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整本书阅读漫溯
——以《边城》为例

2020-02-24俞晓芳

语文天地 2020年28期
关键词:船夫边城课标

俞晓芳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发布,整本书阅读已成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有利于突破单篇教学的狭小格局,进入广阔的全景式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从整体阅读、深度阅读、鉴赏阅读、创造阅读四个方面对整本书阅读谈一点体会。

一、整体阅读知人物

整体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基础。《课标》指出:“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所以,要求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读完《边城》,梳理情节,理清人物关系,感知人物命运。

《边城》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很多学生把它理解为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其实如果把重点放在梳理人物关系上,理解就不仅仅如此了。这里有父子关系、兄弟关系、祖孙关系、恋人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一个“爱”字来说明。父爱子,兄长爱弟弟,爷爷爱孙女,两兄弟爱翠翠,朋友、邻里之间有爱。这里的人可以用淳朴善良来概括。翠翠的心地是善良的,从未想到残忍的事情;老船夫重义轻利;船总顺顺慷慨大度;杨马兵扶危济困;天保和傩送兄友弟恭。这些都表现了茶峒人们的淳厚朴素。所以,理清人物关系有助于对《边城》的整体理解。这些充满善意的人们的结局怎样呢?老船夫在风雨交加之夜遗憾离世;大老外出闯滩意外死亡;二老内心愧疚远走他乡;翠翠年复一年地等待着二老归来。

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物命运如此悲凉呢?”正如沈从文先生说的关于《边城》的几句话:“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是不凑巧。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良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从人物的命运来看,沈从文先生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善,而是那善背后的东西。这个问题可以将学生引入深度阅读中。

二、深度阅读揣主题

深度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关键。让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用笔记下自己思考研究的心得。《边城》要展现的是人情美人性美,用沈从文先生的话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课标》指出:“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那么《边城》有怎样的价值取向呢?再给学生两周的时间,联系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相关评价资料等进行深度阅读。

《边城》山美水美人美,人们的内心世界干净纯粹。这不正是那个时代所缺失的东西吗?作者想借此唤醒国人,重拾民族信心和信仰,重新建立民族道德和品格。汪曾祺先生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也就是说外在是美,而内在是忧郁伤感。

再次深入《边城》,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悲剧?一种怎样的忧郁?他将《边城》描写得越理想,就越表明他对日益逼近的现代文明不知所措。他不愿意放弃对湘西世界的美好记忆,然而他也意识到现代文明最终会改变湘西,所以他陷入了忧郁。

于是,老船夫突然在雷电交加的夜晚死去,就不难理解,那正预示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变革将要摧毁这湘西世界。他希望湘西的美好保留下来,但是他又不知道湘西何去何从,所以,结局陷入人物命运的迷惘中。结合沈从文先生的生平,就不难理解他的忧郁。沈从文先生不希望湘西文化就这样消失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白塔的坍塌与重建,就说明了他重塑湘西世界的渴望,重塑民族精神的渴望。

这样的深度阅读让学生不停留在文本表面,有的学生读出了文中强烈的生命意识、生态意识、道家精神、人生无常、悲剧美等,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有多样有据的解读。

三、鉴赏阅读品文化

鉴赏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标提倡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阅读《边城》正合时宜,因为它是浸润在文化里的小说。所以,继续用两周的时间进行鉴赏阅读,发掘《边城》中的文化内涵。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形式进行整合。

民风民俗方面。走车路,走马路,对歌等婚恋习俗。二老的歌声把翠翠带去摘了一把虎耳草,这种与众不同的求爱方式体现了湘西的独特文化。三次写端午节和春节等各种节日,体现了小说的艺术特性。龙舟竞渡、抓鸭子是节日中最热闹的场景,全民在劳累了一年之后在节日里享受节日的欢乐喜庆,由习俗演变为文化。即民族文化的自由、淳朴。

原始的生命力方面。小说对天保和傩送两兄弟的描写是“结实如小公牛”,对翠翠的描写是“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老船夫更是充满活力和力量,挨饿受冻以及风吹日晒下,老船夫都没有被打倒,坚守着渡船。小说中这些人物形象展现出来的湘西地区生命的力量令人敬畏,这种原始、坚强的生命力是作者所追求且赞扬的。

儒道思想融合方面。首先,边城的“人事”与儒家文化推行“仁、义、礼、智、信、忠、孝、恕、悌”的伦理道德原则相一致。其次,它契合道家返归自然的生命精神,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境界,追求“自然、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持“平和宽容”的人生态度,展现了道家文化的精神。

四、创造阅读促写作

创造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升华。《课标》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有了一些想法和心得,就要及时记录下来。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价,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教师应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会,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最后继续用两周的时间进行写作和分享交流会。

自己选定一个角度,去组织材料,可以通过跨媒介阅读,查找相关资料,构思成文。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思辨。组织《边城》阅读经验交流会,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写作心得进行分享。有的学生续写《边城》的结尾,翠翠最终等回了傩送;有的学生研究《边城》的重重误会,有的学生分享《边城》的悲剧之美,更有的学生探讨沈从文先生的湘西情结。还有个别学生把沈从文先生的都市题材小说和《边城》做对比,来阐释他的田园牧歌情怀。这些都是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文字后就是很好的作品。歌德曾说:“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得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这么多的东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教师一定要支持和鼓励,这些都是他们写作的动力。

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向着整本书阅读的更深处漫溯,定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船夫边城课标
《边城之材幽之地》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船夫和风
极边城暖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
近三年全国课标卷Ⅰ历史选择题探析
船夫和儿子