明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双元”育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同时通过这一方案可以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一)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

为了加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全面理解,学校应该和企业展开深度的合作,引企入校、办校入厂。

第一种方式是将企业引入学校。学校通过改造实训车间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土地和厂房,这为企业节省了大笔的基建费用。作为回馈,企业需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同时接收毕业生就业。因为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全套生产技能,毕业即可上岗,因此企业也一定愿意聘用这部分学生。学校甚至可以将企业的部分生产任务设定为学生的实践作业,这样学生对生产的全流程都有深入的体验,院校节约了实训的成本,同时也为企业赚取了利润。

第二种方式是把学校搬进工厂。利用企业的场地,职业院校委派教师到企业进行现场技能授课,甚至理论授课。这种模式使学生可以在不脱离理论学习的同时获得技能的提升。当然,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基础理论的学习还要在学校内完成,需要实践操作的时候就把讲堂搬到工厂中去,使工厂成为学校的一部分。目前,也有一些职业院校尝试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新的实训基地,双方既负责生产也负责培训。这两种方案都是学校和企业的高度融合,实现企业生产和学生培训的有机结合,不同的只是把生产和培训放在哪里的问题。

在校企高度融合的基础上,还要实现企业高技能员工和高校教师的融合。学校的教师理论基础深厚但缺乏生产经验,不能及时对接最新的产业要求,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等补充到实训队伍中来。企业的工人更了解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让他们在实践教学中充任教师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和真实。但一线生产者往往理论基础不够扎实,遇到高难度的问题时无从下手,这就需要聘请院校的专家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撑,帮助提升员工的基础理论知识。可以说,企业和高校人力资源各有所长,要互通有无,才能够合作共赢。

(二)企业全面参与院校工作

企业参与院校管理。以前的校企合作,更多的是以“联谊”的形式,每年搞一两次活动,学校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但在之后的教学中仍然是一如既往。所以,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全面参与到院校的管理中来,派1名以上管理人员到院校管理层任职,在学校各项重大决策中提出自己的意见。

企业参加教学计划设置。各个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有合作企业中高技能人才深入参与,每年还要根据这些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谋划专业改革方向、专业建设内容。在日常的专业教学中双方也应该随时保持沟通和交流,企业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把关。

在学校组织的技能竞赛中,由企业命题,学校考试,企业同时参与到评委队伍中来。每年的优秀选手直接到企业工作,这样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就会更加高涨,学习的劲头也会更加充足。

企业参与院校招生。招生和就业是不能分离的,应该是有机统一的。企业有什么样的用工需求,就通过职业院校的招生计划组织单独招生,促成招生和就业无缝衔接,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用工需求多的专业就扩大招生,用工需求少的专业就少招生,甚至不招生。

另外,企业对具备何种素质的员工具有培养的潜力有更深的体会,在招生入学考试内容设置上就应该对接企业的要求,职业能力测试更应侧重于企业要求的员工素养,选拔方式更贴近于企业的招聘制度。

企业参与毕业生就业。招收的学生是企业需求的人才,所以企业在学生毕业时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即便自己遇到问题不再需要这类毕业生,也会通过行业组织推荐给同类企业。这样学生不会“毕业即失业”,而是“毕业即就业”。

(三)学生理论与实践技能全面发展

职业院校学生应该主动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从入校之日起将自己定位于“企业人”和“学校人”的有机统一,“学生即工人,工人即学生”。在学校时,集中精力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素养,主动对接企业用工要求。在企业时,专心致志学习操作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遇到理论困惑的时候主动找学校老师请教,或者找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请教。在学校里有老师,在企业里有师傅,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形成现代的学徒制度。

(四)政府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在校企合作中,由于政府职能的缺失导致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进程受到制约,影响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6]。学校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企业是一个营利性组织,要想将二者统一起来,离不开政府的参与。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发展。

引导院校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为了吸引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到机关事业单位任职,更应该以鼓励校企深度合作为出发点,制订非公有制企业管理者到高校任职的管理制度,并允许他们从职业院校获得劳动报酬。

从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的角度考虑,国家已经开始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带着科研成果离职创业。但为了预防腐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企业获得工资仍然是一个禁区。政府应该设置一套体制机制,既鼓励了高校人才积极参与企业生产,为企业创造利润,更新自己的实践技能,同时堵住不正当牟利的缺口。

设立企业奖励基金。为改善当前企业合作热情不高的局面,为了弥补企业在培训实习生中的经济投入,政府可以设立奖励基金,根据招收实习生数量和培训效果进行奖补。通过奖励,调动企业积极性,为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搭建桥梁,促进双方沟通交流。2020年4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对招收应届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改革专业审批制为备案制。教育管理部门可以继续简政放权,给予学校更大的招生自由度。在当前的专业审批制度下,一个专业的设立需要几年的论证,招生名额也是经过多层审批。政府可以放宽限制,只要有合作办学的企业,只要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只要能保证就业,就让学校自主招生。同时加强后续监督,如果出现了就业率不达标的问题,该专业进入黑名单,限制学校招生,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学校和企业共同舞弊。

三、结语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转型时代地位更加重要。相信通过这种“双元”育人体制,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企业全面参与职业院校的管理、招生、培养和就业全流程,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地学习,再加上政府通过引导院校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设立企业奖励基金、改革专业审批制为备案制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一定会培养出优秀的技能人才,制度化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加速企业的发展并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猜你喜欢

双元职业院校毕业生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双元”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双元”模式影响下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Android程序开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